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直捣黄龙止
 · 河南  

$浪潮信息(SZ000977)$ $三安光电(SH600703)$ $云南锗业(SZ002428)$
九峰山实验室6英寸磷化铟突破:国产替代浪潮下,豫光金铅云南锗业的价值重构
2025年8月,九峰山实验室宣布成功制备出6英寸高质量磷化铟(InP)单晶衬底,这一突破被业内视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自主化的关键里程碑。作为光通信、激光雷达、5G基站及先进封装的核心原材料,磷化铟长期被日本住友化学、美国AXT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自给率不足30%。此次国产大尺寸InP的量产化突破,不仅将加速下游光电子器件的国产替代进程,更将重塑上游原材料供应链的竞争格局——其中,豫光金铅(600531.SH)与云南锗业(002428.SZ)作为国内稀缺资源端的代表性企业,因业务协同性与估值差异,正迎来市场重新定价的关键窗口。
______
一、磷化铟国产化提速:上游资源端的“双轮驱动”机遇
磷化铟的制备链条高度依赖高纯度原材料,核心环节包括磷(P)、铟(In)的提纯与晶体生长。其中,铟是磷化铟的“核心金属”,全球90%以上的铟资源伴生于锌矿中;而磷虽储量丰富,但高纯度磷(5N级以上)的制备技术同样壁垒森严。因此,拥有“锌+铟”资源一体化布局的企业,以及在锗基半导体材料领域具备技术积累的企业,成为此次国产替代浪潮中最直接的受益者。
九峰山实验室的6英寸InP突破,标志着国内已掌握从晶体生长到抛光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未来3-5年国内InP衬底产能有望从当前的20万片/年(2英寸为主)跃升至200万片/年(6英寸及以上)。这一产能扩张将直接拉动对上游铟、磷及锗基辅助材料的需求——据行业测算,每生产1片6英寸InP衬底约需消耗0.5kg高纯铟(纯度99.9999%以上)及0.3kg辅助锗材料(用于衬底支撑或外延生长),对应国内铟、锗需求年增量将分别超过10吨、6吨。
______
二、豫光金铅VS云南锗业:资源禀赋与产业链价值的差异化竞争
在InP国产化带来的增量需求中,豫光金铅与云南锗业的资源禀赋、产业链布局及估值水平形成鲜明对比,二者的投资逻辑各有侧重,但豫光金铅的“低估属性”正成为市场忽视的价值洼地。
1. 豫光金铅:“锌+铟+锗”多金属协同的资源平台,低估源于认知差
豫光金铅是国内铅锌冶炼龙头企业,核心优势在于“原生矿+再生资源”的一体化布局。公司旗下河南豫光锌业拥有国内最大的锌冶炼产能(年处理锌精矿超200万吨),而锌精矿伴生的铟、锗是其“隐藏宝藏”——根据公司2024年报,其锌精矿中铟金属年产量约15吨(占国内原生铟产量的25%),锗金属年产量约2吨(占国内锗锭产量的10%),且随着锌矿品位的稳定及选矿技术的升级,铟、锗的回收率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铟回收率达85%,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豫光金铅正通过“资源-冶炼-深加工”纵向延伸强化竞争力:一方面,公司与中芯绍兴、三安光电等国内光电子器件龙头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锁定铟、锗材料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依托自身冶金技术优势,正在推进6N级高纯铟(纯度99.99999%)的量产认证(当前主流需求为5N-6N级),一旦认证通过,其产品溢价将从当前的10%-15%提升至30%以上。
但从估值看,豫光金铅的“资源+深加工”双重价值未被充分定价:截至2025年8月20日,公司PE(TTM)仅12倍,显著低于云南锗业的45倍及半导体材料行业平均的35倍;PB(市净率)1.2倍,甚至低于传统周期股(如锌业股份1.5倍)。市场对其认知仍停留在“铅锌冶炼商”,忽视了其“国内铟资源龙头”及“锗材料潜力供应商”的身份。
2. 云南锗业:锗产业链垂直整合者,高估值反映技术壁垒但需警惕周期波动
云南锗业是国内锗产业绝对龙头,深耕锗产业链20余年,业务覆盖锗矿开采(保有储量约600吨,占国内30%)、锗锭冶炼(年产能40吨)及锗深加工(红外镜头、光纤级四氯化锗等),其技术壁垒体现在高纯锗材料制备(如6N级锗锭)及下游器件认证(已进入华为、中兴的光模块供应链)。
受益于InP国产化,云南锗业的锗材料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每片6英寸InP需0.3kg锗辅助材料),公司已在2024年启动锗锭扩产计划(2026年产能将达60吨)。但需注意的是,锗的需求周期性较强——历史上,锗价曾因光纤需求放缓(2018-2020年)从1.8万元/千克跌至6000元/千克,当前锗价虽回升至1.2万元/千克(2025年8月),但仍处于历史中低位。此外,云南锗业的估值已部分透支InP国产化预期:当前PE(TTM)45倍,显著高于半导体材料行业均值,且其锗深加工业务(如红外镜头)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已从2024年的35%降至28%。
______
三、结论:豫光金铅的“低估+催化”双重机会,国产替代下的价值重估
九峰山实验室6英寸InP的突破,本质上是国内半导体材料“自主可控”进程的缩影,其核心受益逻辑在于上游稀缺资源的掌控力与产业链协同能力。豫光金铅与云南锗业虽同属资源端,但前者凭借“锌+铟+锗”的多金属协同布局、低估值状态及未被充分认知的深加工潜力,更具安全边际与成长弹性。
短期看,随着InP国产化产能释放,豫光金铅的铟、锗销量有望在2026年增长50%以上;中长期看,公司在高纯铟、锗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如6N级产品)将进一步打开利润空间。而当前12倍的PE、1.2倍的PB,相较于云南锗业的45倍PE,显然未反映其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的核心地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豫光金铅的价值重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当市场意识到其不仅是“铅锌冶炼商”,更是“国内铟资源龙头+锗材料潜力股”时,低估的修复行情或将一触即发。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