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策医疗(SH:600763)多年前已经成长为百倍股了,将来继续突破,二次成为百倍股

用户头像
盐城风雨
 · 江苏  
创作声明: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

$通策医疗(SH600763)$

一、与历史百倍增长期相比,当前增长逻辑已发生本质变化

通策医疗第一次成为百倍股(2007-2020 年),核心依赖 “行业空白期 + 区域垄断 + 低基数高增长” 的叠加红利,而当前这些红利已基本消失:

行业从 “蓝海” 变 “红海”:2007 年前后,民营口腔机构数量少、市场需求未被挖掘,通策医疗依托杭州口腔医院的品牌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但 2024 年民营口腔机构占比超 90%,瑞尔、牙博士等连锁品牌加速扩张,且公立医院口腔科也在提升服务能力,行业竞争从 “增量争夺” 变为 “存量内卷”,通策医疗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区域垄断优势逐步弱化:历史增长期内,通策医疗在浙江市场几乎无对手,核心院区(如杭口平海)营收持续高增长;但目前浙江核心院区营收已出现下滑,且三四线城市 “蒲公英计划” 分院虽实现盈亏平衡,但单院营收规模有限,难以复制核心院区的增长曲线,同时省外扩张面临地方保护、人才短缺等问题,区域依赖(浙江收入占比近 90%)的格局短期难以打破。

业绩基数已大幅抬高:第一次百倍增长期,公司净利润从 2007 年的 0.15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7.03 亿元,基数低、增速快(复合增速超 30%);但 2024 年净利润已达 5.01 亿元,基数大幅提升,要实现百倍增长,需净利润增长至 500 亿元以上,而 2024 年整个口腔医疗市场规模仅 2600 亿元,即便通策医疗占据 20% 市场份额,按 15% 净利润率计算,净利润也仅 78 亿元,远低于 500 亿元的目标,千倍增长更是无从谈起。

二、估值与盈利的双重约束,难以支撑百倍、千倍增长

估值回归理性,难以再现泡沫:第一次百倍增长期内,市场对口腔医疗赛道的炒作推动估值飙升,2020 年市盈率曾达 250 倍;但当前估值已回归合理区间,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市盈率(动)仅 30.67 倍,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要成为百倍股,需估值与业绩同步大幅提升,但在监管趋严、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市场对通策医疗的增长预期已趋于理性,估值很难再回到高位,更不可能支撑千倍增长所需的估值泡沫。

盈利增长乏力,成本压力持续:公司 2024 年净利润同比仅增长 0.2%,2025 年中报增速也仅 3.66%,机构预测 2025-2027 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 9%,远低于百倍股所需的 30% 以上复合增速。同时,种植牙集采压缩单项目利润,2024 年毛利率已降至 38.5%,且医生工资、场地租赁、耗材采购等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即便未来高端服务(如隐形正畸)占比提升,也难以实现盈利的爆发式增长。

三、长期增长空间测算:与百倍、千倍目标差距悬殊

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通策医疗总市值约 196.99 亿元,要成为百倍股需市值达 1.97 万亿元,千倍股需 19.7 万亿元,从行业空间和公司竞争力来看,几乎无可能:

行业空间有限:机构预测 2030 年口腔医疗市场规模达 5000 亿元,即便通策医疗市占率提升至 10%(当前不足 1%),营收也仅 500 亿元,按 20% 净利润率计算,净利润 100 亿元,给予 30 倍 PE,市值仅 3000 亿元,与 1.97 万亿元的百倍目标差距超 5 倍,千倍目标更是天方夜谭。

竞争力无绝对壁垒:口腔医疗行业技术壁垒低,核心竞争力依赖医生资源,但优质医生培养周期长、流动性大,通策医疗难以形成独家技术优势;同时,行业监管趋严,中小机构淘汰加速,头部企业虽能受益于行业集中,但难以形成垄断地位,无法通过垄断获取超额利润支撑股价百倍、千倍增长。

综上,通策医疗未来有望依托行业增长实现稳步发展,但受限于增长逻辑变化、估值盈利约束及行业空间限制,二次成为百倍股、千倍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其增长潜力,避免过度乐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