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市功能论

用户头像
夏虫不可语冰-
 · 广东  

谈谈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一场大牛市。

[大笑]
2005-2007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核心解决了非流通股(国有股、法人股)获得流通权的制度性障碍。
这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供给,改变了“同股不同权”的历史问题,为市场定价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改革主要解决了“能流通”的问题,这是牛市的上半场,解决的是形式流通问题。
而中国现在需要牛市的下半场,以实现股市的功能性问题。。。

[围观]

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让资本市场真正发挥资产定价和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这就意味着产业资本(大股东、上市公司)能够根据市场信号、公司战略、估值高低,自由、主动、常态化地运用“增减持”这一工具在二级市场进行股权运作,包括互相增持、战略投资、并购重组、市值管理等等,实现资本在实体经济中的优化配置。

从07年到现在,“下半场”未完成的体现在:
一、“大小非”解禁潮与减持压力:股改后,产业资本(尤其是早期成本极低的“大小非”)在获得流通权后,面对07年史无前例的高估值,首要行为是巨额减持套现,这成为后来市场长期调整的重要压力源之一。这更多是“套现离场”而非“优化配置”。
二、主动增持/配置行为稀缺:在07年牛市及后续多年,产业资本基于长期战略目的(如互相认可价值、产业链整合、巩固控制权、看好市场长期发展)在二级市场主动、大规模、互相增持的行为相对少见。减持动机(套现、解困)远强于增持动机(配置、战略)。
三、市场功能不健全:二级市场更多被视为融资场所和套现场所,而非产业资本进行资产配置和战略布局的核心平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围观]
“大牛市”作为“下半场”催化剂的基本逻辑:
一、信心与流动性基础:只有一个持续性强、覆盖面广、估值抬升显著的大牛市,其充沛的流动性、积极的估值预期、对未来的信心,才能为产业资本的股权运作提供必要的市场环境。
二、触发战略行为:只有在牛市氛围中,公司之间才会更容易认可对方的市场价值。
三、资本运作成本降低:股价上涨,通过换股等方式进行并购、战略投资的成本相对降低,可行性提高。
四、财富效应与融资便利:股价上涨提升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及融资能力,为其进行增持或对外投资提供了“弹药”。
五、市值管理动力:在牛市氛围中,维护和提升市值成为重要目标。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更有动力通过(互相)增持等方式传递信心、稳定或推高股价。

[大笑]
“互相抬轿”的战略化:此时发生的“互相增持”行为,虽然短期可能推高股价(“抬轿”),但其深层目的才可能超越短期套利,更倾向于:
一、构建战略联盟/交叉持股:产业链上下游、或具有协同效应的公司之间,通过股权纽带强化合作。
二、抵御恶意收购/巩固控制权:引入友好投资者互相持股。
三、看好行业/公司长期价值:基于基本面判断进行配置。
四、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将富余资本配置于被认为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优质股权资产。

[大笑]
“资产配置功能”的完成标志: 当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基于上述长期战略考量,将增减持作为一种常态化、主动化的资本配置工具广泛应用,而非仅仅是解禁套现或短期投机时,股权分置改革所期望的“资产配置功能”才算真正落地,这标志着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向“投资市”和“资源配置市”的深层次转变。
牛市氛围一旦形成并持续,增量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可能来自上市公司自身及其控股股东。他们通过增持或回购传递信心。若市场存在交叉持股,牛市推升的估值更会直接在财务报表上“增厚”相关公司的投资收益(账面业绩),形成自我强化循环。然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可能是完成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下半场”的关键契机。

改革的“上半场”解决了非流通股“形式流通”的问题,但“下半场”——即产业资本真正利用二级市场进行主动、常态化的股权配置(包括基于长期战略的互相增持、并购整合等)——仍有待实现。只有当牛市带来的估值提升、流动性充裕和市场信心,足以促使产业资本超越“套现离场”的短期思维,大规模运用“增减持”工具进行战略性的资产重置与优化配置时,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才算充分激活。这种产业资本深度参与、运用市场工具进行主动配置的局面形成,才标志着本轮大牛市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构成了牛市自身可持续性的深层支撑。。。

[鼓鼓掌]
当然,我们仍需警惕交叉持股放大泡沫的风险,但只有具备战略眼光的观察,才能把握战术上的轻重和取舍。。。。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