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支付巨头Visa股价一度暴跌8.2%,Mastercard重挫8.5%,连美国运通也下跌超过7%。这一切的导火索是亚马逊发布的一则公告:将与Circle合作,全面接受USDC稳定币支付,并为使用该方式的用户提供1.5%的购物折扣。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稳定币革命”。真正的颠覆性在哪里?
跟随我一起回答十个问题,就能看懂稳定币:
q1: 美国发的稳定币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可能会冲击到visa,mastercard和美国运通的这种体系?
q2: 我直接扫描商家的支付宝二维码,不就相当于我直接转到商家账户上,和你说的这种稳定币机制有什么区别?亚马逊,沃尔玛等都要发行稳定币,还是说美国他有一个稳定币?他这个体质是怎么运作的?
q3: 美联储或者是美国货币的地位不会受到稳定币的影响。他们是一个共存的机制,或者是说稳定币就依赖于美元,美联储的发币机制根本就不会被撼动吗?
q4: 在这个系统内部,银行被削弱了,像visa这种第三方的清算网络也被削弱,像circle或是paypal、亚马逊或沃尔玛自己能够发现或者使用币的加强了,是吗?
q5: 数字人民币和稳定币有什么区别?
q6: 美国的这种稳定币和超市发自己的那种兑换卡有什么区别?
q7: 数字货币交易所诸如币安平台里的bnb,算是一种稳定币吗?平台里的usdt算是一种稳定币吗?一个平台怎样才能够拥有发稳定币的权利呢?为什么circle平台这么火、他能够发?现在看起来稳定币是一种很新的东西,但本质上不也是一个第三方网络吗?和visa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q8: 如果circle和visa本质不同,那circle的盈利模式呢?不也是手续费提成?
q9: visa没有巨额的货币沉淀吗?为什么他不能也靠货币沉淀盈利?
q10: 那比如说亚马逊要用circle的稳定币让用户结算的话,那是不是代表大家在以太坊网络上都可以看到亚马逊的地址?大家都可以知道亚马逊究竟收了客户多少钱呢?
———以下正文(本文部分内容由AI驱动)———
最近一些大型科技或金融公司(比如美国circle)发行的“数字化美元”。
现在的支付体系是一场“金融接力赛”。你去商场买了件100块的衣服,刷了Visa卡。这个过程其实是这样的:
【第一棒】商家:通过刷卡机(POS机)向它的银行(收单行)喊:“有人要付100块!”
【第二棒】商家的银行:马上联系Visa:“喂,这笔交易你那边过一下。”
【第三棒】Visa:立刻联系你的发卡银行(比如招商银行):“你快看看,你家客户有没有100块钱?”
【第四棒】你的银行:确认你的额度或余额足够,回复Visa:“有钱,付吧!”
【回传】 这个“OK”的信号再通过Visa、商家的银行,最终传回刷卡机,屏幕显示“支付成功”。
至少有商家、商家银行、卡组织(Visa/Mastercard)、你的银行四个主要参与。两个核心问题:
贵:每一棒选手都不是白跑的,都要从这100块里抽一笔“过路费”(手续费)。在美国,这笔费用通常是交易额的2%-3%。这笔钱最后主要是商家承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会体现在商品价格里。
慢:你虽然支付成功了,但商家并不能立刻拿到这100块钱。这些银行和机构之间需要一个“对账”的过程,钱通常要在1到3个工作日后才能真正打到商家的账户上。
稳定币的支付体系:一封“数字现金快递”
稳定币,可想象成放在互联网上的、有唯一编号的、由大公司承诺1:1兑换的“数字现金”。比如一个叫“USDT”或“PYUSD”的稳定币,就等于一美元。如果你用稳定币付这100块钱:
你:打开你的数字钱包(类似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扫描商家的收款码。
操作:输入100个“数字美元”,点击发送。
完成:这100个“数字美元”几乎是瞬间就从你的钱包“飞”到了商家的钱包里。交易记录被永久地刻在一个叫“区块链”的公共账本上。
整个过程结束了。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稳定币支付带来了“降维打击”:
直接绕过了所有中间商 (省钱!)
在稳定币的支付流程里,根本没有“商家银行”、“Visa/Mastercard”、“你的银行”这些角色。钱是从你的钱包直接到商家钱包的点对点交易。这意味着那2%-3%高昂的中间手续费几乎可以忽略。
近乎实时的结算速度 (快!)
钱是7x24小时、几乎瞬间到账的,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限制。这极大地改善了商家的现金流,他们再也不用等上一两天才能收到营业款了。
全球统一的支付网络 (无国界!)
无论是美国、香港还是任何地方,只要都用这种基于互联网的稳定币,支付体验就是完全一样的。跨境支付不再需要经过复杂的国际清算网络,也不再有高昂的跨境手续费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这让Visa和Mastercard最核心的“全球支付网络”优势受到了挑战。
总结:Visa、Mastercard和美国运通的商业帝国,本质上是建立在一个由众多银行和机构组成的、层层授权的复杂网络之上的。它们通过充当这个网络的“核心交通枢纽”来收取费用。而稳定币的出现,相当于在这条金融高速公路旁边,修了一条全新的、更宽、更便宜、还没有收费站的“磁悬浮轨道”。它用技术手段把“支付”这件事,从一场昂贵又耗时的“金融接力赛”,变成了一次简单、便宜又快速的“数字现金快递”。
第一个问题:支付宝扫码和稳定币支付,到底有啥区别?
确实,从用户的“体感”上来说,用支付宝扫码和我描述的稳定币支付,体验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扫码、支付、秒到账。但它们的底层逻辑和体系,有着天壤之别。
支付宝/微信支付,更像一个由一家公司(蚂蚁集团/腾讯)运营的一个国家内部的“私有化”高铁网络。
而稳定币体系,更像是一个全球统一的、开放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系统。
具体区别在这三点:
体系性质: “局域网” vs. “互联网”
支付宝是一个封闭的“局域网”。所有的转账、支付信息都在蚂蚁集团自己的服务器里处理。谁能用、怎么用、手续费多少,都是支付宝说了算。您的钱并没有真正地“离开”银行体系,只是支付宝作为“记账大管家”,在它的账本上把一笔钱从您的名下划到了商家名下,然后再和银行统一结算。
稳定币是建立在区块链上的开放“互联网”。这个网络是公共的,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人都可以遵循同样的标准(就像发邮件的SMTP协议一样)来开发钱包、接收付款,实现互联互通。
钱的本质:“记账凭证” vs. “数字现金”
支付宝里的余额,本质上是一个记账凭证。它代表银行欠你的钱,由支付宝这个中介帮你保管和转移。
稳定币本身就是数字现金。它是一种数字资产,谁的钱包里有这个币,谁就拥有它。转账就是把这个“数字现金”本身从一个钱包地址转移到另一个,没有中间商。
使用范围:“国内高铁” vs. “国际集装箱”
支付宝非常适合国内。但要进行跨境支付,就像高铁要开到国外,需要和对方国家的铁路系统做复杂的对接和换轨,中间过程复杂且成本高。
稳定币天生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美元稳定币(比如USDC)在美国是它,在非洲、欧洲也还是它。它就像国际标准集装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支持该标准的“港口”(钱包或交易所)无缝流转,极大降低了跨境支付的成本和复杂度。
小结:支付宝的成功在于它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用中心化的方式做到了极致的效率。而稳定币的革命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统一的底层支付协议,潜力在于打破国家和不同金融系统间的壁垒。
第二个问题:亚马逊/沃尔玛怎么用稳定币?它们要自己存1:1的美元吗?
方式一(可能性更大):接受现有的、受监管的稳定币
这就像亚马逊现在决定接受Visa卡或银联卡支付一样,它不需要自己去成立一个“亚马逊卡组织”。
美国有一个稳定币吗? 美国没有“国家队”稳定币,而是由受监管的私营公司发行。比如PayPal发行的PYUSD,Circle公司发行的USDC。这些都是最主流的美元稳定币。
亚马逊如何运作?
在亚马逊结账页面,除了“信用卡”、“礼品卡”等选项,会多一个*使用数字美元支付*的选项。
选择后,授权从您的个人数字钱包(比如PayPal钱包或Coinbase钱包)里,将相应数量的USDC或PYUSD直接转给亚马逊的官方数字钱包。
交易瞬间完成。亚马逊立刻收到这笔“数字现金”。
对亚马逊的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绕开了信用卡2%-3%的支付手续费。对于亚马逊这样万亿级别的流水来说,每年能省下数百亿美元的成本
方式二(更复杂,但想象空间大):发行自己的品牌稳定币。这种方式下,亚马逊就要深度参与了。
需要1:1的美元资产吗?是的,这是绝对的核心。 要想让“亚马逊币”能稳定等于1美元,亚马逊(或其合作的金融机构)必须在银行里存入1美元的真实储备金,并接受严格的审计。比如,市场上流通着10亿“亚马逊币”,那它的银行储备账户里就必须有10亿真实的美元。这是信任的基石。
客户怎么用?
充值:您可以在亚马逊账户里,用您的银行卡或存款,把100美元换成100个“亚马逊币”。这100美元会进入上面说的储备账户。
交易:您在亚马逊上买东西,直接用“亚马逊币”支付。这个过程在亚马逊的体系内,可以做到零成本、瞬间完成。
激励:为了鼓励您用,亚马逊可能会说:“用‘亚马逊币’支付,我们给您2%的返现!” 这2%的钱,就来自于它省下来的信用卡手续费。
生态:更进一步,亚马逊还可以让第三方商家、广告商、云服务(AWS)客户都使用“亚马逊币”进行结算,打造一个庞大的闭环金融生态。
总结。无论是接受别人的稳定币,还是自己发行,商业巨头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利用稳定币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工具,摆脱对传统昂贵支付网络的依赖。
您可以理解为,美国现在有多条由不同公司修建的“数字美元高速公路”(USDC、PYUSD等),亚马逊、沃尔玛这些“超级大卖场”可以选择在这些高速公路旁开一个“出入口”(接受支付),也可以干脆自己修一条直通卖场的“专属匝道”(发行自己的币)。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守“一币一美元”的储备金规则,才能保证“路面”是平的,不出事故。
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情况的核心就是这样。在短期和中期,美元稳定币非但不会撼动美元的地位,反而会极大地巩固和扩展“美元霸权”。为什么这么说呢?
稳定币是美元的“数字化载体”:
想象美元是“货物”,而稳定币是“集装箱”。以前,要把美元这个“货”运到世界各地,需要通过银行、SWIFT系统这些传统、缓慢又昂贵的“船队”。现在,稳定币提供了一个在互联网上7x24小时即时流转的、标准化的“集装箱”。这让美元这批“货”能更快、更便宜、更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全球每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尤其是一些传统银行服务覆盖不到的地区。它是在帮美元开疆拓土。
稳定币的储备需求创造了对美元资产的巨大需求: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根据规则,每发行1个美元稳定币(如USDC),发行商(如Circle公司)就必须在银行里持有1美元的真实资产作为储备。这些储备通常是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
这意味着,全球对美元稳定币的需求越大,发行商就必须购买越多的美元现金和美国国债。等于全世界的加密用户都在间接为美元和美国政府的债务买单。这非但没有削弱美元,反而在金融层面深度绑定了全球数字经济与美元体系。
美联储依然是“最终裁判”:
美联储控制着美元本身的利率和供应量,这是源头。稳定币发行商只是美元的“下游渠道商”,它们无法决定美元的价值,只能跟随。美联储一加息,所有美元资产的成本都会改变,稳定币发行商也必须随之调整。美联储始终牢牢掌握着最终的控制权。
有没有任何“但是”呢?有,但这个“但是”不在于对美元本身的挑战,而在于对金融权力格局的微妙改变。
唯一的长期隐患是,虽然美联储的地位不动如山,但权力正在从纯粹的公共机构(美联储)向少数几家大型的私营科技/金融公司(如Circle、PayPal等稳定币发行商)转移。
在过去,美元的清算和支付系统掌握在银行和类公共设施手中。未来,可能会出现几家私营公司运营着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支付网络。这些公司将拥有巨大的金融影响力,它们的一个决策可能会影响全球数亿用户。如何监管这些“大到不能倒”的私营金融平台,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正在面临的新课题。
结论:把稳定币看作是美元的“卫星”或者“放大器”更为恰当。它依赖于美元这个行星才能存在,同时它的存在和壮大,也让美元这个行星的引力(全球影响力)变得更强、覆盖范围更广。美联储依然是那个制定物理规则的“上帝”,而稳定币发行商,只是在这个规则下玩得风生水起的“超级玩家”。
q4: 在这个系统内部,银行被削弱了,像visa这种第三方的清算网络也被削弱,像circle或是paypal、亚马逊或沃尔玛自己能够发现或者使用币的加强了,是吗?
权力转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场支付价值链的重构。不同角色的地位发生了清晰的变化:
被削弱的一方(价值链的传统中间环节):
银行(作为支付中介的角色):在每一笔刷卡交易中,商家的银行(收单行)和您的银行(发卡行)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从中收取费用。在稳定币支付中,这个角色被直接“绕过”了,相关的支付手续费收入自然也就没有了。
清算网络(Visa, Mastercard等):它们是传统价值链里最核心、最强大的“枢纽”或“收费站”。稳定币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平行的支付轨道,使得交易不再需要经过它们这个“枢纽”。这是对它们商业模式最直接的冲击。
被加强的一方(价值链的新核心与两端):
稳定币发行方/运营方(Circle, PayPal等):它们成为了新一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者”和“规则制定者”。可以说,它们正在扮演一个新时代的“Visa”角色,搭建了新的支付网络,权力自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大型商业平台(亚马逊, 沃尔玛等):它们是这个新体系最大的受益者。
成本:它们摆脱了高昂的信用卡手续费,直接提升了利润率。
控制权:它们能更深入地掌控自己的支付环节,甚至通过发行或深度整合自己的稳定币,打造一个封闭的、高粘性的商业生态,将用户更牢固地锁定在自己的体系内。
权力正在从传统的金融支付中介(银行、卡组织),向新一代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商(稳定币发行方)和能够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的商业巨头(大型平台)手中转移。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新技术“去中间商”并重塑行业格局的过程。
“打开e-CNY App里面还是各个银行”这一点,正是理解它和稳定币区别的关键钥匙。数字人民币(e-CNY)和美国公司发行的稳定币,虽然看起来都是手机上的数字钱,但完全不同。用一个比喻区分:
数字人民币(e-CNY):可以理解为央行的“数字钞票”。
美元稳定币(如USDC):可以理解为私营公司发行的“美元代金券”。
下面我们从四个关键点来拆解它们的根本区别:
数字人民币:发行方是央行。是国家的钱,代表的是国家信用。
美元稳定币:发行方是像Circle、PayPal这样的私营公司。它们虽然受到美国政府监管,但归根结底是公司信用。
数字人民币:它的法律地位等同于现金(属于M0),是法定货币。是真正的“钱”。
美元稳定币:本身不是法定货币。它更像是一种“价值凭证”或“提货券”,承诺你可以用它1:1兑换回一个真实的美元。商家完全有权利选择不接受稳定币支付。
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中心化体系。
第一层:央行先把数字人民币“发行”给各大商业银行。
第二层:商业银行(就是您在App里看到的工行、农行、建行等)再向我们公众提供兑换和流通服务。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这样可以利用现有成熟的银行系统和风控能力,并且保证了央行对整个系统拥有最终的、绝对的控制权。账本是记在央行的中心服务器上的。
美元稳定币:运营在去中心化的公共区块链上(比如以太坊)。
虽然发行公司是中心化的,但每一笔转账记录都是公开、透明地记在一个公共大账本(区块链)上,理论上不由任何单一实体控制。它天生就是为了脱离传统银行账户体系而设计的。
数字人民币:主要目标是服务国内、替代现金。国家在需要时(如反洗钱)可以追踪
稳定币:诞生于加密,主要目标是服务全球、打通币圈与法币世界、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它的用户遍布全球,是加密货币交易所里最重要的交易媒介,也是很多人用来规避传统银行高昂跨境费用的工具。
打开数字人民币App看到各大银行,是因为它的设计就是央行“国家队”在运营。而稳定币则是各个“私人队”在公开的“国际赛场”上竞争,虽然赛场的裁判是美国政府,但运动员本身是私营公司。
确实,从“预存一笔钱,然后花掉”这个表面行为来看,稳定币和超市卡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预付费的价值凭证”。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像**一张特定游乐园的“门票”和一张全球通用的“现金”之间的区别一样,是根本性的:
1. 通用性:是“门票”还是“现金”?
超市卡:它的用途是专用的。您充了1000元卡,这1000元就被锁定在超市的生态系统里,您只能用它来买自营或第三方商家的商品。它是一张“超市游乐园”的门票,出了这个园子就没用了。
稳定币:它的设计目标是通用的。它就像您口袋里的现金。您可以拿现金去任何地方消费,可以去买东西,可以去楼下小卖部买水,也可以直接给您的朋友。同样,您可以把稳定币转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有数字钱包地址的人,而不管他是不是Circle或PayPal的客户。
2. 互操作性:能否“跨店”使用?
超市卡:完全不能互通。它们是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比如京东的系统和天猫的系统是两回事,您不可能拿着京东卡去淘宝付款。
稳定币:具有极高的互操作性。因为它们大多基于像以太坊这样的公共区块链标准(比如ERC-20)。这就好比全世界的网站都遵循HTTP协议,所以您可以用任何浏览器(Chrome, Safari, Edge)去访问任何网站。同样,任何支持该标准的钱包、交易所、应用都可以无缝地接收、发送和处理同一种稳定币。
3. 流动性与可编程性:能否“变现”和“智能化”?
超市卡:流动性差。想把超市卡里的钱变回现金非常困难,通常需要找第三方平台折价出售。它也不具备可编程性,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除了消费没有别的功能。
稳定币:流动性极高,这是它的核心金融属性。您可以7x24小时在全球上百个交易所里把它卖掉换成其他货币,或者直接找发行商1:1兑换回美元。更重要的是,它是可编程的。开发者可以围绕它建立复杂的金融应用(DeFi),比如设定一个“智能合约”:当货物送达并签收后,合约自动将稳定币货款付给卖家。这是购物卡完全无法想象的功能。
所以,从“超市卡”到“稳定币”,看似都是预存价值,但实际上是一次从“封闭的、专用的、静态的”价值凭证**,到“开放的、通用的、可编程的”金融工具**的根本性飞跃。前者只是特定商家为了锁定客户和资金的一种营销工具,而后者则是旨在成为全球互联网上通用的、无缝流转的价值结算层。
第一个问题:关于币安、BNB、USDT 和发行权
1. 币安币(BNB)算是一种稳定币吗?
不算,绝对不算。
BNB是什么? BNB是币安(Binance)这个交易平台发行的“平台币”或“功能型代币”。它的价值不是和美元挂钩的,而是像一只股票,价格会根据市场情绪、币安平台的发展情况、交易量等因素剧烈波动。您可以看到它的价格有时一天能涨跌10%以上。
稳定币是什么? 稳定币的核心是“稳定”,其价值锚定某个法币(主要是美元),价格波动极小,长期维持在1美元左右。
简单比喻:如果把币安看作一家公司,那BNB就像是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会涨跌;而稳定币则像是这家公司发行的1美元代金券,价值始终是1美元。
2. 币安平台里的USDT算是一种稳定币吗?
是的,USDT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稳定币之一。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USDT不是币安发行的。它的发行方是一家叫“Tether”的公司。
币安在这里的角色,更像一个巨大的“金融超市”或“交易所”。这个超市里可以买卖各种各样的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BTC)、币安自己的“股票”(BNB),也包括Tether公司发行的“美元代金券”(USDT)。所以,您在币安平台上交易的USDT,只是币安这个“超市”引入的“货品”而已。
3. 一个平台怎样才能拥有发稳定币的权利?为什么Circle这么火?
发行稳定币并不是谁想发就能发的,因为它关乎到巨大的金融信任。一个平台要成功发行被市场广泛接受的稳定币,需要的不是某个单一的“权利”或“牌照”,而是一套组合拳,核心是建立信任。以现在最合规、最火的稳定币USDC的发行方Circle为例,看他们做对了什么:
拥抱合规与监管 (最重要的基石):Circle从一开始就走“正规军”路线。它主动在美国申请并获得了各州的货币传输牌照,并接受像纽约金融服务部(NYDFS)这样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帮用户盯着它,确保它不乱来。
透明的储备金证明 (让大家放心):Circle会定期请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如德勤、均富)来审计它的账目,并公开发布报告,向全世界证明:市场上每流通1个USDC,它的银行账户里就真的有1美元或等值的短期美国国债作为储备。这种透明度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强大的技术与安全:需要有顶级的技术团队,确保发行、赎回、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防止被黑客攻击。
强大的合作伙伴与生态 (强强联合):Circle最初是和美国最大的加密交易所Coinbase联合推出USDC的,一出生就有了巨大的用户基础。后来又和Visa、Mastercard等传统金融巨头合作,打通了现实世界的支付渠道。
总结:发行稳定币的“权利”,本质上是市场通过对你的合规性、透明度、技术实力和生态系统进行投票后,赋予你的信任。Circle之所以火,就是因为它在这几方面都做到了行业的顶尖水平,让用户和监管机构都觉得“把钱交给你,我放心”。
第二个问题:稳定币平台也是第三方网络,和Visa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表面看,确实,Circle/Tether是一家公司,Visa也是一家公司,它们都像“第三方”。但它们搭建和运营的“网络”,在底层架构和商业逻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封闭的、私有的、许可制的“内网”;另一个是开放的、公共的、非许可制的“互联网”。
Visa的网络像一个高度封闭的“私有内网”(Intranet)。
谁能加入? 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入Visa网络。商家、银行必须和Visa签订协议,满足它的标准,安装它的专用设备,才能成为网络的一员。这是一个许可制的系统。
谁定规则? Visa自己制定所有的规则,包括手续费率、清算流程、技术标准等。它是这个网络里唯一的“立法者”和“管理者”。
如何运作? 它传递的是“授权信息”,而不是“价值本身”。刷卡时,它只是在确认“这笔交易OK”,真正的资金划转要稍后通过银行系统完成。
稳定币所依赖的区块链网络,则像开放的、公共的“互联网”(Internet)。
谁能加入?任何人。你不需要向任何人申请,只需要下载一个钱包软件,就可以生成一个地址,开始接收和发送稳定币。这是一个非许可制的系统,就像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电子邮箱地址一样。
谁定规则? 网络底层的规则(比如以太坊的规则)是由全球的开发者社区共同维护的开源代码决定的。Circle公司虽然发行了USDC,但它也必须遵守以太坊网络的公共规则来发送交易。它控制不了这个底层网络。
如何运作? 它传递的是**“价值本身”**。一笔稳定币交易,就是这个数字资产本身从一个地址转移到了另一个地址,交易即结算,没有后续的资金划转流程。
总结:Visa的本质,是在传统银行系统之上,建立了一个自己拥有和控制的、封闭的授权信息网络,并通过收取“过路费”来盈利。稳定币发行商(如Circle)的本质,是在一个不属于任何人的、公共开放的价值传输网络(区块链)上,发行了一种标准化的、有储备金背书的数字资产,让价值可以像信息一样自由流动。所以,它们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一个第三方公司”,而在于这个公司所依赖和运营的网络的性质是开放还是封闭的。这才是真正的范式革命。
Circle的盈利模式和Visa有很大不同,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像Visa那样对每笔交易按比例收取手续费。如果Circle对每笔USDC转账都抽成,比如您转100 USDC,对方只收到99.9 USDC,那这个币就不“稳定”了,它的核心价值承诺(1 USDC = 1美元)就被打破了,大家也就不会再信任它。Circle的核心盈利模式,其实更像一家特殊的“银行”或“货币市场基金”,主要靠以下两点赚钱:
1. 储备金利息收入(主要利润来源)
这是Circle最大、最核心的利润来源。
您存入美元:当一个机构或用户想要获得USDC时,需要将真实的美元(比如1亿美元)存入Circle指定的银行账户。
Circle发行USDC:Circle收到1亿美元后,就在区块链上“铸造”出1亿个USDC给用户。
管理储备金:现在,Circle手里握着1亿美元的真实储备金。它不会让这笔钱“躺平”在银行里吃活期利息。
投资生息:Circle会将这笔巨额的储备金,投资于非常安全、流动性极高的短期资产,最主要的就是短期美国国债。
赚取利息:假设短期美国国债的年化利率是5%。那么Circle拿着这1亿美元的储备金,一年就能产生500万美元的利息收入。
现在想象一下,市场上流通着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USDC,背后就有等额的储备金在为Circle公司7x24小时地“工作”,持续不断地产生利息。这部分利息收入,就是Circle最主要的利润。
2. 商业账户与平台服务费
除了利息收入,Circle还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平台服务(APIs),并从中收取服务费。这包括:
账户服务费:为企业提供数字资产账户,进行USDC和法币之间的出入金、结算、资金管理等。
交易服务费:当企业需要进行大额的法币和USDC兑换时(比如通过银行电汇入金),Circle会收取一笔固定的服务费或极小比例的兑换费。
增值服务:比如提供“跨链传输协议(CCTP)”,帮助用户安全地将USDC从一条区块链转移到另一条,并对这种便利服务收取少量费用。
总结来说:Visa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交易驱动型”,它对资金的“每一次移动”收费。而Circle的核心商业模式是“资产驱动型”**,它靠用户沉淀下来的巨额“资产本身”来生钱。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也决定了它们在金融生态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答案是:Visa的体系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巨额货币沉淀”,所以它无法靠这个来盈利。我们需要认清Visa的真实角色:它不是“银行”,也不是“资金的搬运工”,而是一个**“金融信息的交通警察”或“交易授权网络”。
让我们跟着一笔100元的刷卡交易,看看钱到底在哪里,Visa又在做什么:
当您刷卡时:
您在商家刷卡,POS机将信息发给商家的银行。
商家的银行立刻联系 Visa。
Visa 马上联系您的发卡银行,问:“这个人账户里有100块钱吗?这笔交易可以授权吗?”
您的银行回复 Visa:“有钱,可以!”
Visa 再把这个“OK”的信号传回给商家。
关键点:在这个瞬间,那100元钱其实还安安稳稳地在您的银行账户里。Visa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的全部是信息(Authorization),它一分钱都没有碰到。它扮演的是一个高速、可信的“信息中介”。
当银行间结算时:
到了晚上或者约定的结算时间,Visa会扮演一个“总账会计”的角色。它会统计出今天所有银行之间应该谁付给谁多少钱(比如,A银行总共需要付给B银行1亿美元)。
然后,A银行和B银行会通过它们之间更高层级的清算系统(比如央行的支付系统)来完成这1亿美元的实际资金划转。
关键点:钱,是从您的银行的金库,直接划转到了商家的银行的金库。整个过程,资金始终在银行体系内流动。
结论就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没有一笔钱是“停留”或“沉淀”在Visa自己名下的账户里的。Visa就像一个“交通警察”,它指挥着“车辆”(资金)的流向,确保交易顺畅、安全,并对每一次指挥(交易)收取“服务费”(手续费)。但它从不拥有这些“车辆”本身。
这和Circle有何根本不同?
这恰恰是Circle模式的颠覆之处:
Circle是“资金的保管人”:您想要获得100 USDC,就必须先把100美元真实地、物理地存入到Circle控制的银行储备账户里。
由此产生巨额沉淀资金:正是因为全世界的用户都把真实的美元交给了Circle来保管,才在Circle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上千亿美元的“资金池”(货币沉淀)。
沉淀资金产生盈利:Circle正是利用这个它实际控制的资金池去投资美国国债,从而产生了巨额的利息收入。
所以,Visa没有“货币沉淀”,因为它从不“经手”资金本身;它只处理和担保跟资金相关的信息。这是一个**轻资产(信息)的商业模式,而Circle则是一个重资产(储备金)**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它们盈利方式如此不同的根本原因。
1. Circle的USDC是基于以太坊网络的吗?
是的。Circle的USDC最主要、最流行的版本就是基于以太坊网络发行的(遵循一种叫做ERC-20的技术标准)。
为了方便用户,Circle其实也在其他多个区块链网络上发行了USDC(比如Solana, Tron, Avalanche等),就好比一款软件同时有Windows、MacOS和Linux版本一样。但以太坊上的USDC是共识最强、使用最广泛的“主版本”。
2. 亚马逊用USDC结算,大家能看到它的地址和收款金额吗?
理论上,是的。
您的推论完全正确。区块链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公开透明。它就像一个全球共享的、无法篡改的公共大账本。任何一笔交易,从哪个地址(付款方)转到了哪个地址(收款方),转了多少钱,都是公开可查的。
所以,如果亚马逊傻乎乎地只用一个公开的收款地址来接收所有客户的USDC付款,那么:
全世界任何人都能看到这个地址。
任何人都能查到这个地址上一共收到了多少USDC,从而推算出亚马逊通过该渠道的总销售额。
这无疑是商业机密,亚马逊绝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3. 那亚马逊要如何解决这个隐私问题呢?
您已经触及到了这个技术从理论走向商业应用的关键环节。大公司会采用一系列成熟的技术手段来保护自己的隐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使用一个地址。
核心方法是:不使用固定地址,而是为每笔交易动态生成“一次性”地址。
这就好比一家大公司不会只用一个公开的邮箱来接收所有员工和客户的邮件,或者只用一个总机号码。这样做会乱套,也毫无隐私可言。
亚马逊实际会这样做:
为每位用户/每笔订单生成专属地址:当您在亚马逊下单,选择用USDC支付时,亚马逊的后台系统会为您这笔订单瞬间生成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收款地址。这个地址只为您这次支付使用。
付款与监控:您将USDC付到这个专属地址。亚马逊的系统会像雷达一样监控着成千上万个这样被创建出来的“临时地址”。一旦检测到您的付款到账,系统就会确认您的订单已支付。
资金归集(关键步骤):收到款项后,系统会自动、定期地将这些分散在无数个“临时地址”里的资金,转移汇集到一个或多个不公开的、高度保密的“金库”冷钱包中。
这样操作的结果是:
对外界来说:观察者只能看到无数笔交易,分别流入了无数个不同的一次性地址。他们很难将这些分散的地址全部关联起来,并确认它们都属于亚马逊。
对亚马逊来说:它在后台清晰地知道哪个地址对应哪个订单,并且能安全地将所有资金归集到自己的金库里。
除了这种核心方法,还有更复杂的技术,比如利用**隐私增强技术(如零知识证明ZK)或者第二层网络(Layer 2)**进行交易,它们能像“隐私信封”一样,将大量交易打包起来,让外界更难看清内部的细节。
总结一下:区块链的底层是透明的,但精明的企业会在应用层加上各种隐私和管理技巧。所以,亚马逊在使用稳定币时,既能享受到它带来的高效、低成本的好处,又能通过成熟的技术手段保护好自己的商业机密,避免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究竟收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