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这个生意模式一直是一个好的生意模式,因为其低投入高回报,但是往往在做大做强之后都面临着增长瓶颈和达摩斯之剑,就像红极一时的南极人和三只松鼠,都曾是资本市场追逐的热门股票,现在距离高点分别跌了80%和60%左右。但我认为如今的东方甄选可以说是贴牌模式下的最终形态,现在的股价则完全是低估的,原因如下:
要理解东方甄选的特殊性,首先需要明确传统贴牌模式的致命短板:
1.品控失控与品牌稀释
南极人、恒源祥等 “纯授权模式” 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度依赖第三方生产,自身缺乏品控能力。当授权商家数量激增(南极人曾有超 1 万家授权商),劣质产品混入供应链,消费者对 “贴牌 = 低质” 的认知固化,品牌溢价被不断侵蚀。
2.渠道依赖与利润压缩
三只松鼠早期依赖电商流量红利,但贴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当平台流量成本上升、自有品牌竞争力不足时,利润空间被上下游挤压(2023 年其净利润率已不足 1%)。
3.缺乏用户心智锚点
传统贴牌模式多依赖 “性价比” 或 “渠道红利”,但未在用户心智中建立不可替代的价值(如 “技术”“情感”“场景”)。当红利消退,用户极易流失。
东方甄选的模式本质是 “内容 IP + 供应链整合 + 用户信任” 的三位一体,与传统贴牌有本质区别:
与传统贴牌企业相比,东方甄选实现了三重升级:其一,将代工模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通过每年超4000万元的检测投入建立安全壁垒;其二,构建"产品品牌+小众平台"的双重属性,既保持山姆会员店式的精选标准,又具备小米有品式的平台延展性;其三,创造精神价值连接,30万付费会员中45%-50%续费率显示其超越单纯购物的用户粘性。
质量管控体系
采用"检测+溯源+代工厂背书"三重保障,虽面临代工厂目标不一致的行业通病,但通过倍舒特等优质供应商合作降低风险。
差异化选品策略
聚焦卫生巾等质量敏感品类,执行严于国标的标准(如新国标提前适配),形成"安全健康"的强心智认知。
流量转化创新
抖音渠道获客成本低于行业均值30%,通过"直播内容化"实现5.8%的转化率,远超传统电商。
东方甄选并非简单授权第三方生产,而是通过 “反向定制” 深度介入供应链:针对核心品类(如农产品),与产地直连(如合作五常稻农),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品控要求(如大米的含水量、口感测试);建立自有质检团队,对合作工厂进行定期审核,甚至参与生产流程优化(如牛排的切割工艺)。这种 “轻资产 + 重运营” 的模式,既保留了贴牌的灵活性,又规避了品控失控风险。
4.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的最大化
传统贴牌依赖 “一次性交易”,而东方甄选通过直播间互动、会员体系(如 “东方甄选 APP 私域流量”)持续沉淀用户。例如,用户从购买图书切入,逐步复购食品、生活用品,甚至参与线下活动,形成 “内容 - 消费 - 复购” 的闭环。这种用户粘性使得其客单价(2023 年约 150 元)远高于传统电商贴牌产品(三只松鼠客单价约 60 元)。
5.从 “卖产品” 到 “卖生活方式” 的价值升级
东方甄选的贴牌产品往往与 “健康”“品质生活” 绑定(如有机蔬菜、非遗手作),通过主播讲解赋予产品附加值(如 “这个苹果的种植故事”“橄榄油的健康知识”)。这种 “场景化销售” 让产品摆脱了 “性价比内卷”,具备了溢价能力(其部分产品定价高于同类贴牌产品 30%-50%,但复购率仍达 30% 以上)。
短期波动掩盖长期逻辑
东方甄选股价受主播风波、流量波动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如 2023 年董宇辉事件导致股价单日暴跌超 20%),但市场可能忽视了其核心能力的稳定性:内容生产体系(已有 10 + 位成熟主播)、供应链布局(覆盖 300 + 核心产区)、私域用户沉淀(APP 注册用户超 3000 万)。
对 “贴牌” 标签的偏见延续
投资者可能仍将其简单归类为 “直播电商 + 贴牌”,与南极人、三只松鼠对标,却未意识到其本质已重构了商业模式 —— 其核心竞争力并非 “卖货”,而是 “复利式增长",这与传统贴牌的 “流量依赖症” 完全不同。
第二增长曲线尚未被充分定价
东方甄选已布局自有品牌矩阵、农产品上游投资(如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线下体验店等,这些业务目前贡献收入有限,但一旦成型,将从 “渠道品牌” 升级为 “产品品牌 + 内容平台”,估值逻辑可能从 “电商 PE” 切换为 “消费 + 传媒” 的复合估值。
传统贴牌模式的本质是 “赚差价”,而东方甄选的模式是 “通过内容重构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连接”—— 让优质产品获得合理溢价,让用户为信任与情感买单,让供应链环节的价值分配更高效。这种模式若能持续验证(如复购率稳定、新 IP 孵化成功),其估值存在市场低估的空间。是真正中国化的“山姆”模式,是更具互联网基因的“胖东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