2024年,海博思创海外营收突破5.39亿元,同比暴涨300%。行至2025年,当国内储能行业陷入价格战红海时,海博思创却在欧洲腹地签下1.4GWh的超级订单。
从清华学霸到储能巨头,创始人张剑辉这位技术派创始人以数据算法与商业洞察重构能源版图。
01海外业务成增长新引擎
2025年6月成为海博思创国际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公司连续斩获两大战略订单:与新加坡能源开发商Alpina签订5000套充储一体机订单;同欧洲储能巨头Repono达成1.4GWh电网级项目合作。
这两笔订单合计贡献年度海外营收的35%,标志着其技术方案成功打入亚太与欧洲高端市场。
回溯2023年,海博思创的海外收入还近乎为零。创始人张剑辉曾坦言:“国内市场只占全球储能市场的三分之一,出海是生死之战。”如今,他给团队定下明确目标:3-5年内实现海外业务规模与国内齐平。
而2024年海博思创海外市场实现营收5.39亿元,毛利率高达42.14%,远超国内业务16.85%的水平。更令资本市场振奋的是,截至2025年7月公司在手海外订单达13GWh,其中欧洲市场占比高达60%。
02 技术为刃,撕开国际市场
细数海博思创核心技术竞争力,其矩阵包括AI智能运维、半固态电池系统、交直流一体技术、构网型储能等核心技术。
其中,AI驱动,是海博思创核心技术托点。
在德国落地的MagicBlock平台,凝聚了海博思创的核心技术基因。该平台搭载的AI预警系统精度达99.7%,通过2500万个实时监测点守护电站安全。其充储一体机产品更实现充电桩5倍超配能力,彻底解决欧洲充电场站变压器容量瓶颈。
针对海外市场对安全性的极致要求,海博思创创新采用半固态电池技术与全液冷热管理方案。
为突破欧美技术壁垒,海博思创投入三年完成IEC/UL全套认证。其自研PCS变流器通过欧洲电网构网测试,成为首个获得ENTSO-E认证的中国储能系统品牌。目前公司在美、德、英等5国建立本地化技术团队,确保产品深度适配当地电网标准。
03全球布局的阳谋之道
张剑辉在海外战场思路十分明细:一是欧美高端市场主攻电网级储能,依托与Fluence、Tesseract等能源巨头的合作;二是新兴市场聚焦工商业场景,在东南亚推出“光伏+储能+农业”的立体化解决方案。
面对欧盟碳关税壁垒,海博思创采取“技术输出+本地组装”策略。2025年初与法国NW公司签订技术授权协议,在里昂建立合资工厂。这种轻资产出海模式既规避贸易风险,又深度绑定本地合作伙伴,预计将使欧洲市场交付能力提升300%。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正强势向下游集成领域渗透。行业分析师指出:“2025年这两家在交流侧市场将有重大突破。”面对拥有电芯核心技术的竞争对手,海博思创的供应链话语权面临严峻考验。
国内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市场驱动力发生根本转变。而欧盟新出台的《电池护照》法规要求2026年起所有储能电池披露碳足迹,技术认证成本将增加25%。张剑辉对此清醒认识:“关键在持续优化技术和商业模式。”
在珠海农业科技园,海博思创打造的“光伏+储能+立体种植”项目实现土地复合利用率300%。矿山场景中储能系统帮助客户降低电力成本35%。这些创新实践验证了张剑辉的战略判断:“储能正在从设备升级为产业新中枢。”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验室,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电厂模型已完成测试,可实现跨园区电力交易。这恰是张剑辉的终极愿景——成为连接能源与产业的“底层协议”。
随着美国犹他州工厂的选址启动,海博思创计划在五大洲建立区域制造中心。这种深度全球化战略,或将重塑中国新能源出海的商业模式。
从德国1.4GWh电网项目到新加坡5000套充电桩,从加州虚拟电厂到沙特沙漠储能舱,海博思创的全球化路径揭示着中国制造的“阳谋”——不再依赖成本优势,而以技术创新定义未来能源的交互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