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裂变与运营重构:中国旅游业上市公司分化时代的三重突围

用户头像
股海五谷丰登
 · 湖北  

引言:冰火两重天的行业图景

2025年上半年,中国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分化格局:祥源文旅净利润预增51.44%-63.22%,管理资产规模突破200亿元;而云南旅游亏损却扩大95.79%-204.57%西安旅游曲江文旅等“西字辈”企业深陷亏损泥潭。这种剧烈分化的背后,是旅游业从“资源红利”向“运营能力”的时代转折——当游客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行业却陷入“旺丁不旺财”的困局,头部企业靠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逆势增长,尾部企业则在同质化竞争中逐步沉没。


一、业绩分化:结构性行情下的生存法则


1. 头部领跑者:资源并购与精益运营的双轮驱动

祥源文旅成为行业现象级标杆:上半年净利润9000-9700万元,增长核心来自“莽山五指峰+丹霞山+卧龙熊猫基地”的战略性并购,构建多景区矩阵抵御单一风险。

西藏旅游扭亏为盈:通过入境游政策红利吸引境外客群,同时出售江西新绎旅游公司股权获得现金流,实现轻资产转型

海昌海洋公园市值增长39.1%:依托“海洋IP+沉浸式演艺”组合,客单价提升至458元(行业均值210元),二次消费占比突破40%

2. 区域突围者:区位红利与精准定位的胜利

西域旅游盈利850-1100万元:在“遇见喀什”等文旅演艺项目投入期仍保持盈利,核心在于掌控赛里木湖等稀缺自然资源,降低获客成本。

桂林旅游催收账款求生:通过收回5434万元历史欠款并转回坏账准备,实现账面盈利,但扣非后实际亏损1610万元,暴露运营能力短板。

3. 困境挣扎者:模式僵化与外部冲击的双重绞杀

云南旅游亏损9000万-1.4亿元: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传统业务客单价下滑,期间费用难以覆盖,陷入“转型悖论”。

西安三巨头集体沉没:曲江文旅亏损6900-7290万元西安旅游西安饮食亏损均超5000万元,反映古都旅游同质化严重、消费降级冲击。

长白山由盈转亏:极端天气导致景区关闭天数增加,叠加社保成本上升,净利减少175万元以上,暴露自然景区气候脆弱性。

2025上半年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图谱


企业类型


代表企业
净利润变化
关键驱动/拖累因素
资源整合型
祥源文旅
+51.44%~63.22%
景区并购+政府补贴+精细化运营
区位优势型
西域旅游
-62.55%~-69.36%
自然垄断资源+演艺培育
模式困局型
云南旅游
亏损扩大95%~204%
新业务失败+传统客单价下滑
区域衰退型
西安旅游
亏损4800~6800万
产品同质化+消费降级冲击
资产包袱型
桂林旅游
账面盈利800万
历史欠款回收(实际经营亏损)
二、核心竞争力五维模型:从资源依赖到生态构建


1. 资源掌控力:稀缺性与垄断性的护城河

自然遗产的不可复制性西域旅游掌控赛里木湖景区,门票收入占比70%,形成地理垄断

文化IP的深度开发海昌海洋公园将“海洋精灵”IP延伸至玩偶、舞台剧、酒店主题房,衍生收入年增35%

政策特许经营权壁垒中国中免凭借免税牌照,毛利率保持32.98%,虽营收下滑但护城河仍在。

2. 业态创新力:沉浸式体验与科技赋能的融合

“文旅+科技”重构体验:数智文旅公司为500余家景区提供AR导览、数字孪生技术,游客停留时间延长40分钟,二次消费提升25%

演艺项目培育新增长点:尽管“遇见喀什”短期拖累业绩,但西域旅游通过分时段票价(日场观光+夜场演艺)提升客单价。

康养旅居的蓝海市场:甘肃文旅集团在张掖打造“地质公园+温泉酒店+中医理疗”组合,吸引银发客群,复购率达45%

3. 精益运营力:从规模扩张到效能提升

动态定价技术黄山旅游开发AI预测模型,旺季票价上浮20%,淡季捆绑餐饮套餐,平滑季节性波动。

供应链成本管控首旅酒店通过集中采购洗涤服务,单间成本降低8元,在行业低迷期净利逆势增18.37%

流量精准变现:西藏旅游借力抖音“雪山直播”引流,线上预售票占比达58%,营销费用率下降5个百分点


三、未来格局:三重分水岭下的企业命运


1. 前景光明者:四类企业的崛起逻辑

资源垄断型:掌握不可再生自然与文化资源

西域旅游(赛里木湖)、西藏旅游(雅鲁藏布大峡谷)凭借区位独占性,即使短期投入承压,长期仍具稀缺价值。

业态创新型: 深度融合“文旅+科技/康养/教育”

海昌海洋公园沉浸式夜游祥源文旅景区联票体系,通过产品分层匹配Z世代与银发族需求。

区域龙头型: 深度绑定区域经济战略

成都文旅借力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承接基建与客流红利;江苏旅游企业依托“苏超”体育IP,开发“观赛+旅游”产品。

跨界融合型: 打通文旅消费全链条

复星旅文整合ClubMed度假村+Thomas Cook旅行社,构建“客源-目的地-服务”闭环,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2. 掉队风险者:四类企业的生存危机

资源老化型景区: 传统观光模式陷入瓶颈

桂林旅游依赖漓江游船业务,产品三十年未升级,连续五年亏损,陷入“捧着金饭碗讨饭”的窘境。

模式单一的旅行社: 信息差红利消失

凯撒旅业转型缓慢,尽管国资入主仍未能突破机票酒店佣金模式,在OTA价格战中持续失血。

重资产文旅地产: 资产沉没难以转身

华侨城A“文旅+地产”模式失效,2025上半年亏损23亿元,地产滞销拖累文旅投入。

转型迟缓的国企: 机制僵化错失机遇

曲江文旅固守“门票+演艺”传统模式,人工成本占比42%,远高于行业均值28%,陷入亏损漩涡。


四、投资破局:从规模崇拜到能力重构的三大路径


1. 资源运营:从占有到激活

盘活存量资产:张家界引入湖南电广传媒重整,将大庸古城改造为“非遗工坊+剧本杀综合体”,利用率从35% 提至68%

分时权属创新:云南旅游试点“景区股权众筹”,游客认购股份可享分红与免费游览,破解重投资难题。

2. 技术赋能:从信息化到智能化

AI驱动精准营销携程部署“旅客画像系统”,推送匹配度提升后,广告转化率提高22%

数字孪生预运营:数智文旅为敦煌莫高窟构建虚拟景区,压力测试承载量,使接待能力提升40%

3. 业态升维:从观光到生活

“在地生活”体验西安旅游联合永兴坊推出“长安十二时辰”沉浸街区,游客换装参与剧情,日均停留4.2小时

刚性需求融合:甘肃文旅在张掖地质公园植入研学基地,与中小学签约,锁定年度客源20万人次


结论:分化时代的生存法则——资源为基,运营为翼,创新为魂

中国旅游业正经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残酷蜕变:当祥源文旅通过并购优质景区实现业绩领跑,当西域旅游依托自然垄断资源抵御市场寒冬,当海昌海洋公园用IP衍生品开辟第二曲线,我们看到资源掌控力、业态创新力、精益运营力构成的新竞争三角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未来五年的决胜点已清晰显现:

资源端,掌握稀缺自然遗产(西藏旅游)、政策特许权中国中免)的企业将构筑护城河;

运营端,实现动态定价黄山旅游)、供应链优化首旅酒店)的企业将穿越周期;

创新端,打造沉浸式体验海昌海洋公园)、文旅融合产品(甘肃文旅)的企业将赢得增量。

资源是门票,运营是座位,创新才是演出——没有资源的旅游企业终将离场,只有资源的终会枯竭,唯有将资源转化为体验、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将场景转化为记忆的企业,才能在分化时代赢得持续增长的权利。

当旅游从奢侈品变为生活品,从观光消费变为时间消费,核心竞争力正在从山水之间转移到运营者的头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