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行路上,开车发呆,刚好出了各家9月的销量,就系统回顾了下对汽车行业这几年的一些观察,感觉还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下面做一下分析。首先我先将用户需求从上层到底层分作这么几个层次,然后说一些我观察到的规律:
第一个层次:产品形态(包括动力形式,尺寸,座数等等)
第二个层次:高频功能
第三个层次:价格
第四个层次:品牌
第五个层次:低频功能与技术参数
下面说说一些我观察的规律,这里指的是没有某种需求占绝对主导的情况下。
规律一:产品形态能够主导各个层次用户的选择,做好产品形态的差异化是提振短期销量最直接的手段
产品形态指的是能够真正改变使用场景的产品变革,这个改变可能有大有小,大的改变是颠覆,小的改变也能从根本上扭转劣势。
如果是大级别的产品形态革新,如果一家公司不能及时跟进,就可能长期上陷入被动。
这里有很多例证,比如大家最耳熟能详的:
1、苹果手机刚刚登场的时候,引领了整个产品形态的革新。
2、比如2018年的$比亚迪(SZ002594)$ 引领的新能源革命。第三代dm产品,以及2020年的刀片电池产品,2021年的dmi产品,这些产品每一项都是能够直接改变用户使用场景的,因此直接造就了汉唐的热销。
3、理想的热销。理想的热销起源于大6座的蓝海市场,在几乎3年的空窗期中,理想独占这一产品形态是那些年理想如日中天的核心。这种级别的产品虽没有达到颠覆的地步,但改变了很多用户的的使用场景。这才是其热销的核心,而不仅仅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当然冰箱彩电沙发这种高频功能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9月,通过观察,上汽智己的销量可以看出,下一个颠覆型产品形态就是大电池小油箱产品。群里很多人在争论200km续航到底够不够用。我觉得没有抓住核心。随着混动用户的试水,所有人的习惯几乎都是趋同的:不管有没有钱,用户总是倾向使用最省钱的能源方式,就是电。200km的续航带来的高频充电就是用户的第一个痛点。有人说,那为啥不干脆纯电,刚好这两天10.1,每逢节假日的服务区充电小视频就是每个用户心理的阴影,因此它们需要一种低频的备用方式打消其阴影,让他们感觉更安全。所以,混动的下一个产品形态必须能满足:大电池满足城市使用,小邮箱打消低频阴影。这种产品形态可能在闪充普及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产品形态。
这里我希望比亚迪能够快速跟进,而且要扭转思维,不要从降油耗的角度再去思考产品了,因为未来没人关心这个,都用电了。要从怎么给纯电车型加一个备用能源形式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300km肯定是不够的,400公里起步,加一个微插混,或者微增程,产品形态上才不至于落后!优先满足了这个,再去做低频场景技术创新。
规律二:入门车型用户更关注产品形态与高频功能,以及价格,随着车型价格的增加,用户开始更加关注底层需求
这里我想重点分析下$吉利汽车(00175)$ 的打法。吉利能在入门车型上撕下比亚迪一块大肉,我认为核心就是利用了这个规律。20万以内的车型,用户更加关注产品形态,比如B级还是C级?5座还是6座?车辆尺寸如何?它们也更关注一些高频功能,比如续航咋样?油耗咋样?外观如何?内饰咋样?
吉利的几款产品,优先满足的都是这些东西,因为它们知道,这个价位的用户不关心有没有隔热瓦,有没有隔音棉,内饰咋样,电池品牌是哪家的,电池安不安全,电机有没有啸叫。所以放弃这些,用一个上位的产品形态去打比亚迪下位的产品形态,取得了一定效果。
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吉利们知道这个价位的用户,不太去思考一个问题:代价是什么?明明吉利并没有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为何总能拿出价格相近的更高形态的产品,到底牺牲了什么?
所以本质上,这种打法是牺牲了用户的底层需求去换取上层需求的最大化。我强烈不建议比亚迪也这么做,因为从长期上,这会透支品牌。这就是为何吉利这个品牌复购率低下的核心原因。
这种打法在入门级车型上管用,但随着车型价格的增加,形态差异化和高频功能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弱。比如,在30万左右的车型上,高频功能可能还会发挥重要作用,
但最终,豪华还是会由品牌定义,而品牌的内核,下一个规律会提到,仍然是最底层的技术参数。
因为,一方面,这个价位的购车者,平均认知水平更高,它们会去思考,代价是什么这个问题。另一方面,高频功能别人也可以快速复制。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唯一能站稳百万级的国产品牌只有仰望。说到这,想起百万级被孙少军开除出主流,想起一堆傻货说比亚迪高端失败,我就觉得十分业余和愚蠢。典型的黑子话术。
规律三:层次等级越高,越会主导短期销量趋势,层次等级越低,越倾向于主导长期销量趋势。
产品形态虽然短期主导能力强,但是长期上很难形成壁垒。因为竞争对手很容易模仿,因此在行业发展初期,创新频发的时代,能够率先发掘形态创新的企业,能够赚到短期利润。
而随着行业越向长期发展,品牌、独有技术这些标签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当然,还有成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在经历了产品形态期的领先后,逐渐开始回归正常。
规律四:品牌最终将由技术撑起
再向长期看,品牌最终还是由技术决定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互联网企业擅长玩弄流量和思想殖民那一套,强行向用户灌输我赢,我领先的印象,但最终这些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事实违和,被更多人识破,一旦它们识破,就会形成强烈的不信任感,而再也不会去相信曾经欺骗它们的东西。
我们不妨想想,我国互联网舆论上公知言论的彻底破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疫情和贸易战。当人民群众发现公知一直再欺骗它们时,公知的言论还有市场吗?同样的道理,一些企业的营销看似赢,看似强行领先,但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它们的智驾不是宣传的那样能睡觉,能全自动,能遥遥领先,而同时它们发现其他家免费的技术就能实现90% 的功能,而他们缴纳了3万,6万的智慧税,当有一天它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个企业了。
因此,一些新势力,移动互联网企业,看似洗脑能力强,但总有露馅的一天。比如你总说你的三电比比亚迪好,但比亚迪仰望一直在破世界极速记录,破纽北圈速记录,你说你三电好在哪?你的车高端在哪?这就是为什么,品牌最终还是要有技术撑起,无他,因为技术参数不会骗人,不会殖民大脑。
基于上述规律,我认为,中国新能源车的终局,迪系,华系,$小米集团-W(01810)$ 是能够最终胜出的,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满足用户的底层需求,并将从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其中以比亚迪将走的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