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广州荔湾项目案名终于尘埃落定——聚龙湾太古里。我觉得案名珠江太古里更大气一些,而聚龙湾太古里则更具在地文化特色(聚龙古村),聚龙的寓意又特别好,由此可以看出太古更看重在地文化。早在地铁大冲口站刚开通两天,太古已经举办了在地文化公共生活节,彭国邦访谈中提到,越是有在地文化的项目,越容易成为世界级的项目。
我一直觉得太古的商业形态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但又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只能迷糊地定义为,太古试图去打开“盒子”。
盒子型商业太多了,千篇一律的设计很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且YQ后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户外游玩的需求(增加儿童远视储备以及新鲜的空气)大增。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只是想找个地方随便走走,放松休息一下。具备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再配套零售餐饮娱乐业态,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流,这样的逛街场景更令人惬意。
比如,开放式街区商业品牌太古里,这个里的概念,里弄,胡同,小巷,代表着繁华的街里热闹的人群,代表着各种各样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代表着对在地文化的尊重。通过提供设计良好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充分认同及参与,建立相互之间的连接。
此外,开放式街区商业可以给品牌方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展示面以及个性化的设计,非常适合品牌方建造独栋旗舰店,而历史文化场景吸引的大量人流又给了品牌方足够的动力去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太古的招商能力远超行业水平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看到,所有的太古里都获得了招商上的成功。成都太古里销售额已达百亿量级,前滩太古里2年破50亿,三里屯太古里则持续品牌升级,销售额及租金的跃升指日可待。以聚龙湾太古里为代表的荔湾商圈,必将成为广州继天河商圈之外的新商业中心。
不只是太古里,太古旗下的盒子项目也在打开“盒子”。广州太古汇,地上只有2层,3层是屋顶花园及餐饮业态,人们在吃饭之余还能欣赏花园的美景,屋顶花园还可以建立与文化中心之间的连接,让人们在花园里感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愉悦。颐堤港则是在餐饮区设计了一个很大的活动区,可以布置各种文化生活场景,冬季还可以欣赏外边的雪景。兴业太古汇,由于地块狭长,在几块商业建筑之间打造了一个小广场,大幅增加了商业体的展示面,屋顶花园也可以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广受好评的米其林美食节等。
不仅如此,太古还在努力打造盒子+街区的商业形态,与历史文化场景相融合,打造项目的可玩性及全天候性。比如,成都太古里+IFS+大慈寺,兴业太古汇+张园,北京太古坊一期+二期+码头绿洲,前滩太古里一期+二期,上海太古源+八万吨筒仓+滨江绿化带,聚龙湾太古里+珠江文化艺术展示带+聚龙古村+协同和机器厂及广船遗址等,西安太古里+小雁塔+安仁坊,三亚太古里+国际免税城+海棠湾之窗。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太古地产(01972)$ 的经营理念,我会这么描述:
从在地文化中寻找灵感,营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企业、人与城市之间相互连接的社区,并建造极具审美及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标建筑。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太古地产的设计理念,我会选择“连接”。
我们再看香港的两个地标建筑群,太古坊以及太古广场。太古坊建筑群,无论是写字楼之间连廊的设计,还是住宅、商场及太古花园社区氛围的营造,都是为了连接。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企业,人与城市生活建立起连接。
位于金钟四地铁交汇的太古广场,最出彩的不仅是涵盖4家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及高端购物中心的建筑群,也不仅是焕新如初令人丝毫看不出开业已近40年的高品质。太古还把太古广场周边的城市界面重新改造,打造了日月星街社区,街区的底商配以高品质的餐饮、休闲娱乐业态,成为不少游客CITY WALK 的打卡点,也与周边社区居民建立起了连接。
开放式街区的商业形态,同样也是为了连接,连接自然,连接周边的人文环境。品牌方独具特色的外立面设计,也是为了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及设计理念与逛街的人群建立连接。太古新颖的建筑形式灵活多变,在丰富功能性的同时,与本土文化、自然环境建立起了连接。
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太古地产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今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太古的项目有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