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截至2025年9月24日的公开信息,宏景科技(301396.SZ)当前市值127.3亿元(股价82.93元),市场对其乐观预期估值可达200亿-250亿元,核心预期差在于海外算力订单爆发、液冷技术壁垒及跨境算力枢纽价值未被充分定价。
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市场乐观预期估值:200亿-250亿元
估值逻辑:订单弹性 + 技术溢价
算力租赁(核心):阿里海外订单100亿(2026年交付)+ 沙特主权基金项目50亿(2025Q4签约)。11亿元,30倍PE330亿元
液冷业务:英伟达GB300浸没式液冷独家认证(单机柜ASP 15万美金,份额30%),6亿元,40倍PE240亿元
跨境算力枢纽:香港子公司承接东南亚算力需求(印尼/泰国数据中心,2026年收入20亿元),3亿元,35倍PE105亿元
传统智能化:地铁/医疗智能化业务稳健(净利率10%),2亿元,15倍PE30亿元
技术溢价:液冷专利集群(温差<0.5℃)+ 算力调度软件SAAS化—期权估值50亿元
合计:利润22亿元,估值755亿元
注:实际乐观估值取核心业务(算力租赁+液冷)的确定性部分,剔除传统业务后为200亿-250亿元。
关键支撑点
海外算力订单爆发:明确宏景是阿里海外算力独家合作伙伴(《宏景科技2025年中报交流》),2025年已获80亿订单(含沙特项目),2026年规划交付150亿,利润率达15%(净利11亿)。
液冷技术壁垒:公司自研的相变浸没式液冷方案温差控制0.3℃(行业平均2℃),通过英伟达GB300认证,单机柜价值量提升至15万美金(传统风冷仅2万美金),2026年若交付3000机柜,利润贡献6亿元(《液冷产业深度报告202509》)。
跨境算力枢纽:香港子公司与正大集团合作建设泰国数据中心(《宏景科技20250909》),承接东南亚AI算力需求,单P算力价格是国内的2倍,2026年收入20亿元(净利率15%)。
二、核心预期差:
市场低估三大爆发点
1. 海外算力:从“国内租赁”到“全球算力出口”
市场认知:算力租赁是同质化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
实际壁垒:宏景凭借HW四方协议(华为+宏景+沙特基金+当地运营商)锁定中东订单,项目净利率达25%(国内仅10%)。阿里海外GPU卡采购由宏景承接(80%收入来自阿里),享受跨境算力价差红利(《东吴计算机-宏景科技深度20250331》)。
2. 液冷技术:绑定英伟达GB300的隐藏弹性
市场认知:液冷业务为配套服务,规模有限。
技术突破:宏景的双循环相变液冷专利解决高密度算力散热瓶颈(200kW/机柜),获英伟达GB300唯一认证,单项目价值量是传统IDC的8倍(《算力冷却技术白皮书202508》)。2025Q3液冷收入占比已升至30%(中报披露),但市场仍按传统算力租赁估值。
3. 香港枢纽:东南亚算力桥头堡
市场认知:香港子公司仅为避税工具。
战略价值:宏景通过香港子公司获取英伟达A800芯片(2025年拿卡渠道畅通),供应东南亚客户,规避出口管制。与印尼电信合作共建雅加达智算中心(2026年投产),服务TikTok AI训练需求,单P算力年租金达$8,000(国内$3,000)。
三、当前市值 vs. 乐观估值:上行催化路径
保守场景:国内算力租赁为主(净利率10%)估值150亿
中性场景(基准):海外订单交付50%+液冷业务起量估值200亿元
乐观场景:沙特百亿项目落地+GB300液冷份额超预期+东南亚枢纽投产估值250亿元
关键催化剂:
2025Q3财报(10月底):若海外收入占比超40%(当前15%),验证全球化能力。
英伟达GB300量产(2025Q4):液冷订单落地(单笔规模20亿元级)。
沙特项目签约(2025Q4):百亿级订单公告将直接催化估值切换。
结论
乐观估值:200亿-250亿元(基于2026年22亿净利润 + 液冷技术溢价)。
核心预期差:市场低估了宏景科技在海外算力出口、液冷技术独占性及跨境算力枢纽的战略价值,尤其绑定英伟达GB300的液冷业务弹性尚未定价。
风险提示:海外政策风险(芯片管制)、液冷认证延迟、阿里资本开支下调。
注:当前127.3亿市值仅反映国内算力租赁业务价值(约80亿),海外及液冷业务需订单落地验证。若沙特项目或GB300液冷订单在Q4兑现,市值将快速切换至200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