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F绝缘膜产业链深度研究:国产替代浪潮下的投资机会分析

用户头像
008F静待花开
 · 江苏  

一、行业概述:ABF膜——半导体封装的"芯片黏合剂"

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绝缘膜是一种以环氧树脂为基础的积层绝缘材料,是半导体封装领域技术含量最高的材料之一。作为FC-BGA(倒装芯片球栅阵列)封装基板的核心材料,ABF膜在CPU、GPU等高性能芯片封装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芯片的电气性能、热性能和可靠性。

1.1 产业链结构:从材料到封装的全链条解析

ABF绝缘膜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ABF膜生产商、下游FC-BGA封装基板制造商以及终端应用领域。具体来看:

上游环节:主要包括树脂、铜箔、硅微粉等原材料供应商。其中,树脂是ABF膜的基础材料,硅微粉作为填料可调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介电性能,铜箔则用于制作导电线路。国内企业如联瑞新材(688300)提供的亚微米球形硅微粉已用于IC载板及ABF膜,为国产化提供材料支撑。

中游环节:ABF膜的生产制造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目前全球市场主要由日本味之素垄断。国内企业如华正新材(603186)、宏昌电子(603002)、莲花控股(600186)等正在积极布局,试图打破国外垄断。

下游环节:主要是FC-BGA封装基板制造商,包括兴森科技(002436)、深南电路(002916)、中天精装(002989,通过子公司参股科睿斯半导体)等企业。这些企业将ABF膜加工成封装基板,用于芯片封装。

终端应用:ABF膜主要应用于高性能CPU、GPU、AI芯片、汽车电子等高算力芯片的封装,是支撑5G通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

1.2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需求爆发驱动行业扩张

全球ABF膜市场规模从2023年约5.37亿美元,预计将以9.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30年的10.53亿美元。而国内ABF膜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将超过15亿元。

ABF膜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1. AI算力需求爆发:随着AI服务器需求的强劲增长,对ABF载板的需求也随之激增。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AI服务器产值接近2980亿美元,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8%。单颗AI芯片如英伟达H100 GPU需要消耗1.5-2片ABF载板,大幅提升了市场需求。

2. 国产替代加速:目前国内ABF载板国产化率不足10%,但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突破,预计2025年国产市占率将提升至15%-20%。

3. 汽车电子升级:新能源汽车电子化率提升推动车用PCB需求,预计2022-2027年CAGR达4.8%。

4. 政策与资本助力:受益国家大基金二期支持,半导体封装载板研发获专项资金扶持,目标2026年IC载板营收占比提升至20%。

1.3 技术壁垒:高端封装的核心门槛

ABF膜的技术难度体现在材料、工艺、设计三大维度,形成了极高的行业壁垒:

5. 材料垄断性:ABF载板的核心材料ABF膜由日本味之素独家垄断全球95%以上份额。这种材料以环氧树脂为基础,通过纳米级硅微粉(粒径0.1μm)和固化剂的精准配比,实现了低介电损耗(Df<0.003)、低热膨胀系数(CTE≈10ppm/℃)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220℃)的特性。

6. 工艺复杂度:ABF载板的制造需突破多项极限工艺,包括多层布线技术、激光钻孔与电镀等。目前主流产品为14-20层结构,线宽/线距已进入5-6μm级别,2025年将挑战3μm。兴森科技珠海工厂的14层ABF载板良率已达72%,接近台湾欣兴的71%水平,但16层以上产品良率仍落后约10个百分点。

7. 设计协同性:ABF载板需与芯片设计深度绑定,例如AMD EPYC CPU采用4颗Chiplet封装,其ABF载板需支持嵌入式电容(Embedded Capacitor)设计,以降低电源噪声。

二、产业链关键环节分析:从材料到封装基板

2.1 上游材料:国产化突破的关键基础

ABF膜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树脂、铜箔、硅微粉等,这些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ABF膜的最终性能。

树脂材料:是ABF膜的基础材料,需要具备低介电损耗、高热稳定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目前国内企业如宏昌电子(603002)与晶化科技合作开发的GBF增层膜(Grace Build-up Film),在向下游相关客户推广送样认证。

铜箔:ABF载板专用铜箔是另一个关键材料。生益科技(600183)的ABF载板专用铜箔已通过兴森验证,预计2025年量产,同时其也在研发ABF膜材料,可撕铜箔进入打样阶段。

硅微粉:作为填料,硅微粉用于调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介电性能。联瑞新材(688300)的亚微米球形硅微粉用于IC载板及ABF膜,已进入供应链,为国产化提供材料支撑。

2.2 中游ABF膜制造:打破垄断的关键环节

ABF膜制造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目前全球市场主要由日本味之素垄断,占据全球ABF膜95%以上份额。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对整个产业链的国产化至关重要。

华正新材(603186):与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持股65%),研发生产CBF积层绝缘膜,对标日本味之素ABF膜,用于FC-BGA高密度封装基板等场景。CBF膜已通过下游厂商(如兴森科技)的样品验证,进入小批量生产调试阶段,预计2025年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宏昌电子(603002):与晶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具有较佳热膨胀系数、玻璃转化温度、介电损耗"的GBF增层膜(Grace Build-up Film),在向下游相关客户推广送样认证。GBF增层膜预计2025年量产,瞄准百亿级国产替代市场,目标2026年贡献营收5亿元。

莲花控股(600186):计划建设年产2万吨ABF膜的工厂,该项目已经立项。莲花控股董事长带队拜访了上海积塔半导体,并与"芯片教父"张汝京博士达成合作意向,张博士助力公司打破日本味之素ABF膜的全球垄断地位。莲花控股还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ABF膜项目上进行深度合作。作为味精行业龙头企业,莲花控股在味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副产品,与ABF膜原材料存在一定关联,这使其在原材料获取上可能具有成本优势和供应稳定性优势。

2.3 下游FC-BGA封装基板:国产化加速推进

ABF膜的主要下游应用是FC-BGA封装基板,这是CPU、GPU等高性能芯片封装的关键材料。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以深南电路兴森科技为核心,华正新材生益科技等配套材料厂商协同发展的格局。

兴森科技(002436):国内ABF载板龙头,珠海、广州基地合计产能1.6万平米/月,14层产品良率72%,已通过华为昇腾910B芯片认证,2025年预计市占率达8%。2024年底实现ABF载板量产,良率达50%-60%(世界前三水平),低层板(14层以下)良率超90%,高层板(16-20层)良率超85%,接近台湾欣兴水平。产能布局方面,广州、珠海两大基地合计投资超60亿元,2025年产能预计达15万平米/月,满产后年产能36万平米,可生产约1.2亿片ABF载板,其中70%定向供应华为昇腾芯片。

深南电路(002916):FC-BGA封装基板已具备16层及以下产品批量生产能力,18、20层产品送样认证中,20层产品客户端认证进展良好。2024年封装基板收入31.71亿元(+37.49%),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产能规划方面,广州广芯工厂产能逐步释放,2025年封装基板收入有望翻倍,目标全球市占率突破10%。技术对标国际龙头,0.18mm超薄载板适配3nm芯片封装。

中天精装(002989):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科睿斯半导体33.38%股权,后者专注FCBGA(ABF)载板生产,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分三期建设,达产后年产能56万片,预计2026年一期量产。核心团队来自欣兴电子,技术能力对标国际,目标承接英伟达H200等高端GPU载板订单。截至2025年8月,科睿斯半导体FCBGA项目一期已建设完成,正为投产做全面准备。

中京电子(002579):参股盈骅新材切入ABF载板(GPU封装关键材料),打破日企垄断,已通过华为昇腾910B认证,2025年量产预期营收5亿元。ABF载板良率突破85%,获某国际大厂12亿元订单,深度绑定国家大基金三期政策红利。

鹏鼎控股(002938):具备高端PCB量产能力,在ABF载板方面,公司10层以下的产品已经量产出货,20层产品样品已获客户认证并达到量产状态,26层产品也处于送样阶段。从客户维度看,公司ABF载板覆盖了国内CPU、GPU、汽车等多场景,以及芯片厂商和封装厂商。

三、核心企业竞争力分析:技术、成本与壁垒

3.1 材料企业竞争力对比

在ABF膜材料领域,主要参与企业包括华正新材宏昌电子莲花控股等,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的竞争优势:

华正新材(603186)

• 技术优势:与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合作开发CBF积层绝缘膜,技术路线明确,已通过下游厂商验证。通过调整填料(硅微粉)粒径优化表面粗糙度,支持更细线路(5微米线宽),满足高端芯片封装需求。

• 成本优势:随着CBF膜产能逐步释放,目标匹配国内ABF载板厂商(如兴森科技深南电路)需求,有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 专业壁垒华正新材是国内少数实现ABF膜技术突破的企业之一,打破日本味之素垄断。公司研发费用率保持在4%-5%,高于行业均值,专注CBF膜工艺优化等,在技术迭代上具动力。

宏昌电子(603002)

• 技术优势:与晶化科技合作开发GBF增层膜,已通过下游封测厂验证,应用于FCBGA/FCCSP先进封装制程,已申请相关商标注册。

• 成本优势:作为国内电子级环氧树脂龙头,宏昌电子在基础材料方面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 专业壁垒:GBF增层膜技术在《覆铜板资讯》期刊发表"FCBGA基板中提高增层膜和芯板对铜箔CTE匹配性降低基板翘曲",技术实力得到行业认可。

莲花控股(600186)

• 技术优势:与上海积塔半导体、张汝京博士达成合作意向,并携手浙江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利于加快ABF膜项目研发落地,快速突破技术瓶颈。

• 成本优势:作为味精行业龙头,生产味精的副产品与ABF膜原材料存关联,或具原材料获取的成本及供应稳定性优势。

• 专业壁垒莲花控股敏锐捕捉ABF膜广阔前景提前布局,但目前项目尚处于初期阶段,技术突破仍需时间。

3.2 封装基板企业竞争力对比

在FC-BGA封装基板领域,主要企业包括兴森科技深南电路中天精装中京电子等,它们的竞争力各有特色:

兴森科技(002436)

• 技术优势:2024年底实现ABF载板量产,良率达50%-60%(世界前三水平),低层板(14层以下)良率超90%,高层板(16-20层)良率超85%,接近台湾欣兴水平。历经五年攻关,其8层ABF载板良率超75%,跻身全球前三梯队,并适配Chiplet、CoWoS等先进封装工艺,技术壁垒突出。

• 成本优势:随着珠海、广州等地基地产能扩张,未来或能摊薄成本,形成新成本优势。广州、珠海两大基地合计投资超60亿元,2025年产能预计达15万平米/月,满产后年产能36万平米,可生产约1.2亿片ABF载板。

• 专业壁垒:14层载板已批量供货昇腾310、710等型号,18层载板进入华为实验室验证,目标替代欣兴在昇腾910系列的供应。与华正新材合作开发国产ABF膜,降低对日本味之素的依赖。

深南电路(002916)

• 技术优势:FC-BGA封装基板已具备16层及以下产品批量生产能力,18、20层产品送样认证中,20层产品客户端认证进展良好。技术对标国际龙头,0.18mm超薄载板适配3nm芯片封装。

• 成本优势:广州广芯工厂产能逐步释放,2025年封装基板收入有望翻倍,目标全球市占率突破10%。

• 专业壁垒:2024年封装基板收入31.71亿元(+37.49%),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显示其在封装基板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认可度。

中天精装(002989)

• 技术优势:科睿斯半导体核心团队来自欣兴电子,技术能力对标国际,目标承接英伟达H200等高端GPU载板订单。

• 成本优势: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分三期建设,达产后年产能56万片,规模效应明显。

• 专业壁垒中天精装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科睿斯半导体33.38%股权,虽然投资比例不高,但通过战略合作可以分享行业增长红利。

中京电子(002579)

• 技术优势:参股盈骅新材切入ABF载板(GPU封装关键材料),打破日企垄断,已通过华为昇腾910B认证,2026年IC载板营收占比提升至20%。

• 成本优势:珠海富山基地聚焦高阶HDI、高多层板及IC载板,30层服务器HLC板量产良率达92%,泰国基地规划2025年实现规模量产。

• 专业壁垒:公司在高端PCB领域技术深耕,量产20层Any Layer HDI板、30层以上高频高速板,良率达85%(行业平均70%),刚柔结合板良率超90%。

3.3 产业链协同效应分析

ABF绝缘膜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效应对于推动国产替代至关重要:

8. 华正新材与兴森科技:华正新材的CBF膜已通过兴森科技打样测试,兴森科技将华正新材的CBF膜导入昇腾芯片载板生产,降低供应链风险。这种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有助于加速国产ABF膜的验证和应用。

9. 生益科技与兴森科技:生益科技的ABF载板专用铜箔已通过兴森验证,预计2025年量产,为兴森科技提供关键材料支持。

10. 联瑞新材与产业链:联瑞新材的亚微米球形硅微粉用于IC载板及ABF膜,已进入供应链,为国产化提供材料支撑。

11. 宏昌电子与晶化科技:宏昌电子与晶化科技合作开发GBF增层膜,双方优势互补,加速技术突破。

四、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4.1 技术发展趋势

ABF绝缘膜产业链正面临多项技术变革和发展趋势:

12. 材料技术创新:国内企业正在探索多种技术路线,如华正新材的CBF膜、宏昌电子的GBF膜等,试图打破日本味之素的垄断。这些新材料在热膨胀系数、介电性能、粘合力等方面不断优化,以满足高端芯片封装需求。

13. 工艺创新:国内企业探索低温烧结(<200℃)和非光刻工艺,如兴森科技的半加成法(SAP)可将线宽降至3μm,预计2026年量产。中京电子联合电子科大开发三维多层FPC技术,成本降低20%,该技术应用于机器人电子皮肤,拓展了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

14. 玻璃基板替代:英特尔、三星等布局玻璃中介层,其CTE(3ppm/℃)更接近硅芯片,且支持更高密度互连,但TGV(玻璃通孔)工艺良率仅60%,2027年前难以规模化替代ABF。

15. Chiplet技术融合:随着Chiplet技术的发展,ABF载板需要支持更高密度的互连和更复杂的封装结构,这对ABF膜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行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ABF绝缘膜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项挑战:

16. 核心材料卡脖子:ABF膜、低CTE树脂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率不足5%,华正新材的CBF膜虽通过验证,但量产稳定性仍需提升。日本味之素占据全球ABF膜95%以上份额,国产替代任重道远。

17. 设备依赖:激光钻孔机(如Coherent)、电镀线(如日立高新)等高端设备进口占比超80%,荷兰光刻机交付周期延长至18个月。设备依赖限制了国内企业的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

18. 认证周期长:进入国际大客户供应链需2-3年认证,兴森科技为英伟达送样已耗时18个月,仍未取得量产订单。长认证周期延缓了国产材料和设备的市场渗透。

19. 技术迭代风险:20层以上载板研发进度若落后,可能影响高端市场竞争力(如深南电路20层产品认证进度)。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国内企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

20. 产能消化压力:兴森科技、科睿斯等企业扩产规模较大,需警惕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导致的产能过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风险加剧。

4.3 政策环境与市场机遇

尽管面临挑战,ABF绝缘膜产业链也迎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

21. 政策支持:国家大基金二期已注资28亿元支持ABF载板研发,重点突破low CTE材料和laser ablation工艺,目标2027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40%。国家"算力强基"行动及地方补贴推动产能扩张,兴森科技、深南电路等企业获大基金及地方政府资金支持。

22. 市场需求爆发:AI芯片(如昇腾910B、英伟达H20)对ABF载板需求激增,单颗芯片消耗1.5-2片载板,叠加服务器、汽车电子需求,行业增速超30%。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121亿美元,国内需求占比将从2025年的28.5%提升至2030年的41%。

23. 国产替代加速: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华正新材是国内少数实现技术突破的企业,CBF膜预计2025年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宏昌电子的GBF增层膜预计2025年量产,瞄准百亿级国产替代市场。

24. 国际供应链重构:美国商务部审查中国台湾ABF载板供应链,要求提交大陆终端客户数据,这一行为加剧了供应链安全担忧,也促使国内企业加快国产替代进程。地缘政治因素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增加。

五、投资机会分析:重点企业与布局策略

5.1 投资价值评估

基于对ABF绝缘膜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技术实力、成本优势、专业壁垒、市场前景等维度评估相关企业的投资价值:

华正新材(603186)

• 投资亮点:作为国内ABF膜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华正新材的CBF膜已通过下游厂商验证,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有望在2025年实现国产替代突破。与兴森科技等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有助于加速产品验证和市场推广。

• 业绩预期:若产能利用率达预期,其有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凭借国产替代浪潮扩大市场,获取更多收入利润。华正新材CBF膜产能逐步释放,目标匹配国内ABF载板厂商需求。

• 风险因素:技术验证周期长,量产良率提升是关键;市场竞争加剧,台系、日系厂商加速扩产;原材料依赖,硅微粉等核心填料仍需进口,供应链稳定性待加强。

兴森科技(002436)

• 投资亮点:作为国内ABF载板龙头,兴森科技技术突破显著,良率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且与华为等国内大客户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产能布局完善,广州、珠海两大基地合计投资超60亿元,2025年产能预计达15万平米/月。

• 业绩预期:随着珠海、广州基地产能爬坡,以及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兴森科技有望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特别是70%的产能定向供应华为昇腾芯片,为业绩增长提供了稳定保障。

• 风险因素:产能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技术迭代风险,特别是在高层数载板领域与国际领先企业仍有差距;客户集中度较高,对华为依赖度较大。

深南电路(002916)

• 投资亮点:作为PCB行业龙头企业,深南电路在封装基板领域技术实力雄厚,已具备16层及以下产品批量生产能力,20层产品认证进展良好。广州广芯工厂产能逐步释放,2025年封装基板收入有望翻倍。

• 业绩预期:随着高端封装基板产能释放,深南电路封装基板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推动整体业绩持续增长。

• 风险因素:20层以上产品认证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来自台湾厂商的竞争;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电子行业需求的影响。

宏昌电子(603002)

• 投资亮点:GBF增层膜技术路线明确,预计2025年量产,目标2026年贡献营收5亿元,为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与晶化科技的合作有助于加速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广。

• 业绩预期:随着GBF增层膜量产,宏昌电子有望在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实现突破,带动公司整体业绩增长。

• 风险因素:技术验证和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来自华正新材等国内企业的竞争;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导致的产能利用率不足。

中天精装(002989)

• 投资亮点:通过参股科睿斯半导体切入ABF载板领域,科睿斯团队来自欣兴电子,技术能力对标国际。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规划产能大,一旦量产将显著提升公司价值。

• 业绩预期:科睿斯半导体预计2026年一期量产,有望在2027-2028年贡献业绩,成为中天精装新的利润增长点。

• 风险因素: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良率提升缓慢;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中天精装仅间接持有科睿斯半导体33.38%股权,对业绩贡献有限。

5.2 产业链投资策略建议

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竞争力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投资策略建议:

25. 产业链布局策略

• 上游材料:重点关注ABF膜材料国产化突破企业,如华正新材、宏昌电子,以及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如联瑞新材。

• 中游制造:聚焦ABF载板领域的龙头企业,如兴森科技、深南电路,以及具有技术突破潜力的新兴企业如中天精装、中京电子。

• 下游应用:关注与AI芯片、高性能计算等应用领域紧密相关的封装基板企业,这些企业将直接受益于AI算力需求爆发。

26. 投资时点选择

• 短期(1年内):关注已实现技术突破并开始量产的企业,如华正新材、兴森科技,这些企业有望在短期内实现业绩增长。

• 中期(1-3年):关注产能扩张和技术提升的企业,如深南电路、中天精装,这些企业将在中期迎来业绩释放期。

• 长期(3年以上):关注具有长期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国产替代长期进程中持续受益。

27. 风险控制策略

• 分散投资:建议在ABF绝缘膜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配置资产,降低单一企业或环节的风险。

• 关注政策:密切关注国家大基金等政策支持方向和力度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 技术跟踪:持续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技术突破进展,动态评估企业投资价值。

六、结论与展望

6.1 行业总结

ABF绝缘膜作为半导体封装的关键材料,其产业链在国产替代加速与AI算力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目前,日本味之素几乎垄断全球ABF膜材料供应,但国内企业在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在材料领域,华正新材、宏昌电子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正在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在封装基板领域,兴森科技、深南电路等企业技术突破显著,良率不断提升,产能快速扩张。这些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了ABF绝缘膜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

6.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ABF绝缘膜产业链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28. 国产替代加速:预计到2025年,国内ABF膜国产化率将从不足5%提升至15%-20%,华正新材、宏昌电子等企业将成为国产替代的主力军。

29. 技术水平提升:随着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和技术积累,ABF膜材料性能将不断提升,逐步满足高端芯片封装需求。兴森科技、深南电路等企业的ABF载板良率将进一步提高,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30. 产业链协同增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形成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华正新材与兴森科技、生益科技与兴森科技等合作模式将得到推广。

31. 应用领域拓展:ABF膜的应用领域将从传统的CPU、GPU封装扩展到AI芯片、汽车电子、数据中心等更多领域,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6.3 投资建议

基于对ABF绝缘膜产业链的深入分析,我们给出以下投资建议:

32. 重点关注国产替代核心标的:华正新材、兴森科技、深南电路等已实现技术突破并开始量产的企业,这些企业将直接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33. 布局具有技术潜力的新兴企业:宏昌电子、中天精装、中京电子等在ABF膜或载板领域具有技术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34. 关注产业链协同效应:投资于具有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企业,如与兴森科技合作紧密的华正新材,这些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中具有竞争优势。

35. 长期关注技术创新方向:密切关注玻璃基板替代、Chiplet技术融合等技术创新方向,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36. 注意投资节奏和风险控制:ABF绝缘膜产业链投资周期较长,建议投资者根据企业技术进展和产能释放节奏,采取分批建仓策略,并严格控制风险。

总之,ABF绝缘膜产业链是半导体国产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相关企业在国产替代加速与AI算力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技术突破进展,把握投资机遇,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

只有小市值的华正新材可以适当关注,高位市梦率,还是暂时观望,如果有机会也是大盘暴跌或者连跌时才会出现!!!!

$华正新材(SH60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