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月18日的《万华化学中报分析》中说过,“后续要持续关注”万华的电池材料部门。8月28日《进入平台》讨论中,也分享了一些关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产能数据。
中报后至今一直在梳理万华化学的电池材料布局,并分析其未来的经营可能性。由于电池材料的产业链长、产品品类多、厂商众多,且万华化学对电池材料部门并无系统性的披露,各种信息仍隐藏在零星新闻报道和官网角落,因此这篇文章应该是在现有信息条件下,对万华化学电池材料布局的最全面、最立体的分析了,我用了将近一个月周期、工作之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以此作为我后续跟踪万华化学电池材料的基础,如果球友们感到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长期看,万华化学的电池材料部门需要4-5年时间才能达成完全体;中期看,2026年具有一定规模,会对明年下半年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但看万华业绩改善的确定性,还要看现有业务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工,收入增长、成本费用率降低等,这也是我从2025年7月初以来专栏和随笔关注的,不能忘了这个前提。我对万华化学电池材料的布局分析,目的是将其作为窥见万华化学电池材料未来业务演进可能的窗口,希望定性看出这条路是另一个鸡肋、还是一个机会。
【概况】
电池材料在2023年被万华化学定义为“第二增长曲线”,远景目标则要成为电池材料的“首席创新官”和“行业领导者”,成为下游电池厂的一站式材料采购“超市”。
万华化学电池材料部门涵盖3大主材20余类产品。大体可以分类为: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三元正极、钠电正极;负极材料,碳基负极、硬碳负极、硅基负极;电解质,碳酸酯溶剂、六氟磷酸锂LiPF6溶质;辅材,正极及导电剂浆料NMP、正极粘结剂PVDF、负极粘结剂PAA。上游延伸,参股磷矿,盐湖提锂技术合作、湿法冶金、电池回收战略合作;下游延伸,参股储能电池制造。
从上面的布局概况可以明显看出,万华化学将自己擅长的“一体化”理念带进了电池材料部门,通过研究行业各个上市公司业绩,我也发现,“一体化”在电池材料行业同样具有抗周期波动、压低成本、提高经营收益等优势。
【电池材料的布局分析】
聊万华化学的电池材料业务,离不开万华化学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万华电池科技”)。该公司2022年11月成立,由上市公司全资控股,法定代表人是上市公司常务副总裁华卫琦。营业范围是: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化工产品销售;高纯元素及化合物销售。
万华电池科技是上市公司电池材料部门的控股平台,通过对外投资子公司开展业务。2025年中报首次披露其经营数据,总资产143.4亿、净资产34.9亿、营收30.5亿、净利润-1.0亿。
万华电池科技持有万华化学(烟台)电池产业有限公司(下简称万华电池产业)80%股权,另外20%由烟台中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烟台中韬,在万融新材料(福建)以及万华蓬莱等新业务中都有其身影,疑似财务投资人或员工持股平台。
万华电池产业是电池材料部门的产品端控股平台。全资控股:万华化学(四川)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四川)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万华化学(海阳)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万华化学(海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万华化学(蓬莱)电池化学品科技有限公司、万华化学(烟台)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烟台万陆实业有限公司等。名下拥有四川眉山、山东海阳两大基地。产品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辅材四大品种。部分电解质溶剂、辅材等,因为涉及上下游联动,也少量分布在万华蓬莱、万华宁波等基地,就不细化拆解了。
一、产品-磷酸铁锂正极
属于万华化学电池材料的重点板块、也是最早布局的板块,前期万华化学也做过三元,但后续陆续改建,磷酸铁锂正极是绝对主力。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正极材料占到电池成本的30%-40%,万华化学最先布局正极材料是顺理成章的。
1. 产能分布
四川眉山基地。正极材料最早布局是建成1万吨三元材料、5万(三代)吨磷酸铁锂LFP及5万吨磷酸铁FP一体化项目、续建5万吨三元材料;2024年底批准的两期10万吨LFP中的一期5万吨2025年5月已投产,二期5万吨计划于2026年投产;2025年着手将建成的1万吨三元材料改建为3万吨LFP、将后续建成的2万吨三元正极改建为6万吨LFP;最早投产一体化项目的5万吨(三代)LFP改扩建项目在短暂技改至6万吨后,又修改规划为10万吨(四代)LFP改扩建项目;同时,一体化项目中的前驱体5万吨FP项目,也改建12万吨FP。综上,至2026年,眉山基地应有29万吨的磷酸铁锂LFP的及12万吨前驱体磷酸铁FP产能。全部为四代磷酸铁锂产品。
山东海阳基地。规划2032年建成投产50万吨FLP,3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总投资168亿)。其中一期10万吨FLP计划2026年6月投产。海阳基地产线均为四代及以上LFP产品,鉴于2025年万华已定型首发五代磷酸铁锂,10万吨LFP之后的产能建设可能会陆续改五代产品生产线。除了上述LFP产能外,海阳基地还有湿法冶金生产硫酸盐正极前驱体产能,包括硫酸镍晶体8.1万吨、硫酸钴晶体1.5万吨、硫酸锰晶体0.5万吨。
四川眉山基地和山东海阳基地,目前已有11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至2025年底,根据产线建设进度快慢,预计有20-24万吨/年不等磷酸铁锂产能;至2026年磷酸铁锂LFP产能合计将达39万吨/年,以及前驱体磷酸铁FP产能12万吨/年。
2. 市场现状
2024年全国磷酸铁锂出货246万吨,同比增长49%,占正极材料总出货的74%;2025H1全国磷酸铁锂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的77%。可见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均价看,2020年到目前,经历了一轮过山车。2020年时均价只有3.4万元/吨,2021年快速拉升,至2022年顶峰在15万元/吨以上均价维持了将近1年,之后不断下跌,2025年6月最底部均价只有3万元/吨。其他电池材料如石墨负极、电解液等也基本经历了同频的过山车,后面就不赘述了。这也就造成了几乎全部电池材料产业的上市公司,都经历了连续3-4年的营业收入与毛利率双降。
从规格上看,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分不同代际,衡量标准就是“粉末压实密度”,粉末压实密度大于等于2.6克/立方厘米的是四代产品,以此类推,向上2.7五代,向下2.5三代、2.4二代、2.3一代。
粉末压实密度越高,单位体积能量密度越高、倍率性能一般也越好。下游市场的供需关系,根据代际呈现显著差异。2024年及以前出货以三代产品为主;2025年是快充元年、也是四代产品起飞的年份,据机构调研2025年四代以上磷酸铁锂总需求达80万吨,而供应能力仅30万吨,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同时二代及以下已经厮杀成红海,越做越亏,2025年全面退出;三代产品仍承担了必要的过渡角色,但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加之原材料跌价造成存货减值削薄加工费空间,实际仅能维持微盈利或盈亏平衡。
在分析市场时,我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很多磷酸铁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对于主流产品的粉末压实密度都不公开(也许涉及商业秘密),而喜欢用“高压实”指代高端产品。当然网上也有文章分析过不同厂商产品的压实密度数据,但从官方披露、官方网站上无法得到证实。因此后续分析,我会相对弱化代际,简单地将高压实等同于四代及以上产品。顺便多说一句,商务部2025年7月15日已将粉末压实密度大于等于2.58克/立方厘米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根据万华化学披露,其目前已经批量出货四代磷酸铁锂,五代产品也已经定型首发。
对于该行业的实际盈利情况,可以参看湖南裕能、富临精工等,基本算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
以湖南裕能为例,上半年磷酸铁锂正极出货48.08万吨,总营收140.8亿元,单吨营收2.93万元,市占率29.9%,毛利率仅6.97%。其中披露CN5、YN9等高压实产品销售19.34万吨占比40%。但没披露CN5、YN9的压实密度,另一产品YN13新闻说是2.65,属四代产品,但未披露单独销量。从历史看,湖南裕能的磷酸铁锂正极2024年营收222.1亿元,毛利率7.63%;2023年411.1亿元,毛利7.30%;2022年426.7亿元,毛利12.47%;2021年69.4亿元,毛利26.81%。2025年营收反转,但盈利仍待拐头。
以富临精工为例,上半年磷酸铁锂正极出货10.5万吨,总营收38.4亿元,单吨营收3.65万元,市占率6.5%,毛利率5.24%。披露10.5万吨全部为高压实磷酸铁锂,没有披露产品的粉末压实密度,但暗示为四代产品。与湖南裕能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同,富临精工与宁德时代强绑定,包括股权、预付建设资金、订单锁定等。这样有好有坏,宁德时代作为强势下游,给钱、给订单、但不给利润,富临精工高压实占比比湖南裕能高、但毛利率却更低。从历史看,富临精工的磷酸铁锂正极2024年营收48.3亿元,毛利率3.89%;2023年28.1亿元,毛利亏损;2022年48.8亿元,毛利14.58%;2021年6.6亿元,毛利10.0%。2025年营收及盈利均反转。
再看看龙头以外的其他上市公司,2025H1,龙蟠科技(推出四代)亏损、德方纳米(四代开始出货)毛利亏损、安达科技(完成四代研发)毛利0.65%、万润新能(试产高压实)毛利0.8%。
总结一下,首先,磷酸铁锂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好于万华化学的石化板块,但尾部企业面临老产品竞争、基本在盈亏线上挣扎;其次,高压实磷酸铁锂销售占比确实重要,但从富临精工100%高压实出货与湖南裕能40%高压实出货对比,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被下游电池厂压榨,对于具有独立地位、且全部高压实出货的厂商,在周期底部的毛利率应也可以到接近10%;再次,磷酸铁锂也有周期,2025年上半年处于非景气周期底部,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也是一跌再跌;最后,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波动对厂商毛利影响很大,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2025年6月见底,存货跌价削薄了厂商相对固定的加工费。
万华化学进入这个行业,我认为理由有几个:一是市场足够大且快速增长,可以容纳万华化学的体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比精细化学的单品市场空间大、比石化的整体毛利率高;二是万华化学的技术力量和研发投入,保证其在四代磷酸铁锂正极兴起之初、产需缺口存在时就快速切入,消减了磷酸铁锂固有市占率的影响;三是万华化学的资金体量、研发能力、产品链完整度,能将其受到的下游电池厂盘剥最小化;四是万华化学向上游延伸盐湖提锂、磷矿、磷酸铁前驱体、电池回收,可以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二、产品-人造石墨负极
山东海阳基地规划2032年建成3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截止目前,公司可能在眉山基地有0.6万吨特种负极材料产能,2026年没有投产计划。以传统电池为例,负极材料占到电池成本的10%-15%。但万华化学负极投产较晚,暂时没有详细分析的必要。
关于这领域的利润水平大概说一下吧,看贝特瑞,属于负极石墨龙头,2025H1负极材料营收62.8亿,毛利率25.59%。2024年106.9亿,毛利率27.76%;2023年123亿;毛利率24.36%;2022年146.3亿,毛利率20.51%;2021年64.59亿,毛利率31.35%。整体毛利率还是比较可观的。同磷酸铁锂一样,2022年以来营收明显下降,主要是产成品的价格下跌引起的。2025年营收反转,但盈利仍待拐头。
三、产品-电解液
1.产能分布
山东海阳基地,2025年上半年已建成1万吨/年六氟磷酸锂LiPF₆溶质,并自产原料氟化锂LiF和五氟化磷PPF;蓬莱基地,上半年也建成碳酸酯溶剂约15万吨/年产能,覆盖碳酸酯溶剂的五大主要品种,其中8万吨碳酸二甲酯DMC、6万吨碳酸甲乙酯EMC、2万吨碳酸二乙酯DEC及前驱体10万吨碳酸丙烯酯PC、6万吨碳酸乙烯酯EC。另外有文章说万华化学碳酸酯溶剂有20万吨产能,但我没找到权威数据。以传统电池为例,电解液占到电池成本的10%-15%,与负极材料、隔膜等差不多权重。
2.市场现状
2024年全球电解液市场出货166.2万吨同比26.7%,中国电解液市场的出货量为152.7万吨,同比增长34.2%,中国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90%以上。而2025年上半年,电解液产量为90.86万吨,同比增长65%。可见电解液同样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传统电池电解液是由碳酸酯溶剂、溶质(主要是六氟磷酸锂LiPF₆)、添加剂融合而成。
天赐材料是电解液龙头,六氟磷酸锂自给率达到97%以上,且天赐材料同样是全产业链布局,包括了磷酸铁锂正极、辅材等,天赐材料留待后面再说。
石大胜华是碳酸酯溶剂的龙头,截止2024年底披露的碳酸酯溶剂产能24万吨(实际应该更多),其中10万吨DMC、9万吨EMC、5万吨EC,其他如DEC、PC等未公布产能。但其石大胜华的六氟磷酸锂产能不足,只有0.2万吨。因此石大胜华的电解液终端产品的市占率不如天赐材料。2024年全球碳酸酯溶剂需求约133万吨。
多氟多是溶质六氟磷酸锂龙头,不直接参与电解液生产,截止2024年底六氟磷酸锂产能6万吨、在建3万吨。2024年全球六氟磷酸锂出货20.8万吨,同比增长23.1%,2025年上半年产量12.5万吨,全年有望25万吨。
石大胜华2025H1碳酸二甲酯(碳酸酯溶剂主要品种,产能10万吨,万华该品种已核实产能8万吨)营收12.6亿,毛利率8.18%。2024年营收23.51亿元,毛利率10.79%;2023年24.97亿元,毛利9.00%;2022年39.36亿元,毛利32.48%;2021年41.97亿元,毛利48.87%。2025年营收反转但盈利仍待拐头。碰巧2021年那波牛市,我买过这只股票,石大胜华也是2021年牛市尾巴的明星股,一年10倍。总之一切都是周期,2021年有多高光、现在就有多惨。
多氟多2025H1新能源材料(主要是六氟磷酸锂)营收15.14亿,毛利19.53%。2024年营收25.93亿元,毛利率12.60%;2023年47.95亿元,毛利19.21%;2022年及以前没有单独公示。
电解液市场毛利率,不论从历史还是目前看,都好于磷酸铁锂正极,更好于万华化学的石化部门。万华化学进入该板块没什么大问题,而且碳酸酯溶剂的原材料是环氧丙烷PO、环氧乙烷EO,这两项万华化学正好自产,因此碳酸酯溶剂的产线放在蓬莱,属于原材料就近、节省运费。
从磷酸铁锂、到石墨负极、到电解液,都是从2021、2022年见顶后毛利率一路下跌,和万华化学2021年业绩见顶有很大的相似度,不知道是大化工周期同频波动还是什么原因;不同的是,万华化学传统化工包括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工,虽然毛利下滑,但保住了销量和营收的双增长;而电池材料各家企业的销售收入,随着产成品价格的下跌,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均出现了明显趋势性下滑,2025年才出现营收反转,盈利仍有待拐头。
四、产品-辅材
四川眉山基地有8万吨/年的正极及导电剂浆料NMP及其前驱体GBL,2万吨/年的正极粘结剂PVDF及其前驱体R152a、R142b;蓬莱基地有5万吨负极粘合剂PAA;宁波基地有5万吨负极粘合剂PAA及0.5万吨水性粘合剂。以传统电池为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膈膜、电解液为四大主材,辅材仅占电池成本的4%以下,影响有限,各家电池材料上市企业也没有将其作为主业的,就不分析了。
五、上游-磷酸铁锂原材料
这部分业务不是由万华电池产业持股,而是由万华电池科技、乃至上市公司直接持股。
磷矿。万华化学40%与兴发集团45%合资成立的远安兴华矿业有限公司,持有湖北省远安县杨柳东矿区磷矿探矿权,已探明资源储量约1.56亿吨,平均品位25.17%;潜在资源量约0.7亿吨,平均品位24.92%。湖北是我国磷矿储量大省。
磷酸。万华电池科技持有六国化工600470的5%股权、持有六国化工55%控股子公司湖北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45%股权,电池级磷酸是徽阳新材料的主要业务。
磷酸铁。万华电池科技持有安纳达002136的15.2%股权,为第一大股东。磷酸铁业务是安纳达主营业务之一,截止目前产能15万吨/年。按照万华化学目前的产能布局,其磷酸铁锂LPF产能明显大于前驱体磷酸铁LP的产能,因此需要通过安纳达可以弥补部分缺口,实现一体化闭环。此外安纳达的钛白粉业务也于万华化学的涂料业务存在协同。
通过以上并购,万华化学基本打通磷矿-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产业链。
锂源方面,分为锂电池回收、盐湖提锂,这方面有点儿虚。目前公开的信息,分别是万华化学与杰瑞环保签署协议,就锂电池回收进行合作;万华化学与盐湖股份、西藏矿业等联合开发盐湖提锂技术,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保障锂盐稳定、低成本供应。鉴于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或长时间单边涨跌都会影响磷酸铁锂毛利,万华化学除了需要寻求稳定锂源外,还可以通过碳酸锂期货、与下游电池厂锁定磷酸铁锂加工费等方式稳定毛利。
六、下游-储能电池
万华化学参股企业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30%股权,其他70%都是财政的国有股;这种股权设计,既保证了万华化学的经营权、又不至于让万华化学过度介入下游产业。烟台力华电源计划建设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总投资100亿,按照股权结构万华化学对应30亿,其中2025年6月份投产项目一期、建成4GWh大圆柱磷酸铁锂电芯生产能力。
万华化学定位是电池材料“首席创新官”而非电池,因此其对下游大圆柱储能电池的延伸应该会点到则止,布局的具体原因,我猜测可能原因有三:
一是通过参股进入电池生产销售领域,建立起电池厂视角。这样不仅有利于万华化学及时掌握电池产业动向,从产品出发指挥研发、销售,还能够延伸产业链、部分自销,增强对下游的价格谈判能力。
二是有了电池厂,可以加快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负极、电解液、辅材在内的电池材料技术迭代、需求适配。
三是万华化学后续要参与电池回收的,有了电池厂一方面方便建立回收渠道,另一方面为电池回收锂、钴、镍等资源的运用建立完整闭环。
储能电池这一领域未来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的出货量为131.2GWh,并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59GWh,年复合增长率23%。至于这一行的盈利能力,可以看一下亿纬锂能的数据,目前其出货量仅次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2025H1储能电池营收103亿元,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毛利率12.03%(宁德时代284亿,毛利率25.52%);亿纬锂能2024年190.3亿、毛利率14.72%;2023年163.4亿、毛利率17.03%。
七、电池材料全产业链布局照进现实
在我看的,电池材料上市公司中,天赐材料略显另类,其算是电池材料的全产业链企业,既有磷酸铁锂正极,又有电解液全产业链(是主业,六氟磷酸锂自给率达97%以上),同时还有辅材,还有锂电池回收,一体化程度也较高。除了负极材料及上下游延伸外,几乎是万华化学的产业链布局照进现实。
天赐材料2025H1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整体营收为63亿元,毛利率17.05%。2024年109.7亿,毛利率17.45%;2023年141亿,毛利率25.26%;2022年208.2亿,毛利率38.55%;2021年97.33亿,毛利率36.03%。虽然同其他电池材料上市公司一样,营业收入从2022年起一直下跌,但由于产业链全面布局更加平衡且一体化程度较高,所以毛利率可以说在一众电池材料上市公司中表现较好。
对比万华化学产业链布局与天赐材料产业链布局,共同点如下:都有磷酸铁锂正极、电解液、辅材。
两者的差异是:一是天赐材料重心在电解液,是电解液龙头。六氟磷酸锂自给率达97%以上,天赐材料六氟磷酸锂产能折固应在10万吨以上,同样天赐材料在固态电解质方面进展显著。而目前万华化学六氟磷酸锂产能仅1万吨,因此在电解液方面,万华化学还不能做到完全一体化,固态电解质也处于研发和专利申请阶段;二是万华化学前期重心在磷酸铁锂。目前已经量产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而天赐材料仍在中试高压实磷酸铁锂。三是天赐材料有自己的锂电池回收线,万华化学仅说布局,但还没有产能,和杰瑞环保的战略合作也是语焉不详。锂源方面,万华化学还在联合开发盐湖提锂。四是万华化学通过参股,布局了下游储能电池,天赐材料则暂时没有向下游延伸。五是天赐材料不涉及负极材料,但万华化学规划涉及负极材料,研发方面也有钠电正极所需的硬碳负极以及固态电池所需的硅基负极。
最后对万华化学与上述企业进行一个综合比较如下,总市值取2025年9月5日收盘,研发费用取2024年全年,毛利率只取电池材料板块,亏损企业PE TTM取动态或静态孰低市盈率,希望各位有一个直观感觉。其中万华化学、富临精工、石大胜华、多氟多、天赐材料除了电池材料外,还有其他产品线,具体研发费用分配并未披露。
八、电池材料的投资强度
很多球友,都对电池材料的投资强度十分关心。相对万华化学前几年每年三、四百亿的投资强度,电池材料的投资强度其实并不算大,反而研发更为重要。例如,10万吨磷酸铁锂产线的总投资8.8亿元;海阳基地50万吨磷酸铁锂、30万吨负极及其配套,到2032年总投资168亿元;储能25Gwh总投资对应投资30亿;收购安纳达15.2%股权对价2.99亿,湖北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45%股权对价0.74亿元,六国化工5%股权对价1.16亿元,磷矿探矿权竞标价分解到股权占比为2.5亿。
随着非电池材料投资降速、现金流改善,上述投资的投资强度并不算高。如果非要关注后续投资强度,我反而更关心万华蓬莱化工园和福建化工园的石化板块动静,而非电池材料。
九、研发及相关专利
近些年,传统液态电池材料不断更新换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开始应用、固态电池也在技术成熟前夜,因此电池材料的技术研发、专利储备是目前电池军备竞赛的关键。
万华化学从2022年开始,就已经在陆续申请电池材料相关专利,除了传统液态电池材料升级研发外,还布局了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材料等相关专利。
首先是锂电池材料方面,主要是高压实磷酸铁锂及磷酸锰铁锂等相关专利,这一领域已经相对成熟,产能也已经铺下去了。
其次是钠离子电池材料方面,主要包括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碳负极等相关专利。这一领域目前属于专利密集公示期。层状氧化物路线一大优势是,万华化学现有的磷酸铁锂正极产线可以很方便的转产钠离子电池的层状氧化物正极,因为两者通用球磨机、匀浆机、烘干机等设备,转产成本较低、转产速度快。一旦钠离子电池具备产业化价值,可将现有磷酸铁锂产线及产能快速、低成本转产。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但碳酸钠等原材料成本比之碳酸锂低的多,因此在储能电池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最后是固态电池方面,截止目前万华化学在这方面的专利数量远少于前两者,但广度已经覆盖了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硫化物电解质前驱体等领域。有支持者分析认为,全固态电池在2027年会小批量试装、2030年批量生产并渗透率提升至10%-15%。但储能、中低端车型对磷酸铁锂的依赖还将持续到2040年。也有悲观者认为固态电池10年内仍无法成熟并产业化。这一行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仅列举看到的一些观点。
十、总结
1. 万华化学向电池材料的延伸,并非一时兴起、也非跨界,电池材料及电化学仍处于大化工板块内,万华化学从2022年开始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其研发人员和技术储备;新能源、储能、特高压输电、电动载具、机器人、低空星链、制造业电气化改造等编制着一个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我本人是相信这个叙事的,因此认为万华化学选择电池材料这条路切入,至少方向没什么大问题,正极材料也是巴斯夫看好并持续发展验证过的。因此重点还是研发能否跟得上迭代步伐,投资强度并不需要过分担心。
2. 万华化学的电池材料,肯定不会是下一个鸡肋LPG进料的石化。不论在景气期还是非景气期,不论磷酸铁锂、负极还是电解液,毛利率都高于LPG进料的石化,且电池材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市场容量足够大,主做电池材料的竞争对手都不是大块头、研发能力有限。
3. 万华化学的电池材料,也不会是下一个聚氨酯。因为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激烈、下游电池厂强势,毛利率及其稳定性都没法和聚氨酯比;同时还要下游电池厂向上游的延伸也会带来竞争,比如宁德时代做磷酸铁锂正极;电池材料的毛利率应处于石化、聚氨酯之间,高或低取决于万华化学后续的技术研发及项目一体化程度。
4. 万华化学目前在电池材料上的一体化布局已经在做了,如磷矿-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产业链。但若要实现四大产品线的完全一体化,实现电池材料“一站式采购超市”愿景,万华化学后续还需在电解质六氟磷酸锂、负极,以及锂源包括锂电池回收、盐湖提锂方面进行补足。
5. 万华化学定位是电池材料供应商而非电池,其对下游大圆柱储能电池电芯的延伸应该会点到则止,30%参股也一定程度说明了其态度。同时,建立下游视角对产品研发、把握市场也是有益的。希望万华化学能够保持其定位的初心。
6. 万华对电池材料定性是“第二增长曲线”,廖董说力争2026年全球化工十强、2030年进入全球化工三强,他们不是小白,对电池材料应是抱有期许的。目前只能看到轮廓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和定性判断,关键是持续跟进、保持耐心、客观评价。
最后,关于最近储能、电池材料被爆炒的事情,有些股东想让万华化学往上靠,我理解,但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一是,我认为这是芯片、光模块等炒作的扩散。储能爆单、固态电池之类的消息一下子全市场散布,再看看我上述列举那些电池材料企业的市盈率,就算是行业出现复苏迹象,动辄50、60甚至90倍以上的市盈率,在我看来就是炒作,何况碳酸锂价格在经历一轮上涨后又有连续回落,复苏还需要时间,这样的市盈率不值;二是,既然是炒作,万华化学没被关注也是理所当然,毕竟市值大、电池材料产能还没大规模兑现、又没有固态电池材料中试等眼球新闻。当然,如果有人从这里找到灵感炒万华,我也乐得赚一波快钱;三是,我更看重热钱炒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如果是资金抢跑预期、即电池材料的周期反转为真,那么等周期复苏真正到来时,基本也就对应万华化学2026年产能集中投产,赚到真金白银、体现在业绩上,才是重点;四是,再次重申,万华化学目前基本盘仍是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工,基本面分析主要还是看现有业务的收入增长、成本费用率降低,这也是我从2025年7月初以来专栏和随笔关注的,不能忘了这个前提。我2025年7月17日前陆续建立基本仓,7月分两次补满仓,8月、上周四赎回部分理财加仓,期间无卖出无T,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万华化学业绩改善的确定性并不依赖电池材料的噱头或风口,知道电池材料是加分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