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风口上目前是否还有未被市场充分发掘的相关技术标的

用户头像
之宁笔记
 · 贵州  

基于元宝对液冷产业链的深度梳理,结合技术壁垒、市场认知度及业务成长性,以下公司因技术突破或新近切入核心供应链,尚未被市场充分挖掘,具备潜在爆发机会:
一、材料与部件:技术隐形冠军
1、川环科技(300547.SZ)
逻辑:军工级密封技术实现漏液率<0.01ml/h,氟化液密封件独家供应曙光数创浸没式方案,耐温范围-50℃~250℃。关键催化:8月底快插接头送样英伟达,若通过认证单柜价值量提升30%。
预期差:技术对标美国杜邦,但市值不足100亿,订单未放量前估值未充分反映。
2、利通科技(832225)
逻辑:专注高分子液冷管研发,产品适配冷板式/浸没式系统,已定型并推进客户订单洽谈。依托高分子材料技术积淀,可靠性行业领先。
预期差:液冷管占系统成本约8%,公司业务占比低,渗透率提升后弹性显著。
3、润禾材料(300727.SZ)
逻辑:有机硅改性添加剂提升冷却液导热性30%,通过巨化股份统一股份认证,间接供应阿里云浸没式项目。冷却液占系统成本15%-20%,国产替代空间明确。
预期差:添加剂属产业链“隐形环节”,市场未关注其技术卡位。

二、系统集成与测试:低估的硬核环节
1、强瑞技术(301128.SZ)
逻辑:液冷测试设备隐形冠军,高精度密封检测仪(单台50万+)用于英伟达认证体系,绑定台湾奇宏科技(英伟达核心供应商)。订单验证:2025年液冷检测设备订单同比+300%。
预期差:设备占产线投资15%,但市场更关注终端产品,其设备商身份被低估。
2、大元泵业(603757.SH)
逻辑:液冷泵突破“绝对零泄漏”技术,适配单柜132kW高功率场景(如GB200),供货维谛技术英维克等头部企业。永磁同步电机技术降低能耗40%。
预期差:泵占液冷系统成本12%,公司液冷业务增速快(2025H1占比升至15%)但估值仍低于同业。
3、统一股份(600506.SH)
逻辑:碳氢类合成冷却液(无水配方)PUE可压至1.08以下,适配英伟达GB200机柜,成本仅为3M氟化液的60%。技术壁垒:打破海外冷却液垄断,国产替代空间明确。
预期差:尚未披露大规模订单,市场对其冷却液技术认知不足。
三、技术独特型:跨界迁移的颠覆者
1捷邦科技(301326.SZ)
逻辑:收购赛诺高德(超薄VC均热板隐形冠军),开发“相变材料+微通道液冷板”,为英伟达Rubin服务器定制方案,潜在订单超10亿。
预期差:VC技术原用于消费电子,迁移至服务器散热未被定价。
2、铂力特(688333.SH)
逻辑:火箭发动机3D打印液冷通道技术耐温提升300℃,延伸至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系统,解决高密度芯片散热痛点。
预期差:航天技术民用化想象空间大,但液冷业务尚未独立披露。
3、精研科技(300709.SZ)
逻辑:3D打印液冷歧管降本50%,为苹果Vision Pro提供散热方案,技术迁移至AI服务器冷板微流道设计。
预期差:消费电子标签掩盖了服务器领域技术延展性。
四、 布局逻辑与风险提示
核心逻辑:
技术验证临界点:川环科技(英伟达送样)、统一股份(冷却液认证)若突破将重估。
业务占比低但增速快:强瑞技术(设备)、润禾材料(添加剂)属产业链“卖铲人”,业绩弹性大。
跨界技术降维:铂力特(航天)、精研科技(3D打印)具备颠覆性创新潜力。
关键催化:
2025Q4英伟达Rubin液冷方案落地、Meta ASIC芯片订单放量、国内运营商液冷渗透率冲刺50%。
风险提示:

有些公司截止8月15日已有相当涨幅,应注意时机把握;
技术认证延期(如川环科技送样结果推迟);
跨界企业业务重心偏移(如精研科技消费电子占比过高);
冷却液政策风险(统一股份合成油需通过环保认证)。
当前市场更关注整机厂商(如英维克曙光数创),而材料、测试设备及跨界技术环节存在认知差,上述标的需紧盯技术认证与订单落地节奏,若事件催化顺利,仍存在估值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