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物产中大、厦门象屿、建发股份2025半年报解码与未来十年超越国际巨头的路径分析

用户头像
股海五谷丰登
 · 湖北  

三大供应链巨头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达7500亿元,但净利润增长率却呈现-37.62%到+32.5%的巨大分化,背后是不同战略选择带来的必然结果。

2025年上半年,中国供应链行业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物产中大厦门象屿建发股份作为行业三巨头,总营收达到7500亿元规模,但发展路径和业绩表现却大相径庭。

物产中大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65% 至20.40亿元,创2021年来新高;厦门象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5% 至10.3亿元;而建发股份供应链运营业务净利润14.20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这种分化背后,反映的是三家企业不同的战略定位和核心竞争力。


01 业绩透视:核心数据与增长动力

2025年上半年,三大供应链巨头交出了一份成绩迥异的成绩单。从营收规模看,建发股份2678.45亿元的供应链业务收入位居首位,同比增长1.62%;物产中大以2885.37亿元的总营收紧随其后,同比微降1.92%;厦门象屿营收2039.5亿元,同比微增0.2%。

盈利能力方面,分化更为明显。物产中大归母净利润达20.4亿元,同比大增29.65%;厦门象屿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32.5%;建发股份供应链业务净利润14.20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整体业绩上,更反映在各项财务指标中。物产中大毛利率稳定在2.02%,经营现金流27.63亿元;厦门象屿经营现金流29.86亿元,同比增长71.6%;建发股份供应链业务毛利率为1.40%,同比下降22.76%。

表:三大供应链企业2025年上半年主要财务指标对比

财务指标物产中大厦门象屿建发股份(供应链)
营业收入
2885.37亿元(-1.92%)
2039.5亿元(+0.2%)
2678.45亿元(+1.62%)
归母净利润
20.40亿元(+29.65%)
10.30亿元(+32.5%)
14.20亿元(基本持平)
毛利率
2.02%
不适用
1.40%(-22.76%)
经营现金流
27.63亿元
29.86亿元(+71.6%)
不适用
营收规模排名
2
3
1
净利润增速排名
2
1
3
02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分析


2.1 物产中大:一体化服务与金融赋能

物产中大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一体两翼” 战略布局。公司以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为主体,以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为两翼,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2025年上半年,物产中大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收入2656.10亿元,占总收入92.06%,金融服务板块收入68.51亿元,高端制造板块收入160.76亿元。这种业务结构使物产中大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并通过供应链金融增强客户粘性。

物产中大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7.96% 至6.55亿元,加速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公司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巡查巡检项目入选浙江国企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场景,体现了科技赋能传统供应链的转型方向。

2.2 厦门象屿:产业链纵向整合专家

厦门象屿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业链纵向整合能力上。公司专注于大宗供应链服务,以制造业企业为核心客户,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2025年上半年,厦门象屿经营货量突破1.2亿吨,同比增长19.02%。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金属矿产、农产品、能源化工、新能源等,其中能源化工、农产品与新能源材料呈现爆发式增长,货量增长率分别达42.84%、43.75%和45.53%。

厦门象屿的物流板块表现尤为突出:综合物流营收34.42亿元(增长16.39%),毛利3.51亿元(增长31.11%);铁路物流营收14.47亿元(增长20.75%),毛利暴增73.35% 至0.63亿元。这种物流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构成了厦门象屿的护城河。

2.3 建发股份:全球化网络与资源整合

建发股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全球化网络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力。公司供应链运营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2025年上半年,建发股份海外业务规模超5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公司已有超70个境外公司和办事处,其中26家系境外平台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

建发股份供应链业务净利润14.20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经营货量约1.03亿吨。公司在消费品产业链投入以及国际业务发力方面取得进展,供应链业务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72.6%增至84.94%,战略聚焦愈发清晰。

03 核心竞争力与潜在劣势


3.1 物产中大:技术驱动与生态构建

物产中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技术驱动生态构建能力。公司持续推进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计划加强期现联动、完善价格指数体系、积极拓展品种。

然而,物产中大的潜在劣势在于其对大宗商品周期的敏感性。作为以大宗商品供应链为主业的企业,公司业绩容易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微降1.92%,部分反映了这一风险。

3.2 厦门象屿:精益运营与效率提升

厦门象屿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精益运营效率提升上。公司持续推进数智化和绿色低碳发展,主营业务的转型与升级成效显著。

厦门象屿的劣势在于业务相对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虽然近年来积极拓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但对传统大宗商品的依赖仍然较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冲击。

3.3 建发股份:规模优势与风险控制

建发股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规模优势风险控制能力。公司供应链运营业务收入达2678.45亿元,同比增长1.62%,体现了强大的规模效应。

建发股份的劣势在于毛利率下滑压力较大。2025年上半年,供应链业务毛利率为1.40%,同比下降22.76%,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盈利压力。公司需要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业务占比,改善盈利结构。

0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共同机遇: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化布局

三大供应链巨头共同面临的最大机遇是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布局

数字化转型方面,物产中大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7.96%至6.55亿元,加速探索“人工智能+”产业。浙商中拓数字化平台效能持续提升,上线AI知识库、智能翻译应用等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应用。这些投入将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

全球化布局方面,物产中大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含转口)94.11亿美元,出口额同比增长超31.75%建发股份海外业务规模超5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厦门象屿以“一带一路”为支点,构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域的立体化运输网络。

4.2 各自挑战:差异化竞争与盈利压力

物产中大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提升盈利能力。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微降1.92%,但净利润大增29.65%,表明盈利质量改善,但这种改善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厦门象屿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传统大宗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发展。公司能源化工、农产品与新能源材料货量增长迅猛,但传统金属矿产仍占较大比重,需要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建发股份的最大挑战是毛利率下滑压力。供应链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22.76%,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需要加快向高附加值服务转型,提升盈利能力。

05 国际对比与差距分析


5.1 规模对比:追赶国际巨头

与国际供应链巨头相比,中国三大供应链企业在规模上仍有差距。以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企业为例,日本三菱商事、美国嘉吉等国际巨头年营收均超过1000亿美元,而中国供应链企业规模最大的物产中大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400亿美元(按当期汇率估算),规模差距仍然明显。

然而,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增长速度远超国际巨头。物产中大净利润同比增长29.65%,厦门象屿净利润同比增长32.5%,这种增速在国际成熟供应链企业中较为罕见。

5.2 能力对比:全链条服务与全球化布局

全链条服务能力方面,中国供应链企业正在快速追赶。物产中大的“一体两翼”战略、厦门象屿的产业链纵向整合、建发股份的全球化网络布局,都在向国际巨头看齐。

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供应链企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建发股份拥有超70个境外公司和办事处,物产中大进出口总额94.11亿美元,厦门象屿2024年进出口总额达224亿美元。这些数据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全球网络覆盖度和本地化服务能力仍有差距。

5.3 技术对比:数字化投入与创新应用

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中国供应链企业展现出后发优势。物产中大加速探索“人工智能+”产业,浙商中拓上线AI知识库、智能翻译应用等。这些数字化投入正在帮助中国供应链企业提升效率,缩小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然而,在核心技术和创新应用方面,中国供应链企业仍需努力。国际巨头在供应链区块链应用、人工智能预测、自动化仓储等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

06 未来十年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


6.1 发展前景:有望实现超越

未来十年,中国供应链三巨头有望在部分领域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超越。主要依据如下:

市场优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消费市场,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制造业PMI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为大宗供应链需求回暖提供支撑。

政策支持:国家持续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支持供应链企业发展。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都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了政策红利。

技术赋能:中国供应链企业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进展迅速,物产中大、厦门象屿、建发股份都在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这将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6.2 投资价值:分化中寻找机会

从投资角度看,三大供应链巨头的价值评估需要区别对待:

物产中大具有较为均衡的业务结构和良好的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9.65%,创2021年来新高。公司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占比92.06%,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协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成长动力。

厦门象屿展现出较强的盈利弹性,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2.5%,增速居三巨头之首。公司物流板块表现突出,铁路物流毛利暴增73.35%,产业链纵向整合能力持续增强。

建发股份规模优势明显,供应链业务收入2678.45亿元,位居首位。但公司面临毛利率下滑压力,需要观察其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的进展。

6.3 风险因素:需密切关注

投资三大供应链巨头需要关注以下风险: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三大企业的业务都与大宗商品密切相关,价格大幅波动可能影响业绩稳定性。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可能对供应链业务造成冲击。

汇率风险:随着海外业务占比提升,汇率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加大。

行业竞争加剧:供应链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率。

07 结论与建议

综合分析三大供应链巨头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物产中大在“一体两翼”战略指导下,实现了业绩稳步增长。公司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为主体,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为两翼的业务结构较为均衡,抗风险能力较强。净利润同比增长29.65%,创2021年来新高,显示出良好的盈利韧性。

厦门象屿聚焦大宗供应链服务,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运营效率。净利润同比增长32.5%,增速居三巨头之首。公司能源化工、农产品与新能源材料货量增长迅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建发股份规模优势明显,供应链业务收入2678.45亿元,位居首位。但公司面临毛利率下滑压力,需要加快向高附加值服务转型。

从投资角度看,三大供应链巨头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投资价值,但需要区别对待:

物产中大适合稳健型投资者,业务结构均衡,增长确定性较高。

厦门象屿适合成长型投资者,盈利弹性较大,新兴业务增长迅猛。

建发股份适合价值型投资者,规模优势明显,估值相对较低。

未来十年,中国供应链巨头有望在市场规模、效率提升、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超越,但在全球化运营、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需努力。投资者可以关注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进展,把握投资机会。

总体而言,中国供应链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物产中大、厦门象屿和建发股份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数字化转型趋势,具备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