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制造业立国,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是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关键资源受制于外,整个产业体系便将面临战略风险。。。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压舱石”,不仅关乎电力供应保障,更涉及国家工业基础的自主与安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资源以廉价方式被大规模消耗,其实际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了,如果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仍高度依赖进口,我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从实际能量价值(油煤当量)来看,当前全球煤炭价格就显著低于天然气和石油,存在着明显的价格低估,这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具体可以看我之前写的《煤炭的价值再发现》上、中、下系列,但无论什么原因,国内煤炭的这种低价消耗实际上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透支,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制约了行业转型升级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承担了较重税收和社会责任,但盈利能力却长期受到了压制,适度提高煤炭等上游资源产品价格,不仅有助于扭转资源错配、抑制低效消耗,还能增强财政收入、强化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掌控能力,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部分我国紧缺、依赖进口且由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比如有色金属,当前价格则正处于历史高位,相关股票估值也远高于煤炭股,在海外经济周期下行、需求趋弱的背景下,这类品种隐含着较大的风险,高位看多追多属于危险行为。。。
从根本上说,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于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非延续低价竞争和内卷模式。
正如“面粉涨价,面包才不会贱卖”那样,统一全面提高国内能源和资源价格,提高生产要素成本,正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手段。我这么说并非鼓励通胀,而是指应该通过价格机制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环节流动,激励能效提升和技术创新。
从投资角度看,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才是明智之举。
目前国内具备稳定供应能力、区位优势明显且估值处于低位的煤炭企业,不仅受益于资源稀缺性逻辑,更有望在价格重估和国企价值重塑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回归。
而与此同时,我们就应该特别警惕那些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企且一堆人热捧的那些国际定价类的资源品种。
我认为能源自主与资源安全,始终是超越短期波动的长期投资主线。
目前,中国煤炭板块明显低估,而有色金属与化工行业在海外经济衰退预期下则面临着高位回调的风险,我的主要判断依据有以下两点:
一、煤炭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备安全边际与修复动力
当前煤炭行业估值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2025年第二季度主动型基金对煤炭板块的持仓比例仅0.36%,为2008年以来最低,反映出市场情绪过度悲观。事实上,煤炭作为中国能源结构的压舱石,其战略地位和基本面依然有支撑:
从能量价值(油煤当量)角度,国内煤炭价格显著低于天然气和石油,存在明显低估;
头部煤企现金流稳健、分红率持续提升,如中国神华2025年中期分红比例达79%,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高股息品种配置价值突出;
在能源安全战略和国企价值重塑的背景下,煤炭行业有望迎来价格重估和政策边际改善。
。。。
二、有色与化工板块:海外衰退预期加剧高位调整风险
与煤炭板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色金属及部分化工品价格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可谓人声鼎沸,但估值却明显被透支:
有色金属高度依赖海外定价和宏观经济预期。欧美经济放缓迹象加剧,例如美国GDP增速预期被下修、欧洲制造业PMI持续走弱,工业金属需求明显承压;
相关股票估值普遍高于煤炭板块,部分品种市净率(PB)为破净煤炭股的数倍。在内需不强、外需回落的背景下,高位回落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化工板块同时面临欧洲产能收缩、贸易环境恶化及成本传导不畅等多重压力,部分细分领域业绩可持续性存疑。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承压,全球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行业将在红海里发生“中国式内卷”。。。
其实中长期来看,由于各国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国内煤炭行业的价值重估并非单纯源于价格反弹,而是基于其战略资源地位、稳健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和不断提升的分红逻辑,这是契合“能源自主”与“国企价值重塑”的双重主线。。。
而对有色金属及外向型化工板块,我则一直持谨慎态度,尤其是那些进口依赖度高、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国际定价类资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