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00241)$ 今年以来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的涨幅远远高于阿里健康,为什么(豆包)
今年以来平安好医生(01833.HK)和京东健康(06618.HK)的股价涨幅显著领先阿里健康(00241.HK),这一现象可从业务结构、战略布局、资本运作及市场情绪四个维度深入分析:
平安好医生:B 端转型与保险协同打开新空间
平安好医生 2024 年战略性收缩 C 端业务,聚焦企业健康管理(B 端)和保险生态协同,2024 年 B 端收入同比激增 58.8% 至 7.1 亿元。通过与平安集团旗下保险业务联动,其构建了 “健康管理 + 保险支付” 闭环,例如为平安寿险客户提供定制化健康服务包,2025 年一季度企业客户数突破 1.2 万家,B 端收入占比提升至 35%。这种 “保险 + 服务” 模式不仅带来稳定现金流(客单价超 500 元 / 年),还通过商保直赔政策(如山东医保商保一体化平台)强化支付闭环,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至 3318 万元,毛利率提升至 28%。
京东健康:AI 驱动效率革命与供应链优势
京东健康以 “AI 京医” 系列产品为核心,实现医疗服务全流程智能化。其 AI 分诊准确率达 99.5%,电子病历书写效率提升 120%,2025 年上半年 AI 智能体服务用户超 5000 万。供应链端,京东健康依托京东物流的 “分钟级配送” 网络,在全国 15 万家药店接入即时零售,2025 年上半年医药自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7%,非药品类(保健品、医疗器械)GMV 突破 120 亿元。此外,其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作的 “未来数字医院” 项目,通过 AI 优化就诊流程,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 20%,成为行业标杆。
阿里健康:流量依赖与竞争压力制约增长
阿里健康 85% 收入来自医药电商,尽管 2025 财年营收增长 13.2% 至 306 亿元,但增速显著低于京东健康的 24.5%。核心痛点在于:
京东健康:全场景 AI 应用领跑行业
京东健康的 “AI 京医” 系统已实现 “AI 医生 + 多专业智能体 + 专家数字分身” 全链条覆盖,例如在皮肤专科诊断中,AI 多模态识别准确率超 95%,日均问诊量突破 49 万次。其 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 12 亿元,占营收 3.4%,显著高于阿里健康的 2.1%。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支持医疗 AI 应用,京东健康凭借技术领先性成为首批试点单位,预计 2025 年 AI 相关收入占比将达 25%。
平安好医生:AI 赋能保险生态与慢病管理
平安好医生的 “平安医博通” 大模型深度整合平安集团 2.2 亿保险用户健康数据,在慢性病管理场景中实现 “风险预警 - 干预 - 理赔” 闭环。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AI 系统可实时监测穿戴设备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健康干预并同步至保险核保系统,2025 年一季度相关服务带动商保渗透率提升至 18%。此外,其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的 5G 远程手术项目,通过 AI 辅助将手术时间缩短 30%,成为智慧医疗标杆。
阿里健康:生态协同与技术落地脱节
阿里健康虽依托支付宝流量(月活超 7 亿)推出 “AI 健康管家”,但功能集中于基础问诊和报告解读,缺乏深度临床应用。例如,其 AI 中医诊疗准确率仅 78%,远低于京东健康的 95%。更关键的是,阿里健康与阿里云、蚂蚁集团的协同停留在流量导向上,未能像京东健康那样实现 “技术 - 服务 - 支付” 闭环。2025 年上半年,其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收入同比下滑 7.6%,反映出创新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平安好医生:以股代息锚定估值安全垫
2025 年 1 月平安集团以 “以股代息” 方式增持平安好医生,要约价 6.12 港元(对应市净率 1.32 倍),显著低于阿里健康的 3.14 倍和京东健康的 1.57 倍。这一操作释放强烈增持信号,叠加 2024 年 Q4 以来港股通资金净流入超 12 亿港元,推动股价从 6.12 港元反弹至 8 月 21 日的 11.2 港元,涨幅达 83%。
京东健康:业绩超预期驱动估值提升
京东健康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352.9 亿元(+24.5%),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 35.7 亿元(+35%),两项指标均超市场预期。其 AI 医疗业务获中金、瑞信等机构上调评级,目标价从 120 港元上调至 150 港元,对应 2025 年 PE 38 倍,仍低于美股同行 Teladoc 的 52 倍。
阿里健康:资本动作引发市场担忧
2025 年 7 月阿里巴巴发行 120 亿港元可交换债券,约定以 6.23 港元 / 股(较当时股价溢价 50%)交换阿里健康股份,被市场解读为变相减持。尽管阿里集团承诺 “维持并表地位”,但投资者担忧未来股份稀释风险,导致阿里健康 7 月 4 日单日暴跌 6.4%,市值蒸发 45 亿港元。此外,瑞银 5 月下调其评级至 “沽售”,指出其营销费用率攀升至 18%(京东健康为 12%),侵蚀净利润增长空间。
政策红利向 AI 医疗倾斜
2025 年 7 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将医疗 AI 列为重点领域,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作为技术领先者率先受益。例如,京东健康的 “AI 京医” 系统被纳入工信部 “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获得专项补贴超 2 亿元;平安好医生的 “5G+AI 远程手术” 项目入选卫健委 “智慧医疗示范工程”,2025 年预计获得政府补助 1.5 亿元。相比之下,阿里健康的 AI 应用多停留在健康科普层面,未进入政策扶持重点清单。
资金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2025 年以来,港股通资金对互联网医疗标的的配置逻辑发生变化:平安好医生获南下资金净流入 18 亿港元(持股比例从 3.2% 升至 6.8%),京东健康获净流入 12 亿港元,而阿里健康同期净流出 9 亿港元。这种分化反映出投资者更青睐有技术壁垒的公司 —— 京东健康 AI 研发投入占比 3.4%,平安好医生 2.8%,均高于阿里健康的 2.1%。
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的超额收益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型增长对流量依赖型增长的替代。短期看,平安好医生的 B 端转型(目标 2025 年 B 端收入占比 50%)和京东健康的 AI 商业化(预计 2025 年 AI 收入超 90 亿元)仍是核心催化剂;阿里健康则需在医保对接(目标 2025 年覆盖 50 城)和 AI 医疗突破(如肿瘤早筛产品)上证明竞争力。中长期需关注:
平安好医生企业客户续费率(当前 85%)是否可持续;京东健康 AI 产品毛利率(目前 22%)能否提升至 30% 以上;阿里健康是否通过并购(如传闻中的叮当健康股权收购)重构竞争优势。风险提示:政策监管趋严(如 AI 医疗资质审批)、技术落地不及预期、行业价格战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