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运港口的投资逻辑

用户头像
岩子之路
 · 广东  

$中远海运港口(01199)$

中远海运港口学习研究告一段论,今天来写个结论

1、业绩增长主要来自3个方面

(1)营业收入的增长:伴随全球经济及贸易的稳步发展,港口吞吐量有自然增长;同时,新投产秘鲁的钱凯港,埃及的苏科纳港红海码头带来新的业绩增长。

(2)行政开支的改善:随着资本开支减少,海外在建项目投产(秘鲁的钱凯港,埃及的苏科纳港红海码头),营收增加,未来行政开支占营收比重会有一定程度下降。(具体分析见历史文章)

(3)财务费用的下降:美元借款占比49.3%,人民币借款占比31.6%,两者合计达到80.9%,目前这2大主要借款币种的利率都处于缓慢下降通道中,按照每年约1亿元的财务费用节约,对净利润的影响约为3%。(24年税前利润33亿元,1/33≈3%)(具体分析见历史文章)

预计,未来1-3年能维持每年10%+的利润增长。(今年上半年剔除所得税率的影响增长为22%+,感觉这个增收速度,受到上半年美国对等关税影响抢运的影响,未来还是较难持续,但10%+的增长貌似还是可以值得期待,纯粹拍脑袋)

2、估值

在7月14日文章《谁是完美的攒股收息资产?》中,我分析了港口行业是完美的攒股收息资产之一。主要因为:

1)港口属于战略资源、垄断经营,永续性行业。

2)业绩稳定性:需求稳定,收入和吞吐量直接相关,随经济变化而变化;港口资产不会有大宗商品价格(原油煤炭等)剧烈波动带来的业绩的剧烈波动的风险。

3)顺价能力好:水电燃气等虽然需求稳定,也是垄断经营永续性行业,但作为公众事业,特别是火电、燃气在上游原材料涨价时,顺价能力不强。而港口的装卸费用能根据经营情况定价,每年保持小幅增长(与cpi相匹配)。

目前中远海运港口(H股)8倍PE,40%分红率,约5%股息,港股通20%的所得税税率后约4%股息。如果能实现10%+的业绩增长,估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预计投资收益为14%+。作为攒股收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标的?

3、其他方面

1)如长和港口出售能成交,可能提高港口资产的市场估值。长和此前与贝莱德集团牵头的财团达成的协议是:出售长和旗下43个港口199个码头泊位及配套资产,整体出售总值约为228亿美元(约1780亿港元)。据2023年财报,长和港口业务EBITDA 136.3亿港元,其中没有卖出的“和记港口”信托、中国内地及其他香港的港口业务收益合计约41.5亿港元,扣除后94.8亿港元。毛估估净利润可能在70-80亿港元,卖出估值是25倍左右。远超当前港口资产的估值,中远海运港口招商局港口目前均是8倍+的估值。

2)如中远海运集团能参与收购长和港口,将给中远海运港口带来业务增量。网传信息:彭博社此前引述知情人士说法称,长和与买方财团都已同意让中远海运集团全面查阅相关业务信息。但中远海运集团在财团中应享有的实际权力仍在磋商中,尚未作出最终决定。中远海运集团在财团中的角色安排有可能在9月底前才能确定。如中远海运集团参与收购长和港口,收购后大概率是委托给中远海运港口经营管理,将为中远海运港口带来业务增量。

4、面临一些重大的外部风险。主要如下: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全球宏观经济出现衰退,会直接减少港口吞吐量。比如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5.6%。2020年中远海运港口的营收同比-2.6%,毛利润同比-14.7%(当年因为有港口出售一次性盈利,当年利润是增长12.8%)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港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国际宏观贸易形势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公司业绩。美国目前的对外提高关税,促进制造业回流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世界贸易总量的影响还有待跟踪观察,对中远海运港口的业绩影响也还需要观察,谨慎的投友可以考虑等今年业绩出来后再评估这件事情的影响,再来评估投资决策。

全球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总金额在2021年实现了20万亿美元的突破,在2022年达到25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由于多国货币贬值的影响,按美元计算的贸易总额降至23.89万亿。2024年又回升至24.43万亿美元,与2022的25万亿美元相比,仍有接近6000亿美元的差距。展望2025年,世贸组织认为:由于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影响,商品贸易将“至少降低0.6个百分点”。

3)地缘政治风险:海外港口资产涉及土地交易和特许经营权等,可能因地缘政治风险而影响海外港口资产交易和运营。

但貌似这些风险,也不是一个小散户能预测和左右的。

特别说明: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能力有限,难免错误。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账号主要记录个人投资路上的所思所想,每周更新3-5篇原创文章,欢迎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