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锂电池公司经营差异对比

用户头像
巍卓铭诚
 · 甘肃  

2024年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营业收入规模相近(约350-560亿元),但净利润差异显著(40.76亿、12.07亿、14.68亿元),核心原因在于盈利能力、成本控制、业务结构及资产效率的分化,具体分析如下:

一、毛利率与产品结构差异:高附加值业务占比决定利润基础

亿纬锂能:高毛利业务占比突出,盈利效率领先

核心驱动:聚焦大圆柱电池(三元/磷酸铁锂) 和储能电芯,两者均为高附加值领域。2024年其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50.45GWh,同比增长91.9%),储能系统毛利率达28.87%(较上年提升7.55个百分点);消费电池(电动工具、智能穿戴)毛利率稳定在25%以上,显著高于动力电池平均水平(约15%)。

数据支撑:净利润率8%(507亿营收中40.76亿净利润),高于国轩高科(3.4%)和欣旺达(2.6%),主要依赖储能与消费电池的高毛利贡献。

国轩高科:动力电池为主,储能与海外业务尚处爬坡期

业务结构:动力电池占比73%(2023年数据),虽储能业务增速快(2024年前三季度储能出货占比35%),但基数较低(2023年储能营收69亿元,仅为亿纬锂能的1/3),且海外业务(占比约33%)虽增长115%,但以中低毛利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整体毛利率仅23.87%(储能)和15%(动力电池)。

成本压力:原材料自供率不足(正极材料依赖外购),叠加国内动力电池价格战,导致净利润率仅3.4%,显著低于亿纬锂能。

欣旺达:消费电池拖累,动力电池盈利未释放

业务分散:消费电池占比54%(2024年营收304亿元),但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激烈(如智能手机电池价格下滑),毛利率仅10%-15%;动力电池虽出货量增长116%,但客户以二线车企为主,议价权弱,且产能利用率不足(2024年总员工5.4万人,人均营收仅69万元,低于亿纬锂能的14万/人),导致整体毛利率仅约12%,净利润率2.6%。

二、期间费用率:研发转化与管理效率拉开差距

研发投入:亿纬锂能“精准高效”,欣旺达“规模不经济” 亿纬锂能:研发聚焦大圆柱电池(4680/5600系列)和储能技术,2024年研发费用约35亿元(占营收7.2%),人均研发薪酬37.2万元,高于行业平均,且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如大圆柱电池获486GWh客户意向订单),支撑高毛利产品迭代。

欣旺达:研发费用超40亿元(占营收7.1%),但业务分散(动力、消费、储能均投入),研发资源稀释,且消费电池技术壁垒低,研发转化效率不足,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管理与财务费用:国轩高科“海外扩张”短期承压 国轩高科:2024年海外基地(德国、美国等)建设投入大,管理费用增长25%(含海外团队薪酬、物流成本),同时利息支出因海外建厂融资增加,财务费用率达3.5%,高于亿纬锂能(1.8%)和欣旺达(2.2%),进一步压缩利润。

三、资产质量与非经营性损益:减值风险与补贴依赖分化

资产减值损失:国轩高科存货跌价压力显著

国轩高科:2024年动力电池库存周转天数68天(高于亿纬锂能的45天),因部分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计提存货跌价损失约3.2亿元;而亿纬锂能因储能订单饱满(海外需求占比60%),库存周转快,减值损失不足1亿元。

政府补助与投资收益:亿纬锂能“非经常性损益”贡献低

亿纬锂能:净利润中政府补助占比仅5%(约2亿元),主要依赖主营业务盈利;

国轩高科:2024年前三季度政府补助2.29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55%,非经常性损益支撑明显;

欣旺达:消费电子业务获地方补贴约1.8亿元,但占净利润比例(12%)仍低于国轩高科

四、规模效应与人均效率:宁德时代“降维对比”下的二线分化

人均创利:亿纬锂能人均利润14万元,欣旺达仅2.7万元,国轩高科4.6万元。

亿纬锂能通过储能规模化生产(单GWh成本较行业低15%)和消费电池自动化产线,实现人均效率领先;而欣旺达因消费电池人工密集、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约60%),人均产出偏低。

产能规模:亿纬锂能2024年有效产能100GWh(利用率70%),国轩高科60GWh(利用率55%),欣旺达50GWh(利用率50%),规模效应差距直接导致单位固定成本差异。

总结:净利润分化的核心逻辑

结论:

亿纬锂能凭借高毛利业务聚焦+研发转化+规模效应,在营收相近情况下实现净利润断层领先;

国轩高科欣旺达则受限于业务结构(低毛利占比高)、成本控制(费用率高)及资产效率(减值/利用率低),净利润规模差距显著。

未来分化可能进一步扩大——亿纬锂能储能与大圆柱电池的技术壁垒将巩固优势,而国轩高科欣旺达需在海外市场突破或动力电池客户升级中寻找盈利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