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莱士发展历程中最失败的事件,是2018 年因过度沉迷证券投资导致的巨亏危机,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业绩雪崩、市值暴跌,还导致公司控制权动荡,对长期发展造成致命冲击,堪称其发展史上的 “滑铁卢”。以下是具体复盘:
上海莱士作为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2008 年上市后依托主业积累了稳定现金流。2015 年起,公司将目光转向证券投资,初期凭借牛市行情斩获颇丰 ——2015 年、2016 年炒股收益分别达 8.7 亿元、8.3 亿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均超 51%,甚至被市场冠以 “医药界股神” 称号。
短期获利让公司陷入 “路径依赖”,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2015 年 1 月,公司审议通过决议,允许使用不超过 10 亿元自有资金进行风险投资,期限 2 年;
2016 年 2 月,进一步将投资额度上调至 40 亿元,期限延长至 3 年,并开始通过信托计划加杠杆(认购劣后级份额),重仓万丰奥威、兴源环境等个股。
2018 年 A 股市场大幅波动,上海莱士重仓的万丰奥威、兴源环境股价暴跌,叠加杠杆效应,公司投资端全面溃败,引发多重危机:
2018 年,上海莱士处置金融资产形成投资损失 11.4 亿元,未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达 8.69 亿元,合计投资相关损失超 20 亿元,直接导致公司全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亏损 15.18 亿元,同比骤降 281.66%,这是其 2008 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当年主营业务仍实现 2.1 亿元净利润,相当于投资亏损完全吞噬主业利润后,还造成巨额赤字,凸显投资决策对业绩的毁灭性影响。
2018 年 2 月,上海莱士因筹划 400 亿元重组方案停牌,12 月复牌后恰逢投资巨亏消息发酵,股价连续遭遇 10 个一字跌停,从复牌前的 19.54 元 / 股跌至 8.41 元 / 股,8 个交易日内市值从近千亿元缩水至 418 亿元,蒸发超 500 亿元。
截至 2023 年 1 月,公司股价较 2017 年高点 23.09 元累计跌幅达 70.63%,总市值蒸发超 600 亿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公司控股股东科瑞天诚、莱士中国此前为加杠杆投资,将所持股权高比例质押(质押率分别达 95.31%、99.48%)。股价暴跌后,质押股份陆续跌破平仓线,出现逾期违约,债权人通过司法冻结、强制执行等方式处置股份,导致两大股东被动减持。
最终,科瑞天诚所持股份降至公司总股本 5% 以下,莱士中国于 2022 年被法院裁定清盘,公司自 2021 年 8 月起陷入长期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治理稳定性大幅下降,直到 2024 年海尔集团入主才结束这一局面。
此次危机的本质是公司战略严重 “脱实向虚”,具体问题集中在三方面:
风险意识缺失:过度依赖证券投资收益,将主业积累的现金流投入高风险资本市场,且通过信托加杠杆放大风险,未对市场波动建立应急预案;
主业聚焦不足:2015-2017 年投资收益占比超 50%,公司资源向非主业倾斜,忽视了血液制品行业的研发、产能扩张等核心竞争力建设;
内控机制失效:40 亿元投资额度的决策缺乏审慎评估,未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策略,最终导致风险全面爆发。
尽管上海莱士在 2019 年宣布 “金盆洗手”,不再参与新的证券投资并逐步退出原有投资,全力回归主业,但此次危机的后遗症持续多年:
品牌信誉受损:从 “行业龙头” 沦为 “不务正业” 的典型,投资者信任度大幅下降;
财务压力高企:大股东债务危机传导至公司,资金链紧张制约主业扩张;
行业地位下滑:在投资风波期间,竞争对手加速布局,上海莱士的市场份额、研发进度均受到影响。
综上,2018 年证券投资巨亏事件不仅是上海莱士单次操作的失败,更是战略偏离、风险失控的集中爆发,对公司业绩、市值、控制权及长期发展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冲击,成为其发展史上最惨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