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闻泰

用户头像
不适区
 · 河北  

$闻泰科技(SH600745)$
阳台外,鸟语花香,树影摇曳,秋风送爽,北方进入到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这个十一假,带着家人来了阿那亚,希望安静的过个假期,社区里一应俱全,人虽不少,但不至于人山人海,比黄金假期到处人挤人的景点,已算是很好了,至少吃饭遛娃喝杯咖啡也都挺方便。
现在家人都午睡了,我也难得一会空闲,想说一说我与闻泰科技的这一段缘分。
闻泰,算是一段孽缘吧,被虐无数遍,屡虐屡买。股票投资上能遇到的“不幸”似乎在闻泰这里都经历了。要说起第一次买闻泰,那还是很早了,那会还是疫情左右,买过,赚过,套过,大赚过,大亏过,来来回回买入卖出,很多次,如果算总账,大体上应该是盈利的吧,不想去算了,但跟我的预期比,差距显然挺大,和我曾经小仓位买过的几只半导体股票比较,涨幅和收益率方面也相差甚远。一直聚焦在半导体这个赛道,但却偏偏选择了闻泰,时至今日,只能感叹时也命也。
细数起来在闻泰经历的种种,有经历恍若末日降至的疫情,有经历半导体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高速增长到增速回落再到缓慢复苏的行业周期,有经历大股东不停减持,有经历A股科技股24年系统性的极端熊市,也经历了924极端暴涨行情,有经历一次次对闻泰财报中ODM业务扭亏为盈的希望与失望,再到24年3季报ODM业务被验证可能确实有望扭亏了,然后就又经历了闻泰被拉入实体清单的制裁,ODM业务被迫剥离,ODM业务剥离成功,闻泰成了只剩下安世的纯半导体公司,好了,还没喘口气过来,马上就有新体验了——9月30日安世半导体被所谓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拉入实体清单。
咣当,你所期待的,所不期待的,都来了,不多不少,可能一切都刚刚好,刚刚好到结束这段孽缘吧。
9月30日,国庆节收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早上六点多醒来,习惯性的刷了一下财经新闻,就看到了列表里那条静静挂着的所谓的穿透性规则的新闻,好吧,唯一的担心还是来了,我在我组建的一个小的投资群里发了一条信息“一觉醒来,闻泰又被制裁了,持有闻泰,真是一种魔幻的体验”,一声叹息。
经过30号上午和中午不停的犹豫和心理斗争,最终还是决定清仓了,我期待的,70块,80块,100块,这一瞬间,都没了,这样吧,这可能就是最终的归宿。

回看投资闻泰的这一段经历,可能最大的不对之处就在于没有遵循最朴素的投资道理,投资就应该投资一个“好企业”,对于“好企业”投资大师给了很多的评判标准,不一而足,我一直认为最基本的标准有三条,好行业、好产品、好团队。闻泰符合么?好行业,算是符合,半导体行业,在国产替代以及AI的大浪潮中,半导体无疑是一个好行业;好产品,只能说不算好,也不算坏,基础分离器和功率器件,不是什么新技术,也没有多高大上,已经经历过无数次迭代更新,不存在随时被新技术替代的风险,当然也就没有那么性感,虽然有第三代高功率SiC/GaN等新技术出现,也算是老树发新芽,给了闻泰这样的传统功率器件公司一个新机会(可惜失望的地方也在这里);好团队,完球!显然以张为代表的闻泰管理团队称不上是好团队,甚至可以说是很差的团队。张虽然是ODM业务出身,ODM业务在手上这么多年居然年年亏损,别的不说,就单说几年前从差一点破产的欧菲光手上把德尔塔买了,买完之后一事无成,没能进入果链,也没能进入欧菲光都进去了的华为供应链,曾经只有自身市值几分之一的欧菲光,后来市值也几度超过了闻泰,至今,市值也跟闻泰不相上下。再说闻泰的董事长,之前是张自己,后来由于一致行动人违规减持被处罚,不适合担任公司董事长,就变成了既没有ODM也没有半导体专业能力的他自己的亲姐姐,现在变成了一个原来在三胞集团做投资经理的杨某人,一个半导体公司,管理人员,包括张自己,都是一群非专业人士,现在刚选出来当董事长的杨某人,做投资的,跟张倒是一路人,但也是毫无专业能力,就是张的一个传话筒而已,应了那句老话,“平庸的管理层只会选择比自己更平庸的下属”。
回想我投资闻泰的逻辑,一是觉得,功率器件,没啥太大技术含量,董事长等高层管理人员没啥专业性,但收购的安世的研发基础和团队的专业性有的,所以管理层不专业这一点我也就忍了;二是,觉得搞了这么多年研发的SiC/GaN也差不多应该出结果了,加之AI数据中心对这块的需求,恰逢东风起,这个弹性就出来了,而且闻泰每年十几亿的研发投入,在国内半导体公司里都算高的了,觉得可以期待;三是,觉得从财务指标和估值水平来看,闻泰这两年的估值水平一直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估,单说半导体,今年就有将近30亿的利润,公司500多亿的市值,20倍PE不到,对于一家半导体公司,明显低估。
但,恰恰就是这么一家ODM业务做得不咋地,被曾经的小弟华勤和龙旗赶超,跟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相比,那更是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功率器件,没啥技术含量,也无关国防军工,国内也有多家做的体量和他差不多,例如华润微等。但就是这么一家不咋地的公司,却被美国制裁了。被予以期待的SiC/GaN新产品,搞了五六年了,至今也没啥实质性的进展。公司估值低,可能是市场给了一个“管理层平庸指数”的折价,对于平庸的管理层,给了0.7的平庸指数,现在将近600亿市值,如果没有0.7的“管理层平庸指数”折价,那就是850多亿市值,对应28亿左右利润,30倍PE,不算高也不算低。

我想说:你知道得太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