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华翔作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重要企业,正经历从传统业务依赖向机器人赛道拓展的关键转型。公司通过剥离欧洲亏损资产、聚焦自主品牌客户、加大机器人业务研发与制造投入等战略调整,已展现出业绩改善的明确拐点。当前公司市盈率不足十倍,处于低估值状态,而机器人业务的稀缺性突破与产能释放后的盈利弹性,有望推动公司估值重塑,长期成长空间显著。
公司过去长期受欧洲业务拖累,该业务每年减少利润 1-5 亿元,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障碍。2025 年公司果断剥离欧洲业务单元,虽导致二季度产生一次性财务损失(减少利润 9-10 亿元),但从 6 月起欧洲业务已不再对公司产生任何财务影响。这一举措显著减轻了财务负担,为战略重心转向国内高成长领域腾出资源,预计三季度起公司年化利润将回升至 15-16 亿元,标志着业绩正式进入改善通道。
公司传统战略围绕汽车零部件的国际化与高分红展开,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原有战略与产业趋势偏离,市场关注度较低。2025 年起,公司战略明确向机器人领域倾斜,通过资源整合、制造能力迁移与研发投入,在机器人本体制造、核心部件供应等环节形成竞争优势。管理层设定了 “在机器人赛道做到全球前三甚至第一” 的战略目标,不追求小型化项目,聚焦规模化、高壁垒领域,展现出强劲的转型决心。
新管理团队的引入带来了更积极的费用率控制策略,叠加战略执行力度的增强,公司费用率存在超预期下降的可能。同时,公司透明度与业绩兑现度大幅提升,从 “黑盒子” 状态转变为市场认可的白马股,资本市场沟通效率显著改善,为战略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业务结构稳固,客户结构优化
公司汽车内外饰件业务占销售额的 60% 左右,产品线全面,已完成座椅布局,金属件制造、减速器生产等环节具备强迁移能力,电子业务虽占比低但保持稳定增长。客户结构中,自主品牌(比亚迪、奇瑞、赛力斯、红旗等)收入占比已达 32%,且今年收入从 5 亿元以下提升至 10 亿元以上,增长显著;合资品牌占比虽仍达 40%,但正逐步下降,业务重心向高增长自主品牌倾斜。
产能布局与盈利预期
公司通过定增募集 30 亿元投资国内材料领域,在重庆、安徽芜湖布局生产基地,重点配合赛力斯、奇瑞等增速较快的客户,提升配套份额。随着国内业务占比提升与欧洲业务拖累消除,预计公司净利率将从 5% 左右提升至 7%,收入年增长率可达 12%,产能释放后营业收入有望达 400 亿元,净利润约 28 亿元,远超当前水平。
核心供应商定位,制造能力领先
公司被选为机器人领域核心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供应商,负责关键部件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而非全面代工,立昕精密为重要合作伙伴。其临海工厂被指定为机器人资源的重要监管和制造基地,本体制造战略落地速度快,体现出强大的制造能力与供应链控制能力。
业务基础与成长潜力
公司在机器人业务上实现了实质性突破,业务结构涵盖软硬件,且金属件、塑料件等产品与机器人零部件具备通用性,为业务拓展提供天然优势。叠加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基础与新能源、自动驾驶领域的协同机遇,未来有望推出更多机器人计划,成为机械赛道不可或缺的抵抗型标的。
尽管二季度业绩因欧洲业务剥离产生一次性影响,但当前股价已充分反映短期波动。从三季度开始,公司年化利润预计达 15-16 亿元,对应 PE 不足十倍,处于低估值状态。长期看,随着自主品牌占比提升、机器人业务放量及北美业务扭亏(预计 2026 年实现净利润),公司利润增速将超过收入增速,盈利弹性显著。
公司是 5、6 月份机器人板块中唯一上涨的标的,业绩与机器人业务兑现能力强。当前市值尚未反映机器人业务的长期潜力,市场预计未来有望达到 300 亿市值,较当前水平存在三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投资价值被广泛看好。
宁波华翔的战略转型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剥离欧洲业务解决了历史包袱,自主品牌与机器人业务的双轮驱动将开启业绩增长新周期。公司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稳固基础为转型提供安全垫,而机器人业务的稀缺性布局与全球竞争目标则打开了长期成长天花板。当前低估值状态与明确的盈利拐点形成鲜明对比,随着业绩兑现与市场认知提升,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修复,具备显著的投资潜力。 $宁波华翔(SZ0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