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买房情结从何而来?

用户头像
陈嘉禾
 · 海南  

陈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在中国市场,许多消费者有很强的“买房情结”,房子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的、除了消费价值本身以外的意义。

君不见,一说到买房,沉重而焦虑的感觉立即涌上心头:我只要在大城市买了房,我就算扎根了;买了房我心头的一件大事就了解了;要是不买房,这婚还怎么结啊,必须买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如果大家在国外生活过许多年,就会发现以上这些思想,其实在全世界来说,属于“非主流”。

在一个大城市有了房,但是没有本事、没有适应的工作和收入,怎么算是扎根呢?另一个城市有一个更好的工作,不应该奔着更好的工作去吗?这时候房子也带不走啊?

买了房就解决了一件心头大事,这种思想也比较奇怪。既然有钱就能买房,没钱就买不了房,那么心头的大事应该是赚钱才对,我得赚到100万欧元我心头的大事才能放下,怎么会是买房呢?

至于结婚必须买房,更是让信奉爱情至上的人感到离谱:这到底是跟爱人结婚,还是跟房子结婚?如果结婚必须买房,那么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根本没有多少私有房产交易的年代,我们的父辈都不该结婚吗?

那么,在中国市场如此强烈的“买房情结”,究竟从何而来呢?

究其原因,在当前中国社会,“买房情结”如此强烈的原因就是一句话:稀缺性导致的、焦虑的需求习惯

这种“稀缺性导致的、焦虑的需求习惯”,来自两个人性的特点。第一、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第二、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年轻的时候,非常缺某一种东西,那么他对这种东西的渴望就会特别强烈。

而这种渴望一旦形成了一种“焦虑习惯”,这种习惯就会伴随这个人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是终身。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习惯,并且有意识的改变。(说句题外话,这种改变错误习惯的能力,恰恰是优秀投资者所必须具备的。)

让我来举几个例子,你就会更容易懂。

比如,在我小时候,我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也就是出生于1920、1930年代的老人,会特别喜欢让你吃东西。你如果去他们家玩儿,他们会不停的让你多吃。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已经吃不下了,而且现代中国社会也不缺吃的,但是老人就是想让你多吃点儿,实在吃不下也得硬塞。

这种对食物的焦虑习惯从哪里来呢?就是因为出生于1920年代、1930年代的人,在他们的青年生活中,食物的匮乏持续了许多年。于是,他们养成了“对食物的焦虑”。

这种焦虑的习惯伴随了他们终身,虽然到了现代中国社会,大家已经完全不缺吃的,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放下自己的焦虑。

不过,我爷爷是个奇怪的例外,他对食物完全没有焦虑,也基本不会像其他老人一样劝我多吃。原因很简单,他老爸当年是个南洋富商,所以他从小没咋缺过吃的。

再比如,我们看今天的一些贪官访谈,会发现不少人都提到,家里小时候太穷,因此对钱特别渴望,后来就特别想要钱,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对钱的焦虑,也就来自于年少时代的匮乏。

这种“匮乏导致的稀缺焦虑心理”,我自己也有深刻体会。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解放鞋特别多,所以爸妈虽然别的东西从来照买,但是就是没给我买过什么好看的鞋子,老是让我穿家里的解放鞋。

但是那时候,同学基本上都是穿旅游鞋,看着比我脚上的鞋花哨不少,结果我就养成了一种对鞋子的“稀缺焦虑”。

后来,等我自己工作赚钱以后,很长时间我都会买鞋子有一种“迷之执念”,对买一双好看的鞋子格外看重。

不过,我脑子还是比较聪明的,慢慢意识到了自己这种变态的心理,来自少年时代的鞋子落差,而且这种心理对生活其实毫无意义,于是慢慢也就不把买鞋子当回事儿了。

最终放下归放下,但是这种“虽然自己赚很多工资但是仍然对买鞋子有执念”的、毫无实际意义的心理,前后算来,也持续了有将近十年之久:心理的执念真的是非常可怕。

再举一个社会现象里的例子,今天的父母往往对子女的教育非常焦虑。尤其在大城市,恨不得全家都把精力扑在子女教育上,各种补习班贯穿孩子的整个假期,把老师的指令奉若圣旨。

结果,对子女教育的过于执着和焦虑,往往导致了不少家庭矛盾,甚至导致小孩扛不住压力跳楼的,也时有发生。

为什么今天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如此焦虑?很重要一个原因,来自子女的稀缺。

在今天的社会,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生育年龄的推后,导致人们的子女数量大幅缩减。当手上的娃变得稀缺以后,家长们自然开始焦虑起来。

反观以前人,因为子女太多,往往对教育就不那么焦虑。

以我太爷爷为例,他一共抚养了八个娃娃。对我爷爷小时候的教育,无非是“每天必须背10个英文单词、做几道鸡兔同笼的算术题,弄完今天就可以出去玩。”别说老头潇洒,给你八个娃,你也懒得一个个改作业。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就会知道,人们一旦缺少某些东西,就会对这种稀缺的东西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会演化成一种需求习惯。

同时,这种习惯并不会立刻随着稀缺物变得丰富而立即消失,而是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贯穿这个人的终身。

理解了这个“稀缺导致焦虑性需求习惯、需求习惯会延续”的原理,我们就会明白,中国市场中许多消费者为什么对买房有这么强的执念:因为在以前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太缺房子了。

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当房屋必须依靠分配、而且供应量不足的时候,人们自然非常渴望有自己的房子;

当这种渴望形成了全社会的焦虑、这种焦虑导致了强烈的需求习惯,整整一两代人对房子的渴望就变得无比强烈,甚至不少80后、90后的子女会被50后、60后的父母所影响,继承了他们的焦虑;

当这种强烈的渴望汇聚在一起,就催生了过去那个超强的房地产大牛市;

即使到了今天,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大半,人们已经不那么缺房子,这种焦虑却仍然在延续,甚至推高了大城市的房价。

但是,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得意识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房子终究只是一种水泥钢筋构建的工业消费品。

当房屋的供给慢慢变得充分,当上一代对房子有“焦虑性需求”的人终于慢慢老去,对房屋的需求信仰会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终究会逐渐回归成一种正常的消费品。将来的人们,会因为需要消费才去买房、或者租房。

那时候的买房或者租房的行为,会变得像今天买车、买电脑、甚至买家具一样自然:要用就去买,不用懒得囤,谁家好人会在家里囤五台电脑、却只用其中一台呢?

到那时候,人们就会真正发现:房子真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