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算力:商业航天新赛道崛起,这家央企如何抢占“星”算力先机?

用户头像
互联网俊才
 · 江苏  

当ChatGPT、Gemini等大模型开始向太空“进军”,当卫星不仅能“拍照”还能实时“算账”,一个全新的算力战场正在地球轨道上加速成型——太空算力,正成为商业航天与AI融合的下一个核心赛道。

传统“天感地算”模式的瓶颈早已凸显:卫星每日采集数百GB数据,却因带宽限制仅1/10能传回地面,森林火灾监测等场景需数小时才能响应。而太空算力通过将数据中心搬至轨道,让卫星在太空完成预处理与AI推理,将响应时间压缩至秒级,彻底重构“数据-决策”链路。更关键的是,太空的太阳能供电使边际电价较地面低20-80倍,低温真空环境大幅提升能效,叠加无需地面审批的快速部署能力,其成本与效率优势已清晰可见。

全球玩家已纷纷入局。国外巨头聚焦大模型太空运行,试图让AI在轨道上直接“思考”;国内则以之江实验室牵头的“三体计算星座”为核心,率先跑出加速度——目前已发射12颗算力卫星,总算力达5POPS,具备80亿参数模型在轨处理能力,计划2025年完成50颗星布局,2030年建成千星规模、算力达1000P的空天智算网络。

在这场“逐星”竞赛中,普天科技的角色尤为关键。作为中电科旗下通信领域的核心上市平台,这家传统公网、专网通信的行业第一梯队企业,正以三体星座主导者之一的身份,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闭环:

• 算力租赁:打造星上数据中心,为卫星星座、政企用户提供灵活算力,解决“有星无算”痛点;

• 通信传输:依托技术积累构建星间激光链路与地面站网络,替代部分光纤地网服务;

• 数据变现:将太空遥感数据转化为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行业产品,实现“数据-价值”转化。

其优势不止于商业模式。背靠央企资源,普天科技整合了五家国家级通信研究所技术,既是“十五五”商业航天重点项目唯一深度参与的央国企,又有望承担卫星运营商角色,在政府订单与科研资源获取上具备天然优势。而从需求端看,低空经济中一公里以上飞行器的实时服务、无人化战争的战场决策支持,都对太空算力提出刚性需求,这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前,太空算力正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过渡,6G时代的空天地一体网络更将打开算力调度的想象空间。对于普天科技而言,这场“星”算力竞赛,既是技术与资源的比拼,更是抢占下一代算力基础设施话语权的关键战役——而它显然已站在了赛道的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