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在AI电源上的应用

用户头像
时代的牛股
 · 浙江  

碳化硅(SiC)凭借高频、高效、耐高温、低损耗的核心特性,完美适配 AI 电源对 “高密度、高可靠性、低能耗” 的严苛需求,已成为 AI 服务器、数据中心及边缘 AI 设备电源系统的关键升级材料。其应用主要集中在 AI 电源的核心功率转换环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场景:

1、AI 服务器 / 数据中心:高压大功率电源模块

AI 服务器(如搭载 GPU 集群的训练 / 推理服务器)是算力核心,其单台功耗可达数千瓦至数十千瓦(远超传统服务器),对电源的 “效率、密度、散热” 要求极高。碳化硅器件在此类场景中主要用于以下核心模块:

(1)前端 PFC(功率因数校正)模块

作用:将市电(AC 220V/380V)的交流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DC 400V/800V),同时校正电流波形,减少对电网的谐波干扰,提升电源利用率。

碳化硅的优势

传统硅基 IGBT 器件开关频率低(通常≤100kHz),导致 PFC 模块体积大、散热负担重;而碳化硅 MOSFET 的开关频率可提升至200kHz-500kHz,能大幅缩小电感、电容等无源元件的尺寸,使 PFC 模块体积减少 30%-50%,实现电源 “高密度集成”。

碳化硅的导通损耗仅为硅基 IGBT 的 1/3-1/5,在高负载下(AI 服务器满算力运行时),PFC 模块效率可从硅基的 96%-97% 提升至98.5% 以上,显著降低电源自身能耗(即 “空载损耗”),减少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

碳化硅耐高温特性(最高结温可达 200℃,硅基仅 150℃),可简化散热设计(如减少散热片面积、降低风扇转速),进一步降低电源系统的重量和噪音。

(2)后端 DC-DC(直流 - 直流)转换器

作用:将 PFC 输出的高压直流电(如 400V)降压至 AI 芯片(GPU、CPU、FPGA)所需的低压直流电(如 12V、5V、1.8V 甚至更低),是电源系统中 “靠近算力核心” 的关键环节。

碳化硅的优势

AI 芯片的供电需求具有 “高频脉冲性”(算力波动时电流快速变化),碳化硅 MOSFET 的快速开关特性(开关速度是硅基的 5-10 倍)能精准响应电流变化,避免电压波动,保障 AI 芯片稳定运行(减少因供电不稳导致的算力波动或宕机)。

低开关损耗特性使 DC-DC 转换器在高频工况下仍保持高效率,例如:12V 输出的碳化硅 DC-DC 模块效率可达 97%-99%,远高于硅基的 92%-95%,间接降低 AI 服务器的散热能耗(每降低 1% 效率,散热负载约增加 5%)。

2、边缘 AI 设备:低功耗、小型化电源

边缘 AI 设备(如 AI 摄像头、工业 AI 传感器、车载 AI 终端)通常需 “小型化、低功耗、宽温工作”,传统硅基电源难以满足其严苛要求,碳化硅的优势在此类场景中尤为突出:

(1)隔离式 DC-DC 电源

作用:边缘 AI 设备多由锂电池(如 12V/24V)或低压直流电网供电,需通过隔离式 DC-DC 电源转换为芯片所需电压(如 3.3V/5V),同时实现电气隔离以保障安全。

碳化硅的优势

碳化硅器件的高开关频率(可至 1MHz)允许使用更小的高频变压器和电容,使隔离式 DC-DC 电源体积缩小至硅基方案的 1/2-1/3,适配边缘设备的 “微型化” 需求(如嵌入 AI 摄像头的镜头模组内)。

宽温特性(-55℃至 200℃)使其能在工业高温环境(如车间、户外)或车载恶劣环境(如发动机舱附近)稳定工作,而硅基电源在超过 125℃时效率会大幅下降甚至失效。

(2)快充型 AI 终端电源

作用:部分边缘 AI 设备(如车载 AI 盒子、移动 AI 检测终端)需支持快速充电,传统硅基充电器充电效率低、发热严重,碳化硅可解决这一痛点。

碳化硅的优势

采用碳化硅 MOSFET 的快充电源(如 65W/100W),效率可提升至 95% 以上,充电时的发热减少 40%,无需大型散热片,可设计为 “便携快充头” 形式(如车载 AI 终端的 1 小时快充方案)。

3、、碳化硅在 AI 电源中的核心价值总结

相较于传统硅基(IGBT/MOSFET)方案,碳化硅为 AI 电源带来的核心升级可通过下表清晰对比:

4、行业应用现状与趋势

目前,碳化硅在 AI 电源领域的应用已从 “高端试点” 走向 “规模化落地”:

头部企业布局英伟达NVIDIA)在其 DGX H100 AI 服务器的电源模块中采用意法半导体(ST)的碳化硅 MOSFET;华为数字能源的 AI 数据中心电源方案已批量使用碳化硅器件,宣称效率提升至 98.8%。

成本下降推动普及:随着碳化硅衬底尺寸从 6 英寸向 8 英寸升级,器件成本较 2020 年下降约 40%,预计 2025 年碳化硅在 AI 服务器电源中的渗透率将超过 30%,边缘 AI 设备电源渗透率超 50%。

综上,碳化硅不仅是 AI 电源 “提效、降容、减耗” 的核心材料,更是支撑 AI 算力高密度化、边缘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将随 AI 产业的扩张持续扩大应用规模。

$天岳先进(SH688234)$ $东尼电子(SH603595)$ $斯达半导(SH60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