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软件:或许是掩盖在烂稻草下的AI明珠(三)

用户头像
朽枝新芽
 · 广东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华宇软件(SZ300271)$ 的业务情况,这是华宇的AI产品能否取得突破的市场基础。

为何要放在这里,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因为华宇目前正处在战略调整的中继期,纯粹分析过往业务没有意义,反倒会深陷那两陀烂稻草的影响。

只有基于华宇转型AI智能引擎服务商这个新的战略定位,基于万象大模型和大数据治理这两大技术基座着眼分析,其具体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方向才有意义。

第一块:法律科技

核心业务,华宇的战略定位就是以法律科技为核心的智能引擎服务商。

华宇在法律信息化市场是绝对的龙头,其业务收入远超通达海和榕基信息等竞争对手。

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第一,据说21年高峰时一度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市场基础极其扎实。

与单纯面向法院的通达海,聚焦华东市场的榕基信息,以及以企业破产清算为主的商业法律市场的金桥信息不同。

华宇的法律信息化的覆盖面极广,深度也极深,其全面覆盖全国31个行政区,完整覆盖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政法委,纪检监察等法律机关。

能够实现对整个司法系统的信息体系的深层次打通。

再以此为基础拓展到面向律师事务所与律师个人,公司法务部门等商业服务领域。

这就是华宇转型法律AI智能引擎服务商的另一个重要抓手,生态卡位无敌。

20多年深耕国内政法系统的信息化,深度把握市场入口优势(司法系统的切入难度肯定远超一般企业),掌握大量实操和闭环的行业数据(司法判例与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加上亿信华辰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万象大模型的AI技术能力,如果华宇真正有魄力和执行力去ALL IN AI的话,我真是找不到不看好他的理由。

目前华宇已经依托万象大模型,开发出面向G端(覆盖整个司法体系各个场景),面向B端(专业律师与企业法务),面向C端(专业法律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的法律咨询)的一系列AI应用产品。

前面的真是万事俱备,只差做出好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可了,只要华宇坚持投入,不断迭代优化产品,他真是最有可能在法律领域取得AI应用突破的企业。

大家甚至可以将他视为法律市场的美图或Adobe。

第二块:政企信息化

分成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两块更为合适。

企业信息化的业务主体是万户软件,华宇以往收购过来的,在国内协同办公市场位于第二梯队的企业,典型产品就是OA和门户之类。

大家可以把他理解成小一两号的泛微网络致远互联

万户软件在国内协同办公市场的竞争力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在医疗服务市场,属于国内一线梯队,但也仅限于此了。

政务业务线以往就是抓住信创的机会,依仗深厚的政商关系,将司法体系的信息化能力延伸过来。

随着公共部门的预算收紧,以及实控人的锒铛入狱,这块业务崩塌式下滑。

按公司的业务规划来看,这块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依然是其他业务的延伸:

第一是市场监督部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主要面向市场监督,药品监督,综合执法和风险防范等政府部门,明显是将法律科技的相关能力延伸过来。

第二是政务大数据,面向政务,金融,税务,卫生等部门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明显是亿信华辰的业务延伸。

第三是政务协同,实现政务系统多部门的业务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明显就是以万户软件的协同办公业务为基础,兼顾大数据和AI技术的延伸。

这块业务对亿信华辰的大数据治理和分析业务的拓展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毕竟他是面向全市场多个不同行业的,但对法律AI大模型这块的业务价值比较有限。

第三块:教育信息化

与大家一般理解的教育智能化和AI应用不同,这块业务不是面向教育消费市场的,而是面对校园管理的,主要是后勤管理(用水用电,出入安全等),学生管理(学生信息与日常服务等),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非常传统。

这块业务除了给亿信华辰的大数据业务带来点客户,其余的价值还真想不出来。

对于政企和教育信息化业务,公司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一再提及大数据与AI模型的技术复用,我觉得大数据技术没有问题,但基于万象大模型的技术复用就相当牵强了,跟扯淡差不多。

只能说站在这两块业务本身来看,法律科技业务的管理资源,市场拓展能力与经验,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积累,对他们的业务拓展和成本控制都大有好处。

所以大家在分析华宇软件的投资价值时,可以直接将政企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两块业务抛开。

纯粹就是看一个依托亿信华辰领先的大数据治理与分析能力,经过多年打磨后技术还不错的万象垂类大模型,以及深度掌握法律市场服务入口和大量宝贵数据的法律科技业务,能否支撑其转型成为法律AI智能引擎服务商即可。

我们不妨跳出来,从一般企业转型AI应用的几个关键因素来评估一下:

第一,法律行业的AI应用前景

无论是AI技术的中长期价值创造还是短期的场景落地可能,我都比较看好法律行业,特别是面向G端的司法体系和面向B端的律所和企业,应用场景与价值创造逻辑都是相当清晰和明确的。

例如,这些应用场景就非常接地气和好理解,虽然不算高大上。

所以麦肯锡一直在说法律是未来最有可能被AI技术革命的行业之一。

倒是很多人感兴趣的C端,面向普通民众的法律咨询服务,从我们普通人的体感出发,如果有个AI Agent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日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其市场应该是很广阔的。

但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法律的解释权意味着什么?AI技术要实现法律平权,他将会影响谁的利益?将会面临怎样的阻力?

第二,行业的生态卡位

在这方面我会给华宇软件打出绝对的高分,无论是占据全行业遥遥领先的信息化市场份额,占据最大,最广,最深的客户入口优势,还是亿信华辰的大数据治理与分析能力,还是万象大模型在法律行业AI应用中的先发优势。

如果把目前法律行业全部正在转型AI应用的企业全放一起,以及把横跨不同行业的大型信息服务厂商,甚至把跨界而来的互联网大佬们都摆在一起,我依然认为华宇软件在法律行业的AI应用竞赛中赢面最大。

第三,ALL IN AI的魄力和执行力

我现在把这个方面看得极其重要,而不是AI技术能力,下游各行各业的AI应用,都是将上游的核心AI技术拿来应用的,AI技术的基本平权是下游应用爆发的重要条件。

下游AI应用的场景一定是万马齐喑的,所谓的领先企业,本质上就是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已,别人还在观望时,你已经大举投入布局,别人还在犹豫时,你已经不惜代价跑马圈地,倒贴着占领市场。

只有拥有这种魄力和执行力的企业,最终才可能在行业的AI转型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

华宇拥有这样的魄力和执行力吗?华宇转型的决心是很大的,别人不转型还能苟且,他不转型就得死。

决心是一回事,魄力和执行力又是另一回事,目前无论是从华宇的研发投入上,还是业务取舍上,都还看不出其有过人之处。

例如像山石网安和博睿数据那样,每年拿出营收的40%-70%去搞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这点在华宇身上还真没有。

邵学从台前转幕后,并不代表着企业真正的告别过往和彻底的大变革,过往依赖政商关系的营销式经营理念肯定是根深蒂固的,想转技术导向的科技企业,任重而道远。

大家一直问我,你到底看不看好华宇软件

我的回答是,他属于重点观察的股票,如果他出现转型成功的苗头,我会看好并买入他;如果没有,我只会一直跟进观察他。

那么我们该如何观察华宇是否出现转型成功的苗头呢?

从业务上重点观察G端业务的放量突破,即依托万象大模型开发出来的一些列AI产品获得市场认可。

例如面向法官的法律数字助理从上海二中院等试点走向上海整个司法系统的示范项目并全市推开,甚至是实现全国的推开。

还有就是B端产品的大受欢迎,例如面向律所的智慧法务平台Yodex受到律师群体的认同;服务于企业的Amicus法律智能体受到企业法务的青睐。

从财务数据上应该重点关注什么?最核心的是法律科技业务的毛利润率,这是对其转型进展反应最为敏感的指标。

因为华宇过往做的是毛利润率最低的软硬件集成服务,只有约20%的毛利润率。

而依托万象大模型的AI产品大多是深度定制和订阅式的,采取订阅模式的软件产品,其毛利润率肯定超过60%。

法律科技业务的毛利润率提升几乎等同于其AI应用转型的进展。

法律科技业务过往两年的毛利润率稳步上升,但伴随着营业收入的大幅下滑,更多的可以理解为过往低毛利业务的出清。

所以2025年中报和年报披露的营收和毛利润情况就会显得非常关键。

如果法律科技业务的营收能够稳住,即使是有所下滑(考虑到军队系统采购禁入的影响)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关键就是毛利润率必须不断提高,而是是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