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大只若鱼
 · 广东  

最近新买入了格力,今天开始买入美的,也买了一点川投。
格力:
1 .市场的担忧很多,有些有道理:多年多元化没有建树,基本盘空调面临不断加剧的竞争,小米这样可怕的鲶鱼进入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也给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渠道变革期带来各种不确定性。上一个十五年,自建线下渠道给公司带来了十几年的辉煌。现在各家渠道扁平化,线上化,公司的渠道成本虽然优于过去的苏宁国美模式,但是和京东,天猫线上店,以及商场里的直营和加盟华为小米类店比并没有优势。而家电相对低频,进入商场似乎并不太合适。在渠道上从优势变成了劣势。
3.公司管理层似乎很偏执,听不进意见,也有各种不合时宜的观点。不太受市场欢迎。总体而言不如高情商的同行高管那样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4.地产巅峰过去。后地产时代,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家电业务,空调业务到底需求会如何萎缩。这个问题我们从未经历,未知。投资者担忧实属正常。
5.过去出现过几次治理层面的问题。乱扩张乱收购等。
问题还有很多。各种问题导致了当前股价极度低迷的局面。
股价低迷不等于估值低。市盈率低高股息不等于估值低。这点要保持清醒客观。
可持续的低市盈率,可持续的高股息才是低估值。
以上各类问题,最核心的我提炼一下:最重要的应该是未来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第二重要的是面临激烈的竞争。
其他的渠道改革应该不是生死的事情,有送错空间。治理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也不是今天才有缺点。所以核心还是需求和竞争。
我之所以买入格力也要说一下它吸引我的地方:
1.格力可以认为就是一家专注于空调的企业。其他业务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最重要的:空调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我觉得是。
用过空调后基本上是再也离不开的,在需求侧属于强需求。且家中,工作地点,就餐休闲购物处,都需要空调,且都十分刚需。也就是说,每个人需要的空调数量其实是超过1的。说一句应用场景广泛不为过。
空调安装修理不易,对质量稳定性有较高要求,并非随便做做即可的产品。这给了企业发挥空间。格力,大金之类品牌,凭借品质,口碑,多年来一直卖出溢价,而消费者愿意买单,说明产品具备一定差异化,并不是白砂糖产品。
2.未来需求问题:后地产时代,未来多数要靠更新,当然还可以靠农村渗透和出海。先说内需:唯一可以借鉴的样本是日本。日本在地产大泡沫破灭后,且破灭时空调渗透率高于当前国内情况。之后三十年日本空调销量没有大幅度负增长,还小幅度增长了。需求来源是家庭小型化,一户多机化,以及企业新产品更吸引等要素合力。以上因素国内均具备。参考这个重要的样本,结合国内农村渗透率不高,可以认为未来国内需求不会崩塌,维持或者缓增概率不小。
3.竞争:对于需要使用长时间的固定家电来说,用户对时尚,酷的要求相对低。对不坏的要求相对高。且空调的买家,中年人恐怕多过年轻人。年轻人也会变成中年人。刚开始买空调时二十几岁,以后三十几到六七十可能还会买。通常过了35岁可能就会更在意可靠性,故障率这些东西。而不是产品好酷,老总好帅好贴心。因此,低故障率的产品应当会有持续的生存土壤。品牌打出来不算最难,在用户心中构建起某个长期的好印象不容易。格力各种缺点都是事实,老板不懂技术也是事实。但是公司这么多年追求质量,追求技术创新和积累,这点企业文化从朱总往后没有变过。产品质量公认过硬,品牌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了一定的美誉度。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一个产品,能长期十几二十几年卖出溢价,其实是不容易的。可以展望格力未来还会有自己的客户,这些客户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追求稳定的品质,低故障率,不坏。这群客户相对理性,想让他们改变认知恐怕需要东西真的好加上逐步改变才行。所以,走高性价比的产品有光明的未来,走高可靠性的产品也有。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有各种生存的土壤。
4.多元化的得与失:首先格力多元化是失败的。但是没有投入巨额资产去做。同时保持了极强的盈利能力和及其优秀的资产负债表。而且这个资产负债表是在多年高分红基础上保持的。再看盈利质量和人均。格力的roe,利润率,都明显胜过美的一截。人均利润40万,美的20万。美的是公认优秀,为什么这些指标都不如格力?在我们承认美的更优秀的前提下,只有一个原因:生意模式的差别。
前面说了,格力多元化失败让它几乎就是个纯空调公司。美的空调业务很优秀,盈利能力不会比格力差多少,答案就是空调以外的业务盈利能力远不如空调。即便美的如此优秀,也无法改变其他业务盈利能力不如空调的情况。
对于格力而言,只做空调不做多元化的后果可能是无法承受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因为不是全仓格力,所以格力只做空调是可以接受的。思考角度不同。
如果不是业务之间需要协同,我是期望只有空调即可。
格力说完了,说美的,因为也买了一点。
1.美的多元化成功了。很厉害。国际化也做的更好。未来就是维持住国内,拓展国外,或者两边拓展。
2.美的也有不错的股东回报意识,肯分红,这几年进步比较大。治理透明度高一些,更愿意和资本市场沟通,是资本市场喜欢的优等生。
3.当前美的估值也不高,多少也被格力拖累。另外也有市场对高利润持续性的担忧,这是对整个行业的。国补退去不知道会有多少影响。如前面说的,长远看最主要的空调是不担心需求的。其他家电也取决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出海情况。我们肯定倾向于未来生活更好,各种家电越来越多,出海也有强大竞争力。因此,美的可以期待的地方多过格力的。这也是市场愿意给相对高估值的原因。
感觉美的槽点少,能说的反而不多。到此为止。
川投:
今年买卖过一轮,这是第二轮。如果一直拿着处于亏钱状态。买卖过一轮,且第二轮由于买的很少2%所以目前低迷影响不大。前一轮卖出是去抄底茅台了,结果茅台也没有賺到钱,唯一的好处是避开了川投这轮下跌,现在想多买点川投,又舍不得卖茅台,颇为为难。
川投的低迷,我觉得最主要的不是基本面问题,不是电价低和来水不好的原因。就是市场风格问题。电价跌和来水只是给了卖出理由。
首先,煤价未来长远大跌的基础几乎没有。资源越来越少,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加上管控,并涉及各省利益,各方决定了没有理由大跌。这个基础下,水电电价本就低,也缺乏大跌基础。所以,拉长一点时间,电价不是多大的问题。
大江大河来水波动更不是问题。前两年长江才大干旱,那时候我全仓长电。来水根本不构成大水电基本面恶化。最多构成未来一年利润不佳。电价和来水都不构成川投大跌的理由。还有一个理由是大股东出幺蛾子,目前看也是莫须有,八字没一撇。过去川投大股东扶持多于薅羊毛,不然川投哪来雅砻江48%股权?
各种因素分析,川投没有基本面的重大问题。且水电具备内在稳定性,属于资源垄断型优质企业。判定很简单:川投下跌是机会。
且,川投基本面的确定性,判定难度远低于格力美的。
因此,川投也应该作为一个不错的机会,需尽量抓住。静待市场风格转变。短期賺估值回归的钱,中期賺银江,大渡河成长,长期賺雅砻江成长和提高股息进一步拉高估值的钱。
需要客服外面的诱惑。没有那些诱惑,哪来14块的川投和7.5%股息的格力以及当前估值的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