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解析 | 巴比食品:困守华东的增长焦虑

用户头像
参一員
 · 上海  
创作声明: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

长久稳健性:较好,高效率盈利:一般,高质量成长:较差,公司估值:较贵。

—————————————————

感谢这位朋友的留言,今天是命题作文。

悬赏(本周开通悬赏再次失败,之后补上):
1、找出文章内的幻觉(AI编造的内容)
2、对文章提出好建议
3、友好讨论和有逻辑的批评

$巴比食品(SH605338)$ $安井食品(SH603345)$ $紫燕食品(SH603057)$

#餐饮# #财务分析# #高股息率投资#

—————————————————

ChatGPT+Gemini透视财报背后的故事:巴比食品

长久稳健性:较好,高效率盈利:一般,高质量成长:较差,公司估值:较贵。

财务分析要点简述:巴比食品的加盟模式带来了高利润率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但其资本效率却不尽如人意。近年利润增长部分依赖非经营性收益,盈利质量需审慎看待。核心的加盟业务增长陷入停滞,公司转而依赖毛利率更低的团餐业务,增长结构存在隐忧。公司采取“产能先行”的重资产扩张策略,但新工厂利用率不足,拖累了整体资产周转效率。巨额的现金储备反映了资本配置的困境,即赚钱速度超过了有效再投资的速度。

—————————————————

1. 基础情况

1.1. 主营业务

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巴比食品”)是一家专注于中式面点的速冻食品企业。其核心产品包括包子、馒头等面点及配套馅料,本质上是为现代快节奏生活提供标准化、便捷且安全的餐食解决方案。

公司的业务主要服务三类客户:广大的特许加盟商、企业食堂或连锁餐饮等B端大客户、以及最终购买产品的终端消费者。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品牌方+中央厨房+供应链服务商”的多重角色。公司通过中央厨房将原材料加工为标准化的半成品,再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数千家加盟门店,门店进行简单的蒸制后“现制现售”给消费者。

目前,公司的业务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分化。核心的特许加盟业务是公司收入的基石,但其增长已显现停滞。与此同时,面向企业食堂、连锁餐饮和新零售平台的团餐及零售业务,正成为公司明确的增长引擎。

从产品构成来看,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板块:面点类、馅料类和外购食品类。其中,自产的面点和馅料是其价值核心,外购食品(如豆浆饮品)则作为补充,满足消费者的套餐式需求。

表1:2024年主营业务构成(按产品)

数据来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单位为人民币

1.2. 延伸问题

盈利模式

巴比食品的核心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加盟体系变现”。公司与加盟商通过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建立合作关系,加盟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公司则扮演着产品供应商和管理输出方的双重角色。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货品,这包括标准化的面点成品、馅料以及部分外购成品和包装辅料。这部分构成了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此外,公司还向加盟商收取加盟管理相关费用,这部分在财报中计为“加盟商管理”收入,约占主营收入的3.47%,其成本主要是提供支持服务的人力费用。

将巴比的模式与其他知名连锁品牌对比,可以发现其与蜜雪冰城同属于“以供货为主,服务费为辅”的重供应链加盟模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总部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原料、物料和设备,而非高比例的销售额抽成。不同之处在于,巴比供应的是对冷链要求更高的中式面点半成品,而蜜雪供应的主要是常温的饮品原料和包装,这决定了两者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巴比与瑞幸咖啡的模式差异更大。瑞幸以直营门店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为主,其联营合作店模式作为补充,收入构成中包含物料销售和利润分成。巴比的收入则主要在B2B环节,即向加盟商供货时确认,两者收入确认的对象与路径有着本质区别。

表2:连锁品牌商业模式对比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度报告、上市文件

经营数据

近年来,巴比食品的关键经营数据显示出公司正处在一个转型与承压的阶段。门店网络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同时单店的经营效率面临挑战。

从门店数量来看,加盟门店的净增数量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净增1,012家大幅放缓至2024年的仅净增100家。与此同时,关店数量却在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544家增加到2024年的926家,这表明加盟商网络的稳定性正在经受考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向加盟店供货所产生的“单店平均收入”已连续数年下滑。这一指标从2022年的25.45万元/年降至2024年的24.23万元/年。公司在财报中也坦承“单店收入持续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反映了终端门店经营面临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的整体收入增长主要由团餐业务所支撑。2024年,在加盟业务收入微降的情况下,团餐业务实现了15.31%的同比增长,成为对冲加盟端压力的主要动能。而公司的直营门店规模则在显著收缩,更多地承担着品牌样板和业务试验的功能。

表3:2022-2024年加盟门店变动及单店收入

数据来源:公司年度报告

注:单店平均收入指公司对加盟店的销售收入,非终端零售额

单店模型

基于公开数据测算,一个典型的巴比加盟店,其盈利能力处在合理但并不十分突出的水平,且对成本控制高度敏感。

以公司披露的对单店年均销售额24.23万元为锚点,并结合行业通行的成本结构,可以倒推出一家加盟店对终端消费者的年营业收入中枢约在60万至70万元之间。

在这样的营收水平下,门店的净利率高度依赖于三大核心成本:原材料、人工和房租。在基准情景下,假设原材料成本占45%,人力成本占22%,房租占10%,并考虑外卖平台费用等因素,门店的净利率大约在10%上下。

这意味着,加盟商的盈利空间并非十分宽裕。任何一项成本的显著波动,都可能严重侵蚀利润。例如,如果外卖订单占比提高,商家为获取流量而投入更多补贴,或者房租、人力成本超出平均水平,门店的净利率就可能被压缩至更低水平。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以25万至35万元的初始投入估算,一家经营状况处于中枢水平的门店,其投资回报率(ROE)大约在20%至30%的区间。这是一个对个体创业者有一定吸引力,但已不再是超高回报的水平。

表4:加盟商单店模型测算(ChatGPT-5-Thinking测算,基准情景)

注:此为基于公开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的估算模型,实际情况因门店而异

1.3. 市场情况

巴比食品所处的中式面点是一个规模巨大但竞争格局高度分散的市场。据统计,2024年中国包点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增速约为5.1%,全国相关门店数量超过12.7万家。

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巴比食品凭借其超过5000家的门店网络,在连锁品牌中处于第一梯队,按门店数量计算的市场份额约为4%。然而,相较于整个市场的庞大体量,即便是头部品牌,其集中度依然很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大量无法统计的地方性品牌和夫妻老婆店,这构成了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格局。

从产业链来看,巴比处于中游的加工制造和品牌运营环节。其上游是面粉、肉类等大宗商品供应商,下游则是加盟商和各类B端客户。公司的客户集中度极低,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仅为3.44%,这降低了对单一客户的依赖风险。供应商集中度同样不高且呈下降趋势,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为18.69%,显示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具备一定的议价和风险分散能力。

对标海外成熟市场,如美国和日本的快餐行业,其发展历程普遍呈现出连锁化率提升、行业集中度走向寡头的趋势。这预示着中国包点市场的未来竞争,将更多地围绕供应链效率、品牌力和规模化展开。拥有强大中央厨房和冷链体系的头部企业,有望在长期的市场整合中获得更大份额。

表5:中式包点市场竞争格局(按门店数估算)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及公开产业数据

1.4. 公司画像

巴比食品是一家具有典型创始人基因的民营企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创始人刘会平、丁仕梅夫妇,截至2025年6月末,两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超过50%的股权,控制权高度集中且稳定。

高比例的创始人持股,通常有利于公司保持战略的长期性和决策的高效性。从实际经营来看,巴比食品并未出现高控股权下常见的负面治理问题。相反,公司在股东回报方面表现得较为友好,近年来持续进行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同时,管理层的薪酬水平相对克制,与公司业绩规模基本匹配。

从员工和人效来看,公司正处在一个为支撑全国化扩张而进行的“组织投入期”。近年来,公司员工总数快速增长,但人均创收指标却在80万元左右的平台期停滞。这主要是因为公司为新市场和新工厂进行了“前置性”的人员储备,而这些新投入所对应的产出尚未完全释放,从而在短期内稀释了整体的人均效率。

横向对比,巴比的人均创收低于安井食品等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的同行,但高于同样以加盟为核心的紫燕食品。其人均创利水平在可比公司中则表现突出,这主要得益于其轻资产加盟模式带来的高净利率。

表6:人效指标横向对比 (2024年)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度报告

1.5. 战略和管理层

上市以来,巴比食品的战略主线清晰,即围绕“全国化”进行布局,并通过“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也紧密服务于这一战略。

公司的资金主要投向了主业相关的实体项目建设,核心是围绕华东、华中等区域的产能扩张和智能化升级。例如,公司持续对武汉的生产基地进行增资和项目投入,旨在将其打造为辐射华中市场的核心枢纽。这些投资的目的是通过缩短供应链半径,来支撑新区域的门店扩张和团餐业务。

在并购方面,公司同样聚焦于主业,近年来先后收购了“蒸全味”、“青露”等华东地区的同业品牌。这种并购的逻辑并非跨界多元化,而是通过整合区域性品牌,来加密核心市场的门店网络,并发挥公司在供应链上的协同优势。

在股东回报方面,随着公司业务进入成熟期,其资源配置的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公司从上市初期的“融资驱动扩张”,转向了“内生现金流+稳健分红+逆周期回购”的组合。2024年,公司提出的现金分红和已实施的回购金额,合计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0%,显示出对股东回报的高度重视。这种策略,一方面体现了公司对股东的友好,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当前可能缺乏足够多的高回报内部再投资项目来消化其充裕的现金流。

1.6. 公司历史

回顾巴比食品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扩张路径始终围绕两大核心:标准化的供应链能力与加盟模式下的网络复制。公司从上海街边的小店起步,通过建立中央厨房和冷链配送体系,率先将传统的中式面点进行工业化改造,为其后续的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上市之后,公司加快了全国化布局的步伐,并将战略从单纯的“自建门店”,升级为“自建+并购整合”并举。然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公司也遭遇了关键的困境。

最核心的挑战来自于单店经营的压力。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公司公开承认面临“单店收入持续下滑、退盟门店数量居高不下”的现实。为此,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优化门店模型、加大对外卖平台的扶持等,但从2024年加盟业务收入仍在下滑的结果来看,这些措施的成效尚未完全显现。

其次是全国化扩张的挑战。公司长期高度依赖华东市场,在向其他区域扩张时,面临着品牌认知、消费习惯和管理半径等多重考验。新区域市场的盈利能力显著低于华东核心区,说明公司的跨区域复制能力仍在经受检验。

此外,公司的利润质量也需要审慎看待。部分年份的净利润受到非经常性项目的较大影响,例如2024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归母净利润来自于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这虽然增厚了当期利润,但也降低了核心经营利润的“纯度”。

2. ROE

2.1. 构成及变化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衡量股东资本回报水平的核心指标。巴比食品的ROE在过去数年间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其驱动因素已从“高效率”转向“高利润率”。

在2019年及以前,公司维持着较高的ROE水平,主要依靠超过1.1次的“总资产周转率”来驱动。这表明当时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较高,能够以相对较少的资产创造出更多的收入。

然而,自2020年上市后,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骤然下降,并长期在0.6次左右的低位徘徊。资产效率的下滑成为拖累ROE的主要因素。周转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资产规模,特别是“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大幅增加,这抬高了总资产的分母。

近年来,公司ROE的回升,主要动力来自于“净利率”的提升,而非资产效率的改善。2024年,公司的净利率达到16.75%,但其背后利润的质量需要审慎看待。当年约有24%的归母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同时,大量的现金资产产生的利息和投资收益也对净利率形成了正向贡献。

表7:ROE杜邦分析 (2019-2024年)

数据来源:公司年度报告

2.2. 横向对比

巴比食品的ROE与其可比公司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盈利模式的特点与短板。

与模式最为相似的紫燕食品相比,巴比的ROE显著偏低。2024年,巴比的ROE为12.38%,而紫燕食品则高达16.98%。拆解来看,巴比的净利率(16.75%)其实远高于紫燕(10.33%),但其总资产周转率(0.59次)却远低于紫燕的1.08次。

这一对比精准地揭示了巴比的核心问题:其盈利模式虽然能创造高利润率,但公司的整体资产运营效率低下,严重拖累了最终的股东回报。这背后是两家公司在战略选择上的差异,巴比为全国化扩张而预先投建了大量工厂,这些尚未充分利用的重资产拉低了整体的资本效率。

与速冻行业龙头安井食品相比,巴比的ROE略高,但两者实现回报的路径不同。安井的净利率、周转率和杠杆水平相对均衡,呈现出成熟制造业的稳健特征。巴比则更依赖高利润率,但在资产效率和杠杆使用上有所不足。

与B端餐饮供应链企业千味央厨相比,巴比在ROE和各项构成指标上均有明显优势,显示出其商业模式在盈利能力上的优越性。

总体而言,巴比食品的ROE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可接受但并不突出的区间。其“高利润率、低周转率、低杠杆”的组合,表明公司的盈利更多来自于商业模式本身的利润空间,而非卓越的资产运营效率。

表8:ROE及构成横向对比 (2024年)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度报告

3. 利润表

3.1. 收入拆分

巴比食品的收入结构由产品、地区和渠道三个维度共同决定,其中地区集中和渠道依赖的特征尤为明显。

从产品维度看,公司自产的面点和馅料是收入的绝对核心,两者合计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外购食品类(主要是饮品)则扮演着重要的补充角色,满足了门店场景下的套餐搭配需求。包装物和加盟商管理费虽然占比较小,但也构成了加盟模式下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地区维度看,公司对华东市场的依赖度极高。2024年,华东地区贡献了公司超过81%的收入,是公司业务的压舱石。华南、华中和华北等其他区域虽然在逐步开拓,但目前收入体量仍然较小。这种高度的区域集中,使得公司在享受华东市场深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该区域增长天花板的挑战。

从渠道维度看,特许加盟是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模式,贡献了近75%的收入。团餐销售作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其重要性正快速提升,收入占比已超过22%。而直营门店的收入占比则非常小,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收入贡献。

表9: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拆分

数据来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

3.2. 收入变化

2024年,巴比食品的营业收入实现了2.53%的温和增长,但整体增长背后是内部结构的剧烈分化。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以量补价”,且渠道和区域的贡献也呈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

从量价关系来看,公司核心产品面点和馅料的销量均实现了增长,但面点类的平均销售单价已连续两年小幅下滑。这表明,收入的增加更多依靠销售规模的扩大,而非产品提价能力。单价的下滑,主要是在渠道和区域结构切换下的被动结果,例如毛利和定价更低的团餐业务占比提升,以及在开拓新市场时采取的渗透策略。

从渠道贡献来看,团餐业务是2024年收入增长的绝对主力,实现了超过15%的同比增长。相比之下,作为基本盘的特许加盟业务收入却同比微降0.42%,直营业务更是大幅下滑。这清晰地表明,公司的增长引擎正从加盟门店网络转向B端大客户。

从区域贡献来看,华东大本营的收入增长已基本停滞,而华南等新市场则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公司正试图用新市场的增量来弥补成熟市场的饱和,但新市场的开拓也伴随着盈利能力的阶段性承压。

3.3. 毛利

2024年,巴比食品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6.64%,较上年提升了0.36个百分点,整体保持稳健。毛利率的边际改善,主要来自于产品、渠道和区域结构的综合影响,而非简单的成本下降或产品提价。

从产品结构看,毛利率较高的馅料类(33.21%)收入增速快于毛利率较低的面点类(21.93%),对整体毛利率起到了结构性拉升作用。面点类毛利率的小幅下滑,主要受其平均售价下降的影响。而馅料类毛利率的提升,则得益于单位成本的改善,背后是原材料采购效率和配方管理的优化。

从成本构成来看,直接材料是公司最主要的成本项,尤其是在馅料类产品中,材料成本占比近78%。这意味着公司的毛利率对上游猪肉、面粉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高度敏感。2024年,面粉价格的走弱对成本端形成了有利支撑。

从渠道和区域来看,毛利率的变动也反映了公司的战略取向。占收入绝大部分的特许加盟渠道,其毛利率有所提升,是整体毛利率稳中有升的主要贡献者。而快速增长的团餐渠道,其毛利率则有所下滑。地区方面,华东大本营的毛利率稳步提升,但为开拓新市场,华南、华北等区域的毛利率则出现了明显下滑。

表10:2024年主要产品成本构成

数据来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

3.4. 期间费用

巴比食品的期间费用结构清晰地反映了其“轻销售、重管理”的商业模式特征。2024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仅为4.31%,在同行业中处于极低水平。

销售费用率长期偏低,并非公司在营销上刻意节省,而是其商业模式决定的结构性结果。在特许加盟模式下,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门店引流、平台推广等营销成本,主要由各自独立核算的加盟商承担,并未计入公司合并报表的销售费用中。公司的销售费用主要用于品牌层面的推广和销售团队的建设。

与低销售费用率形成对比的是,公司的管理费用率相对较高,2024年为7.42%。这主要与公司全国化的产能布局和多工厂管理有关。为支撑全国扩张,公司前置性地搭建了覆盖多区域的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这些投入在规模效应完全体现前,会阶段性地推高管理费用率。

这种费用结构,在成熟市场有利于最大化利润。但在开拓新区域时,缺乏总部层面强有力的营销投放支持,可能会导致新门店的爬坡期拉长,经营难度加大。这也部分解释了公司在新市场开关店并存、扩张质量承压的现象。

3.5. 其他科目

2024年,巴比食品的净利润实现了29.42%的较快增长,但这其中非经营性因素的贡献不容忽视。当年,公司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一项高达0.91亿元,是净利润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该项收益主要来自于公司通过投资基金间接持有的“东鹏饮料”股票,其二级市场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账面增值。这项收益并非由公司主营业务创造,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资本市场的波动高度相关。

如果剔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公司的扣非净利润约为2.10亿元,同比增长18.05%。虽然这仍然是一个稳健的增长,但与近30%的账面净利润增速相比,更能反映公司核心业务的真实盈利状况。因此,在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时,需要对这部分非现金、高波动的利润进行审慎看待。

3.6. 利润表小结

综合来看,巴比食品2024年的利润表呈现出一幅“主业承压、结构调整、投资收益增色”的复杂图景。收入端的微弱增长,主要依靠低毛利的团餐业务放量,而核心的加盟业务则显露疲态。毛利率的稳定,更多是内部结构优化和成本端利好对冲的结果,并非产品议价能力的体现。利润的显著增长,则有相当部分来自于金融投资的账面浮盈。公司的盈利质量虽保持稳健,但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

4. 资产负债表

4.1. 资产

巴比食品的资产负债表,揭示了公司一个核心的结构性矛盾:一个极其成功的“轻”模式(加盟制)所产生的大量现金,被投入到了一个效率有待提升的“重”战略(产能前置)中。

公司的资产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是“现金多、固定资产重”。截至2024年末,经过调整后的现金类资产高达15.07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超过52%。这充分体现了其加盟模式强大的“印钞”能力。公司以极低的运营资产(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计不足6%)撬动了庞大的销售网络,从而产生了海量的经营性现金流。

资产结构的另一端,则是占比近29%的固投类资产。自2020年上市后,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全国多个新中央厨房的建设中,固投类资产在四年内增长了超过120%。这种“产能先行”的策略,是公司实现全国化布局的物理基础。

然而,这种资产结构也导致了严重的效率问题。大量新建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尚处在低位,形成了巨额的低效资产。这不仅拉低了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也稀释了轻资产加盟模式本应带来的高资本回报率。可以说,强大的现金流本是公司的最大优势,但有限的高回报再投资渠道,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拉低整体资本效率的“甜蜜负担”。

表11:资产结构横向对比 (2024年)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度报告

4.2. 负债和权益

从负债和权益端来看,巴比食品的财务状况极为健康,其商业模式的护城河也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公司的负债水平极低,2024年末总资产负债率仅为20.1%。更重要的是,公司几乎没有有息负债,其负债绝大部分是由经营活动自然产生的应付款项。这表明公司的运营完全不依赖外部借款,财务风险极低。同时,公司的应付款项规模远大于应收款项,显示出其在产业链中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的强势地位。

在权益端,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上市之后,公司的权益增长完全来自于自身利润的积累。到2024年末,由历年利润滚存形成的“经营性权益”,已经超过了股东投入的资本总额。在将股东投入的资本转化为内生留存利润这项能力上,巴比的效率在可比公司中遥遥领先。

4.3. 资产负债表历史

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市前及IPO时期。在此阶段,公司的资产扩张主要依靠“外部输血”,IPO募集资金是资产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募集来的资金大部分以现金形式留存在账上,投资策略相对保守。

第二阶段是上市后至今。公司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为“内生造血”,资产的增长几乎完全由自身积累的利润所驱动,不再依赖外部股权融资。同时,资金的去向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公司开启了“重资产扩张”阶段,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以新建工厂为核心的全国化布局战略中。

这一历史演变清晰地表明,虽然公司上市实现了一次性的资本飞跃,但真正支撑其后续发展的,是其商业模式强大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4.4. 重点科目

固投类资产

固投类资产是理解巴比食品当前战略和挑战的关键。截至2024年末,公司固投类资产总额约8.20亿元,占总资产近三成,其资产强度在同类消费企业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固投的激增,主要源于公司在2020年后推行的“多基地布局”战略。公司先后在广州、天津、南京、武汉等地投建新的中央厨房,旨在通过缩短供应半径,支撑全国市场的扩张。目前,这些新基地大多已建成或进入建设尾声,例如预算4.5亿元的武汉工厂项目已接近完工。

然而,产能的前置布局也带来了效率的阵痛。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财报显示,多个新基地的面点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仍处在27%至53%的较低水平。这些尚未充分运转的重资产,在短期内通过折旧和费用摊销,对公司的利润和资本效率构成了明显拖累。未来,这些投资能否创造预期的回报,核心取决于新市场的门店网络能否快速加密,为新工厂提供足够的订单支持。

存货

巴比食品的存货管理体现了其“以销定产”的供应链模式优势。公司的存货占总资产和总收入的比重都非常低,在可比公司中处于最轻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其“中央工厂-冷链日配”的模式,存货以原材料为主,库存商品占比较小。

尽管存货的资产占用很轻,但其周转效率近年来有所放缓。存货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约18天延长至2024年的约20天。这背后反映了公司业务复杂度的提升,例如产品SKU的增加、跨区域配送半径的变长以及为应对供应链波动而设置的更高安全库存等。未来,随着公司网络进一步扩张,精细化的库存治理将成为提升利润弹性的关键。

应收与应付

公司的应收和应付款项管理,清晰地反映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公司对下游加盟商和客户的话语权较强,回款速度快。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约20天,处于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公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上游供应商的资金。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约36天,显著长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这使得公司的现金转换周期非常短,2024年仅为5天左右,资金周转效率远优于多数同行。

不过,与行业绝对龙头相比,公司在上游的议价能力仍有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公司的毛利率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依然较为敏感,需要通过采购策略和库存管理来对冲风险。

4.5. 资产负债表小结

总体而言,巴比食品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出“安全性高、周转偏慢”的特点。极低的负债水平和充裕的现金储备构筑了坚固的安全边际,而高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则保证了流畅的现金循环。但与此同时,资产周转效率的偏低,是其在重资产扩张战略下面临的核心挑战。公司的资金并未闲置,而是在持续投入产能建设,未来的关键在于,这些投资能否转化为高效的收入和利润。

5. 现金流量表

5.1. 经营现金流

巴比食品的主营业务拥有持续稳定的“造血”能力。在过去近十年中,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始终为正,近五年来稳定在每年1.5亿至2.5亿元的区间,为公司的投资和股东回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净利润”到“经营现金流”的转化关系来看,公司的“净利含金量”较为健康。将时间拉长到近十年维度,公司的累计经营现金流净额与累计归母净利润基本持平,这表明其利润绝大部分都以现金的形式得以实现。

在最近五年,经营现金流累计额略低于净利润,这主要由两个因素导致。一方面,部分年份的账面利润中包含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现金收益,这部分收益虽然计入利润,但并不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另一方面,随着业务扩张,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有所增加,对营运资金形成了一定的占用。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巴比的“净利含金量”虽不及部分龙头企业,但仍处在稳健水平。未来,随着新建产能的折旧摊销增加,以及营运资金管理的持续优化,其经营现金流的增长潜力依然存在。

5.2. 投资和融资现金流

公司的投资和融资现金流清晰地勾勒出其“扩张与回报并举”的资本配置路径。

在投资活动方面,公司的现金流出主要投向了实体资产建设。近五年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现金支出呈持续攀升态势,从2020年的1.1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2亿元。这与公司在全国多地新建中央厨房的战略完全吻合。由于经营现金流基本能覆盖资本开支,公司在持续扩张的同时,仍维持了温和为正的自由现金流

在融资活动方面,自2020年IPO之后,公司的现金流便转向了持续的“净流出”状态。公司几乎不再进行外部融资,而是通过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将资金返还给股东。2024年,用于分红和回购的现金流出合计近4亿元,显示出公司将股东回报置于优先位置。

对比同行,巴比的资本策略介于“轻资产、高分红”的紫燕食品与“重资产、持续融资扩张”的安井食品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健的扩张姿态和对股东友好的资本纪律。

5.3. 现金流量表小结

巴比食品的现金流量表演绎了一段清晰的“资金史”:主营业务是稳定可靠的“现金牛”,持续为公司提供弹药;投资活动聚焦于前瞻性的产能布局,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融资活动则在完成上市的资本化一步后,转向以丰厚的回报回馈股东。整个现金流循环体现了公司从“融资扩张期”向“内生增长与股东回报并重”的成熟阶段过渡。

6. 长久稳健性?

从财务角度看,巴比食品的长久稳健性评级为“较好”。

静态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极为安全,堪称一座“现金堡垒”。其资产负债表极其健康,资产负债率仅为20.1%,几乎没有有息负债。账面上充裕的现金储备是其有息负债的26倍以上,这意味着公司几乎不存在偿债风险,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能力非常强。同时,其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基本能够实现“自我造血”来支持日常运营和资本开支。

然而,动态地看,这种稳健性的“质量”正在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变化。公司的安全边际,正从过去依靠强大的“经营护城河”,部分转向依赖“资本利得”和“现金存量”。

最核心的挑战在于资产效率的下滑。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自2020年以来便停滞在0.6次左右的低位,远低于历史水平,这表明其利用总资产创造收入的整体效率正在变差。这种效率的下降,如果不能得到扭转,长期来看会侵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利润来源的变化也带来了不确定性。2024年亮眼的净利润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市值上涨,而非纯粹的经营改善。这意味着公司的盈利稳定性开始部分地与资本市场的波动挂钩,这削弱了其盈利的内生性和可预测性。

因此,虽然公司的“堡垒式”资产负债表使其短期内几乎没有生存风险,但必须警惕其稳健性的基石正从“高效运营”悄然转向“现金存量和金融投资”。如果核心业务的效率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其长期的稳健性将被削弱。

7. 高效率盈利?

对于巴比食品高效率盈利性的评级为“一般”。

公司的商业模式本身具有产生高利润率的优异特质。2024年,其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达到26.7%和16.8%,在餐饮及食品加工行业中表现突出。这主要得益于其轻资产的加盟模式,公司能够享受品牌和供应链带来的溢价。

然而,高利润率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效率盈利。衡量企业核心业务盈利效率的关键指标是投入资本回报率(ROCE)。经匡算,巴比食品2024年的核心业务ROCE约为21.3%,这在行业中只能算中等水平。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盈利效率处在一个明显的下滑通道中。同口径匡算,其ROCE已从2021年接近40%的高点,一路下滑至当前的水平。这一下滑轨迹与公司的战略选择完全吻合。

自2020年上市后,公司将IPO募集的资金和自身持续产生的利润,大举投入到以新建工厂为核心的“固投类”资产中。这导致了投入资本(分母)的快速扩大。然而,由于这些新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爬坡缓慢,并未能带来与之相匹配的营业利润(分子)增长。其结果是,每单位投入资本所能创造的回报在持续下降,即资本回报效率被严重稀释。

因此,结论是公司的高效率盈利性表现一般。它拥有一个能产生高利润率的优秀商业模式,但管理层在过去几年中,将这种盈利能力投入到了回报效率递减的重资产扩张之中。虽然2024年的账面利润非常亮眼,但其背后有相当一部分依靠资本利得,而核心经营的资本效率仍在低位徘徊,有待改善。

8. 高质量成长?

对于巴比食品高质量成长的评级为“较差”。

通常而言,高质量的成长应具备三个核心特征:可持续的内生增长、能够产生充裕的自由现金流、以及资本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这三个标准来衡量,巴比食品当前的成长质量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2024年公司整体收入仅增长2.5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作为公司业务基石的核心加盟业务,其收入已陷入停滞,并面临单店收入下滑和关店率攀升的双重压力。公司目前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毛利率更低的团餐业务。这种“以利润换增长”的结构性妥协,其长期的可持续性存疑。

其次,增长未能转化为充裕的自由现金流。虽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保持稳定流入,但由于持续的、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其增长所带来的利润,又几乎全部被再投资于新的产能建设中。扣除资本开支后,2024年公司为股东创造的真实自由现金流仅为0.15亿元,相对其盈利规模而言非常微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资本效率的持续恶化。如前文所述,公司核心业务投入资本回报率(ROCE)的持续下滑,是其成长质量低下的最有力证据。这表明公司每投入一元新的资本,所能创造的回报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此处指经营性利润)的低质量扩张。

因此,尽管公司2024年的账面净利润因非经常性损益而大幅增长,但这更像是一种“虚胖”的增长,掩盖了其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成长质量欠佳的现实。

9. 财务分析总结

9.1. 财务分析要点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系统性分析,可以勾勒出巴比食品当前五个最核心的财务特征与矛盾。

其一,盈利质量的核心矛盾在于高利润率与低资本效率并存。公司的加盟模式带来了行业领先的利润率水平,但其资本效率却差强人意,总资产周转率和核心业务资本回报率均处在下滑通道。同时,2024年净利润的高增长有近半增量来自金融投资收益,盈利的“含金量”需要审慎看待。

其二,增长引擎正在发生切换。作为基石的特许加盟业务已陷入停滞,面临单店收入下滑和关店率攀升的双重压力。公司当前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毛利率更低的团餐业务,这种增长结构的转变给未来的整体盈利能力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三,资产负债表呈现出“堡垒”般的稳健特征,但背后也反映出资本配置的低效。公司坐拥巨额现金,几乎没有有息负债,财务状况极其安全。然而,这也反衬出公司现金的积累速度远超其有效再投资的速度,大量资金以低回报的形式留存。

其四,成本费用结构体现了其商业模式的特点与风险。销售费用率极低,因为主要的营销成本由加盟商承担。而管理费用率则相对较高,反映了为支撑全国化而前置布局的管理成本。这种模式在开拓新市场时可能面临挑战。

其五,产能前置的扩张策略是一把“双刃剑”。公司为全国化布局而投入的巨额重资产,是其长期发展的支撑,但也带来了沉重的短期效率拖累。多个新工厂的低产能利用率,是导致公司资本效率偏低的核心原因。

9.2. 投资风险提示

基于财务分析,投资者在评估巴比食品时应关注以下五个潜在的投资风险。

首先是盈利质量的“幻象”风险。投资者需警惕公司账面利润的“虚胖”。2024年高达29.4%的净利润增长具有迷惑性,其稳定性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部分捆绑。应更关注其扣非净利润的真实走势。

其次是核心业务“空心化”的风险。高毛利的加盟业务增长停滞,根基不稳,而作为增长来源的团餐业务毛利率偏低。如果公司无法有效扭转加盟店的颓势,仅靠团餐业务“补缺”,长期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价值的系统性下降。

第三是重资产投资“沉没”的风险。公司已在全国化产能布局上押下重注,这是一场高杠杆的战略赌博。如果后续市场扩张不及预期,无法有效提升新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前期的巨大投资可能成为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持续侵蚀利润。

第四是成本失控与议价能力减弱的风险。公司的毛利率对上游原材料价格高度敏感。当公司向非优势区域扩张时,采购议价能力可能下降。一旦遭遇成本上行周期,若无法有效向下游传导,毛利将面临被压缩的风险。

最后是“现金诅咒”与再投资风险。坐拥巨额现金反映出公司可能缺乏足够多的、具备高回报率的内生性投资机会。若未来为了维持增长而被迫将大量现金投向低效的新业务或进行溢价过高的并购,将可能导致资本配置失误,毁灭股东价值。

10. 估值分析

截至2025年8月22日,巴比食品的总市值为53.54亿元,对应的市盈率(PE)为18.04倍,市销率(PS)为3.07倍,市净率(PB)为2.44倍。

从这些估值倍数中,可以反推出市场当前对公司的“隐含预期”。以18倍的市盈率和3倍的市销率计算,市场隐含的净利率预期约为17%。这一水平与公司2024年包含非经常性损益的账面净利率接近,但显著高于其约12.6%的扣非净利率。这意味着,市场当前的定价,要么是默认了公司未来的利润率能够持续维持在包含投资收益的高位,要么是对其盈利能力的改善抱有较高期望。

这些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一方面,依赖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维持17%的净利率,其可持续性较弱,更合理的长期净利率中枢应参考其扣非后的水平。另一方面,从增长角度看,公司2024年内生收入增速仅为2.53%,核心加盟业务承压。要在未来几年实现支撑当前估值所需的中高个位数复合增长,需要产能利用率、单店收入和渠道拓展等多方面同时出现显著改善,这面临不小的挑战。

此外,从市净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匹配度来看,也存在估值偏高的迹象。在约12%的ROE水平下,2.44倍的市净率,同样隐含了对未来增长的较高预期,而公司近年来的高派现、低周转的经营现实,与这种高增长的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综合判断,相对于公司当前的经营质量和成长前景,其估值评级为“较贵”。市场似乎已经将公司“财务稳健、高分红”等优点充分计入价格,但对其面临的增长和效率挑战反映不足。除非未来能够看到新产能爬坡、单店模型修复和股东回报加强这三方面出现明确且强劲的实证改善,否则当前的估值水平可能缺乏足够的安全边际。

表12:公司估值指标

数据来源:市场公开数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的“好坏”评价,仅从投资视角出发,感谢每一家公司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AI方法论:输入万字级结构化Prompt,使用ChatGPT、Gemini、Claude等最新模型,通过多轮对话生成原始分析文本,再用大模型精炼总结。

关注并留言:你想了解的上市公司。非白马、非医疗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优先。

请在我的主页获取更多上市公司的万字解析、财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