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与亿纬锂能合资项目剖析
晶科储能作为晶科能源的全资子公司,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2024 年储能系统出货量突破 1GWh,且制定了 2025 年出货量达 6GWh 的目标 。然而,在储能产业链中,电芯作为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以及供应稳定性对系统集成商的市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锂电龙头亿纬锂能的合作,让晶科储能实现了从系统集成到核心电芯的垂直产业链延伸。
联合工厂生产的 314Ah 储能电芯专为工商业及大型储能系统设计,从材料选型、工艺参数到质量管控都进行了全流程优化,这使得电芯在能量密度、系统集成效率、单体容量、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表现出色,能够与晶科储能的智能电控、液冷系统等深度协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储能解决方案。亿纬锂能派驻专家协助联合工厂提升产品质量,也将助力工厂快速达到行业卓越水平。
根据知名机构Woodmac预计,到203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量将保持39%的年增长率,2025年预计新增101GW/257GWh。在此背景下,晶科与亿纬的合作恰逢其时,有望在全球储能领域占据更重份额。
动力电池合纵连横的战略回声
储能领域此番合资浪潮并非无迹可循,在十余年动力电池产业演进过程中,相似的发展逻辑曾多次上演。宁德时代就曾多次与国内外领先的车企进行合资,如上汽、一汽、长安、吉利、广汽、北汽/小米、Stellantis等等,技术合资也是其主要的和车企绑定的方式之一。此外,大众入股国轩、通用与LGES合资Ultium Cells、福特与SK On合资Blue Oval,均是车企和动力电池上下游合作的重要案例。
当产业逐步走向成熟,产能开始面临结构性过剩,企业竞合重心也随之演变——正如电池企业与主机厂在电池技术共同研发、电池租赁共享或共建运营模式等领域的深度联手,以及车企入局电池制造。此类合作已经超越了单一产能需求驱动,进而向协同创新、共担风险甚至合力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方向转移。
当下储能领域的合资实例已然映射出相同的产业进化路径在储能领域的预演:前期通过简单的订单合作筛选合作伙伴,中企通过合资联合布局产能,后期逐步深化产业链战略同盟。
合资催生的储能竞争新篇章
从晶科、亿纬等巨头之间签署的多项合资合作备忘录中不难察觉,各方布局意图早已不止于产能扩张本身,其瞄准的是在行业变局中占据价值高地,打造从材料源头直至终端应用场景的完整闭环控制权。如今“合纵连横”的战略步伐不仅预示着产业整合的必然趋势,也为我们揭示了一条清晰的规律:储能产业虽仍处于发展早期,但产业演进逻辑已在重复动力电池曾经走过的路径。产业链一体化不仅是企业穿越周期风险的护身符,更已成为主导企业间战略资源配置的核心法则。
未来储能赛道的竞争,将演变为具备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和链条控制力的巨头间的巅峰博弈。谁能在制造规模与系统性成本效率上先人一步建构优势,便能在“为全人类提供绿色能源”的宏伟愿景与现实生存之间,筑起坚不可摧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