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最强联盟!四维图新并购鉴智机器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用户头像
疯投哥
 · 波兰  

今天四维图新发公告,说要用现金加资产入股鉴智机器人母公司。据悉,本次交易金额合计18亿元左右,包括2.5亿元现金和价值 15.5亿元图新智驾的股权。

交易完成后,“新鉴智”将成为四维图新智驾业务的唯一平台,四维图新也将直接拿下“新鉴智”的控股权,成了第一大股东。

从体量上看,这基本可以排进今年智驾领域规模最大的并购之一了。这事儿的看点在于协同效应。四维图新本身在智驾、座舱、芯片、定位这些环节都有全栈产品,还刚刚新增360万套智驾订单,客户里全是跨国大厂和头部车企;鉴智则专攻中高阶智驾算法,尤其是视觉路线,已经拿到不少车企和Tier1的定点。

两边合在一起,就等于把智驾业务做成一个统一平台,既能适配地平线也能适配高通,覆盖低中高阶全栈解决方案,性价比优势会更明显。

直白点说,这一单落地后,四维图新在智驾赛道的话语权和想象空间都会再上一个台阶。接下来,我就结合这次收购,聊聊我对整个智驾行业的一些看法。

01鉴智机器人,究竟有多强?

这次收购的标的,是鉴智机器人。公告里提到,它是一家专注于中高阶智驾量产的软件算法公司,核心是在地平线平台上为车企提供高阶智驾产品。

从融资履历看,鉴智已完成多轮融资,今年4月刚获得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由微光创投领投。

它的投资人阵容也相当豪华:既有五源资本、金沙江创投这样的头部VC,也有地平线这样的产业方,还有亦庄国投这样的地方产业基金。资本的持续加码,意味着它的技术与市场路径得到了多方认可。

顺着这一点看,鉴智的战略规划也很有意思。CEO单羿的判断是,自动驾驶的真正突破,不在实验室,而在大众量产车型。换句话说,只有让更多车型具备高阶智驾,AI驱动的自动驾驶才真正成立。

在技术路径上,鉴智的打法和四维图新有共鸣:一方面,依靠高性价比方案推动规模化量产;另一方面,押注端到端大模型,追求高阶突破。

一直以来,鉴智在机器人视觉方面也有很深的积累。其技术路线就是,以纯视觉双目系统为切入口,通过软硬件协同与大规模数据驱动,既保留高精度3D感知,又降低硬件成本与功耗。

2024年,公司发布了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 GraphAD,这是业内首个可实车部署的“大一统”模型,性能达到同期SOTA,并已和国内头部车企完成开放道路部署,表现达到量产水准。依托GraphAD,鉴智正加速城市NOA的研发和落地。正如单羿所说:“大模型驱动的端到端,就像在车里放一个‘老司机’,能更自然地应对复杂城市路况。”

如果说战略和技术展现了方向,那么商业化速度则体现了执行力。成立仅两年半,鉴智就实现了超100万套智驾定点和超50万套双目产品定点,覆盖多家国内外车企的高速及城区NOA项目。

基于地平线征程5/6芯片的PhiGo辅助驾驶系统,已经获得多个主机厂和Tier1的量产订单:高速辅助驾驶方案将于近期规模上车,端到端城区NOA方案则计划在2026年进入大规模量产。

说完鉴智,很多朋友可能比较好奇,四维图新为什么要并购鉴智?这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说。

02押注智驾平权的重要砝码

在我看来,四维图新并购鉴智机器人,最大的协同点就在于“技术互补+降本提效”。

先看四维图新。熟悉这家公司的朋友都知道,性价比一直是它的智驾战略核心。过去,公司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降本:

一是“舱驾融合”,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自动泊车整合在一套硬件系统里,减少冗余;二是“毫米波雷达+轻量级高精地图”的重视觉方案,用地图数据优势替代昂贵的激光雷达,让中低价位车型也能具备安全可靠的智驾功能。

再看鉴智。它也在走性价比路线,但逻辑和四维图新不一样。四维图新侧重座舱和地图,而鉴智主攻传感器和算法。

比如,公司自主研发的AI双目相机,用一颗摄像头替代两颗激光雷达,依靠AI技术输出比激光雷达稠密10倍的三维信息,前向200米识别无压力,还能捕捉小物体、非标障碍物,补上了传统感知的短板。

与此同时,鉴智通过算法优化进一步压缩成本。它的PhiGo Pro标准版“7VnR鱼眼NOA方案”就是典型案例:用4颗鱼眼镜头覆盖侧向视野,再通过算法修正图像畸变和低像素带来的精度损失。这样不仅降低了硬件要求,还能在有限算力下保持高精度识别。

此外,公司还通过算法与芯片的深度适配,把同样的芯片“榨干”,实现更高的性能利用率。换句话说,用软件让硬件更便宜、更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与地平线都有深度合作。地平线本身就是鉴智的股东之一,参与了多轮融资,而鉴智也有望成为除地平线自身之外,唯一一个在 J6 平台上具备完整产品矩阵和量产交付能力的团队。

与此同时,四维图新基于地平线征程®6B 芯片研发的下一代辅助驾驶系统方案,已经完成底层平台开发,进入客户行泊一体量产项目的联合研发阶段,预计将在 2026 年 Q2 实现量产。

这样一来,双方在硬件、算法、平台上的互补就更明显,避免重复投入,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鉴智的 PhiGo 方案已经把整套智驾成本压到 4000 元以内,让高阶辅助驾驶真正下沉到主流车型;叠加四维图新的地图和座舱资源,整体的低成本量产优势会被进一步放大。

说到底,数据与算法的互补,才是高阶智驾真正能跑起来的关键。四维图新有海量数据和合规体系,鉴智在算法上强,结合后既能提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能加速技术落地。

更重要的是,成本优势决定了智驾能不能普及。便宜不是目的,普及才是终局。四维图新已经把 L2+ 功能下沉到十万元级车型,靠极致性价比拿下丰田、宝马、长安、长城等一线客户。

放在更大的格局里看,今天智能驾驶竞争很激烈:百度 Apollo、华为、Momenta 各有优势。四维图新走的是差异化路线——地图数据 + 数据合规 + 前装量产经验,再叠加鉴智快速迭代的算法能力。

这背后最直观的变化,是人才储备的进一步强化。去年滴滴智慧交通 300 人团队整体加入四维智联,倪凯低调入职;今年又有单羿、都大龙加盟,可以说已经拼出了一个“智驾天团”。一支超数百人的研发团队,叠加成熟的工程化与量产交付能力,未来四维图新智驾业务有望挺进行业前三。

这次联手不仅提升双方的竞争力,也可能打破现有格局,迫使其他厂商寻找新的合作或技术突破口。随着这种差异化优势不断强化,不论在技术还是人才层面,四维图新的智驾业务都值得期待下一轮加速。

03智驾产业大整合背后的角色变化

四维图新并购鉴智机器人,其实延续了公司在智驾领域的一贯打法:通过并购、投资和合作,把产业链关键环节逐步整合起来。

过去几年,公司收购杰发科技补齐芯片自研能力,2019年入股六分科技切入高精定位,又与滴滴共同增资四维智联,强化智驾全栈能力。到2024年底,投资的佑驾创新也完成上市。与此同时,公司还不断深化与火山引擎、航盛电子、卓驭科技等产业链伙伴的合作,把“朋友圈”越做越大。

为什么要不断整合?背后其实是行业趋势使然。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从分散到集中的整合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内部的整合,代表是吉利,吉利将极氪、领克、银河三大新能源品牌整合为极氪科技集团、上汽整合零束科技与研发总院,实现智驾、底盘等核心技术项目集中管理。

另一个是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最典型的就是华为,华为通过乾崑智驾与25款合作车型形成技术输出、车型落地、数据回流、算法迭代的一种正向循环体系。

最后一个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四维图新是这方面的代表公司,从地图延伸到芯片、算法、数据,打通全链条能力。

这类整合带来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比如行泊一体2.0、舱驾融合芯片 AC8025AE,让L2+功能下探至十万元级车型;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商业版图,公司凭借全栈交付能力,已经拿下丰田、宝马等国际车企以及长安、长城等国内头部品牌的订单。

更重要的是,整合让四维图新从“单一地图供应商”升级为“新型Tier1”,具备与德赛西威、博世等传统Tier1正面竞争的实力。这不是业务简单相加,而是组织、技术与生态的“化学反应”。

这样的趋势也正在得到财务数据的印证。随着整合深化,行业内耗减少,盈利能力提升。2024年,地平线已实现扭亏,四维图新扣非净亏损较2023年收窄21.69%,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继续增长,净亏损同比收窄12.68%。这意味着,整合不仅在战略层面有效,在经营层面也已经显现出正向效应。

随之带来的结果是,重估逻辑的重构。一方面,从“单一技术供应商”切换到“系统型产业服务平台”,随着公司在产业链里角色和价值的变化,也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另一方面,鉴智本身机器人布局,也给四维图新带来了更大估值想象空间。鉴智在自动驾驶积累的视觉感知、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多传感器融合等能力,本质上和机器人自主移动、环境感知的需求高度契合。公司早期就尝试把车规级算法“平移”到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室内外的自主导航、避障和路径规划上。

在公司的规划里,也有着与机器人相关的描述。比如,公司之前提出的“两个十年计划”:前十年深耕自动驾驶,后十年迈向通用机器人。考虑到机器人是资本市场的热点,这个机会也值得重视。

总的来说,这次并购正在让四维图新正在从“配角”走向“中枢”,产业红利和市场价值的双重提升正逐步兑现。我的理解是,并购后的新鉴智实现了与地平线从低阶到高阶的深度绑定,必然也要单独上市,而四维图新纳入这一稀缺优质资产后,从此就是地平线在A股的超级身外化身。$四维图新(SZ0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