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到莽叔分析亚朵的文章,便顺藤摸瓜研究了华住、携程这几家商旅领域的代表企业。
本想写成详尽的分析报告,下笔后却觉得过于冗长,不如分享几点核心观察,若引燃诸位的兴趣,大可自行翻阅财报验证。
这三家企业虽同处商旅赛道,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携程做的是平台生意,主要靠分佣赚钱,所以毛利率最高,总营收也最大。道理很简单,作为头部平台,对酒店有议价权,还能覆盖机票、门票等其他需求。但代价也明显,为了维持平台吸引力,得持续投入人力、运营和开发,资产周转率自然就慢下来了。
华住走的是标品路线。有个评价特别准:华住在同档位酒店里不是最便宜的,也不一定最有性价比,但它的交付永远在及格线之上——这就是标品的价值。做标品核心是成本控制、速度和规模:自建会员体系和小程序降低获客成本;用加盟模式轻资产扩张,快速下沉三四线;多品牌从禧玥到汉庭全覆盖,把规模效应吃到尽。虽然毛利率偏低,但靠成本控制和资产周转率赢得了优势。
亚朵专注细分市场,盯着对品质有要求的中产。有些做法和华住像,比如轻资产模式和自建会员,但区别更明显:选址和运营标准更高,品牌覆盖带更窄,还卖枕头、音箱等周边。因为客群窄,只能往深了做,提升客单价和复购,所以毛利率和增速都不错,不过受限于规模,净利率和华住差不多,营收规模也有差距。
看完这三家公司,有两点感受特别深:
一是成功不止一条路。三家公司都很优秀,但模式、资源消耗、营收规模、利润水平完全不同。这说明再传统的市场,面对不同机遇和需求,都有多种解法。
二是不同时期适合的路不一样。携程崛起时平台还是蓝海;华住发展时经济型酒店格局未定;亚朵入场时经济型酒店已经杀成红海,但中端市场还有缝隙可钻。从携程到华住再到亚朵,市场越切越细,但只要找到独特优势,依然能获得高增长。
这让我想到财富管理行业也有类似格局:蚂蚁财富、同花顺像携程,握着流量入口;华泰、东财像华住,自建渠道、做重APP;中金、盈米则像亚朵,在细分领域做深度。
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每个时代的机会、资源、客户需求都不同,成功企业就是抓住了当时的机会,用好了当时的资源。
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一定有周期性和跨周期性:周期性对应的是市场的周期,当市场整体向好时,其能否能够和市场一起增长;跨周期性对应的是自己的护城河,能否在市场之外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质,使得自己要么是市场下跌的时候能够跌的比别人慢一些,要么市场上涨的时候能够涨的比别人快一些。
前两天参加行业一个论坛的时候,听到一位前辈发言说到了招行,说招行其实在商业模式上和各家银行也都差不多,但他厉害的地方在每个环节都比别人好一点点,并且坚持下去。环节多了,时间久了,优势也就出来了。
所以,当业界开始关注招行近年推出的“长赢计划”与“启明星”时,别忘了十年前的“五星之选”其实也是招行的手笔。为何总是招行能与时代叙事同频?这点或许更值得深思。
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导师和我们说,一家企业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企业,最后都会归结到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过去我对这话体会不深,但现在看来,正是这些软东西,影响着企业在关键节点上的选择。
很多时候不是到底要不要学招行做长赢,学蚂蚁建平台,学华泰做APP,学中金做FOF的问题,而是公司到底选什么路——平台、标品还是细分。
三阶段新规后,很多人说公募不好做了,机构会转向私募、结构化产品。但这与其说是判断,不如说是环境变化后的自然反应。然而优秀企业的特质不在于随大流,而在于能否把自己和新时代的叙事连起来。新规不只有降费,还有买方化和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另一面。
照常理,当市场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从头做平台与标品的空间一定是越来越小的,后来者往往只能在细分领域上寻找机会。但这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游戏规则全变了。
所以,对于当下的改变,我们既可以说市场变小了(费率下降),也可以说变大了(所有存量都值得用买方思维重做一遍)。这一切,取决于你怎么看,怎么选以及怎么做。
相较于之前的模式,买方确实是一条更困难的道路,但引用一句峰哥的话,这真是一件好事儿啊。因为居民配置需求还在,只是不接受老故事了,需要有人重建信任、找到新平衡。无论怎么缩减,这仍是个几十万亿规模的市场,费率虽降,但变化已来。
有个反直觉的点:不是热门的地方才有机会,有时机会就在别人不想做、做不了的地方。
回到资本市场,为什么有些公司估值更高?为什么没盈利的初创公司还有人看好?至少部分答案在于稀缺性和可能性。
如果企业能让投资者相信它能抓住变化、实现增长,市场就愿意给溢价。这其实是从利润表跳出来,回到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市场不仅通过收入、利润认识你,也会通过你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给你定价。
好做的事情,一般给不了估值。估值本身,就是对困难的奖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