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这波针对理想的认知战背后的操盘逻辑

用户头像
ppazzyy
 · 福建  

说说最近理想车主$理想汽车(LI)$ 被黑的事。这次舆论攻击是教科书级别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Timing 拿捏极其精准。

其实舆论引导跟股票投资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就是这两者都需要借势。

当市场处于整体熊市的时候,大多数投资者很难赚到钱。当市场处于整体牛市的时候,各路资金才有表演的舞台,各种短线,超短线,龙虎榜,拉板之类的玩法,才有空间。

舆论引导同理。

这次理想的负面舆论起势的时间点,恰逢i8首发三天进行价格调整,以及与大卡车对撞的失败营销中。公众对理想本身是充满负面看法的,并且连央视也出来点名,认为理想存在夸大营销,这种品牌传递出的负面的价值观,天然的搭建了连接车主的桥梁,这个逻辑桥梁其实古已有之: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

因此,一条隐约的脉络其实在那里,静待挖掘,虽然这种脉络是不严谨,不明晰的。但公众并不需要,也不会去思考。

所以,当这条脉络在理想两波负面,尤其是卡车对撞的测试出来后,就已经具备了挖掘价值,就差点火,肯定有各路人马蜂拥而至。而背后操盘的这家企业,的确是个中高手。

(2)部分事实为基础,充分发动吃瓜群众

其实任何传播,都需要合理性的基础。比如你说比亚迪技术落后,大概率无法传播,如果照着这个点打,那么大概率自己会变成小丑,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上几个睁眼黑,什么熊,什么弗雷刘那个号称博士,什么哈士奇,这种货色关于比亚迪技术的质疑,在比亚迪一波波技术潮汐面前是不成气候的,并且会在强行指鹿为马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小丑。

典型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姚十八,王悟空,徐里里,哈士奇,什么大熊

但是如果你说比亚迪是网约车,就不一样了。因为有部分事实基础,比亚迪的确因其便宜、量足、耐用成为了很多网约车司机的首选。即便,现在的网约车保有量中比亚迪并非数量最多的,但谁在乎呢?紧接着就是大量的口碑段子饱和式轰炸,只需要在初期投流一部分视频,就能发动起大量流量寄生虫,去创作,复制,传播这些互联网垃圾段子。这种传播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比亚迪网约车较多的部分事实,去建立公众把网约车和比亚迪逻辑桥梁。

其实,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去质疑比亚迪和网约车等价的逻辑合理吗?但这部分人又占多少呢?大多是人民群众是单纯的,懒惰的,不想深入思考的,它们在一天被资本家剥削过后,回到自己的小窝,只想做个多巴胺的奴隶,而这种基于部分事实,却广泛传播的小视频,就成了它们的最爱。

这个手法和犹太资本对互联网的控制如出一辙,只能说,针对比亚迪网约车的这波认知战的操盘企业,和什么长城吉利这种找水军硬黑的低级做法,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家公司已经具备了引导,引爆舆论的能力。

然后,这种认知战开始在另一个品牌上复制,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绿化带战神这个烂梗。这种认知战最新的受害者,就是理想

谁都知道,我们每个人无法观测到一个概率分布,网上流传的理想车主没素质的个例,远无法代表整个车主群体,更无法跟其他群体比较。但因为理想的保有量,导致大量群众能够轻易的观测到这种低素质情况,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针对理想的传播就开始了,这个过程中,素质小曲的梗被进一步传播,我相信这背后一定还是这家操盘公司的手笔。

基于部分事实,引导人民群众传播负面,第三次成功的战例,成功于理想

(3)组织意见领袖矩阵,开始为事件寻找合理性,将舆论战升华为认知战

我个人的看法,如果只有前面两个阶段,还不是一次完整的认知战,只能算是一次舆论战。舆论战,是发动大量的乐子人和吃瓜群众,传播目标品牌的负面,达到舆论轰炸的地步。

认知战,是通过大量具有诱惑性,或者欺骗性的言论,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实找到合理性,并深刻的影响公众的认知。认知战,是舆论战的继续升级,会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打击目标品牌。

依然以理想举例:我认为即将要发生的第二阶段,就是操盘企业,会有组织,成建制的组织它们的koc,kol发布一些言论,去给这种网络现象寻找合理性。比如我试举几例:

理想车主的行为天天不重样,这背后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呢?比如理想车主都生活小康,内心比较自我,所以行为上表现出比其他品牌更多的低素质行为是不是有了一定合理性?”

再比如,“理想汽车本身宣传就是比较夸张,鸡贼的,会更多地吸引一些关注表面,比较喜欢表现特立独行的车主,因此,这个群体表现出的低素质似乎也有情可原。”

这些言论,不用很多,有几个能透过自家矩阵传播出去,就有了很大的杀伤力,因为这些koc,kol的粉丝会继续传播这种观点,影响更多的人,于是本来一场闹剧般的事件,就会被盖棺定论为理想车主的人群画像,这个认知会长久的存在于很多中立群众的认知中,让他们从潜意识中划清和理想品牌的界限。

我预测这个阶段一定会在近期升华,开始完成舆论战向认知战的转化。

这种转化有先例吗?当然。比如小米的人群被盖棺定论为年轻的没啥继续的社会底层,再比如,比亚迪的形象被盖棺定论为,有技术但不懂用户,高端做不起来。有了这样的品牌形象,以后比亚迪的外观内饰,即便做到120分,还是会被舆论压制在80分,高端化进程也会被实质性拖慢,这就是对品牌的长期影响。

我以为,对理想车主素质,会慢慢的,长期地被引导为某种公众可接受的事实,从而形成理想品牌上的一块顽疾。

最后,我想说,我对理想的宣传和产品没有太多好感,太虚不务实,而且过于依靠舆论洗脑。但这次理想的遭遇,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出来把更深层次的东西说给公众听。我认为在国内,有能力发动这种级别认知战的企业,只有一家。今日的受害者是$小米集团-W(01810)$$比亚迪(SZ002594)$ ,理想,明天就是跟他们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对手。

希望各家品牌公关都能好好分析理想这次的这个战例,引以为戒,打不过,至少知道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