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在mems微镜上的应用

用户头像
时代的牛股
 · 浙江  

此文是豆包写的

碳化硅(SiC)凭借超高硬度、优异的耐高温 / 耐腐蚀性、稳定的力学性能及良好的半导体特性,为 MEMS(微机电系统)微镜的性能突破提供了关键材料解决方案。MEMS 微镜作为光机电一体化核心器件,广泛应用于激光雷达(LiDAR)、投影仪、光谱仪、AR/VR 等领域,其对 “结构稳定性、响应速度、环境适应性” 的严苛要求,恰好与碳化硅的材料优势高度契合。以下从应用场景、核心优势及技术实现路径展开分析:

1、核心应用场景:瞄准高要求 MEMS 微镜领域

碳化硅并非替代传统硅基 MEMS 微镜的 “通用方案”,而是聚焦于硅基材料难以满足的极端环境、高精度、长寿命场景,核心应用集中在以下三类:

(1)车载激光雷达(LiDAR)MEMS 微镜

车载 LiDAR 是碳化硅 MEMS 微镜最核心的应用领域。车载环境存在高温(发动机舱附近温度可达 125℃以上)、振动冲击(行驶中颠簸)、湿度变化(雨雪天气) 等复杂工况,传统硅基微镜易出现以下问题:

硅的热膨胀系数较高(约 2.6×10⁻⁶/℃),高温下易与微镜的金属驱动层(如铝、铜)产生热应力不匹配,导致镜面变形(影响激光反射精度)或驱动结构失效;

硅的硬度较低(莫氏硬度 6.5),长期振动下易出现机械磨损,导致微镜寿命缩短(车载 LiDAR 要求寿命≥10 年 / 20 万公里)。

碳化硅的解决方案:

采用4H-SiC(碳化硅的主要商用晶型) 制作微镜的镜面基底和支撑结构,其热膨胀系数(4.0×10⁻⁶/℃)与金属驱动层更接近,可减少 90% 以上的高温热应力,确保 - 40℃~150℃宽温范围内镜面平面度误差≤0.1μm(满足车载 LiDAR 的激光准直需求);

碳化硅莫氏硬度高达 9.5(仅次于金刚石),耐磨性是硅的 50 倍以上,可承受长期振动冲击(如 1000g 加速度的冲击测试),使微镜寿命提升至 15 年以上,远超车载要求。

目前,Velodyne、Luminar 等头部 LiDAR 企业已在下一代高分辨率车载 LiDAR 中试点碳化硅 MEMS 微镜,其激光点云精度较硅基方案提升 20%,环境适应性测试通过率提高至 99%。

(2)工业 / 航空航天 MEMS 微镜

工业检测(如半导体晶圆缺陷检测)、航空航天(如星载光谱仪)等场景,对 MEMS 微镜的耐腐蚀性、抗辐射性、极端温度稳定性要求更高:

工业环境中可能存在酸碱气体(如半导体工厂的刻蚀气体),硅基微镜易被腐蚀,导致镜面反射率下降;

航空航天场景中存在宇宙射线辐射,硅基半导体材料易出现 “辐射损伤”,导致微镜驱动电路失效。

碳化硅的优势在此类场景中尤为突出:

碳化硅化学稳定性极强,除氢氟酸外不与任何酸碱反应,可在工业腐蚀环境中保持镜面反射率(≥95%)长期稳定;

碳化硅的禁带宽度(3.26eV,硅为 1.12eV)远大于硅,抗辐射能力是硅的 100 倍以上,可在太空辐射环境中(如近地轨道)稳定工作 10 年以上,无需额外辐射屏蔽设计。

例如,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其下一代星载大气探测光谱仪中,采用碳化硅 MEMS 微镜实现激光光束的高精度扫描,其在轨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 - 60℃~180℃,较硅基方案的工作范围(-20℃~85℃)提升 150%。

(3)高频响应 MEMS 微镜(如 AR/VR、高速光通信)

AR/VR 设备的 “视网膜投影”、高速光通信的 “光开关” 等场景,要求 MEMS 微镜具备超高响应速度(扫描频率≥10kHz)和低惯性,以实现流畅的画面或高速的光信号切换。

碳化硅的优势体现在 “轻量化 + 高刚性”:

碳化硅的密度(3.21g/cm³)与硅(2.33g/cm³)接近,但弹性模量(450GPa)是硅(130GPa)的 3.5 倍,即 “相同重量下刚性更高”;

微镜的响应速度与 “刚性 / 惯性比” 正相关:碳化硅微镜可在减小镜面厚度(轻量化,降低惯性)的同时,保持高刚性(避免镜面振动失真),其扫描频率可达 50kHz 以上,是硅基微镜(通常≤20kHz)的 2.5 倍,完美适配 AR/VR 的 “60Hz 以上画面刷新率” 需求。

2、碳化硅在 MEMS 微镜中的核心技术实现路径

碳化硅 MEMS 微镜的制造需解决 “材料加工难” 的问题(碳化硅硬度高,传统刻蚀工艺效率低),目前主流技术路径分为两类:

(1)体硅碳化硅(SiC-on-Si)异质集成工艺

这是当前最成熟的量产方案,核心思路是 “在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薄膜,利用硅的易加工性实现微镜结构,再通过碳化硅薄膜提供性能优势”,步骤如下:

薄膜生长:在 8 英寸硅衬底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 1-5μm 厚的 4H-SiC 薄膜,确保薄膜与硅衬底的界面结合力(避免高温下脱落);

图形化与刻蚀:采用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CP)” 技术(使用 SF₆/O₂混合气体),在碳化硅薄膜上刻蚀出微镜的镜面图形(精度可达 0.1μm);

硅衬底释放:通过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刻蚀硅衬底,保留碳化硅薄膜作为镜面和支撑梁结构,最终形成 “碳化硅镜面 + 硅基驱动电极” 的异质集成微镜。

优势:利用成熟的硅基 MEMS 生产线,降低制造成本(较纯碳化硅衬底方案成本低 40%);劣势:界面存在热应力风险(需优化薄膜生长工艺)。

(2) 纯碳化硅衬底(Bulk SiC)工艺

针对极端环境(如航空航天)的高可靠性需求,采用纯碳化硅衬底直接制造微镜,步骤如下:

衬底制备:使用 6 英寸 4H-SiC 单晶衬底(目前商用最大尺寸),通过机械抛光确保衬底表面粗糙度≤0.5nm(满足镜面反射需求);

干法刻蚀:采用 “反应离子刻蚀(RIE)+ 金刚石砂轮研磨” 复合工艺,先刻蚀出微镜的支撑梁和驱动结构,再通过精密研磨将镜面部分抛光至镜面级(反射率≥98%);

金属化与封装:在碳化硅微镜表面蒸镀铝或金薄膜(提升反射率),并与 CMOS 驱动芯片键合封装,形成完整的 MEMS 微镜器件。

优势:无界面热应力,极端环境下可靠性最高;劣势:纯碳化硅衬底成本高(约为硅衬底的 20 倍),加工效率低(刻蚀速率仅为硅的 1/10),目前仅用于高端场景。

3、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1)现状:从 “研发” 走向 “量产初期”

技术突破:2023 年,意法半导体(ST)与索尼合作推出首款车用碳化硅 MEMS 微镜样品,已通过车规级认证(AEC-Q100 Grade 0,支持 - 40℃~150℃);

成本瓶颈:纯碳化硅 MEMS 微镜成本仍较高(单颗价格约$50,硅基微镜约$5),限制了大规模普及,目前主要用于高端车载 LiDAR 和航空航天领域。

(2)未来趋势:“大尺寸化 + 低成本化 + 多功能集成”

衬底大尺寸化:从 6 英寸向 8 英寸碳化硅衬底升级,可使单晶圆产出的微镜数量增加 70%,预计 2025 年 8 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推动成本下降 30%;

多功能集成:将碳化硅的半导体特性与微镜结构结合,实现 “镜面 + 驱动电路 + 温度传感器” 的单片集成(碳化硅可制作 MOSFET,作为驱动电路),进一步缩小器件体积;

应用扩展:随着成本下降,碳化硅 MEMS 微镜将从车载、航空航天向工业检测、高端 AR/VR 等领域渗透,预计 2030 年全球碳化硅 MEMS 微镜市场规模将突破 10 亿美元。

4、总结:碳化硅为 MEMS 微镜带来的 “性能革命”

综上,碳化硅并非简单替代硅基材料,而是通过解决硅基 MEMS 微镜在 “极端环境、高频响应、长寿命” 上的性能短板,打开了 MEMS 微镜在高端领域的应用空间,成为推动激光雷达、航空航天、AR/VR 等产业升级的关键材料。

$天岳先进(SH688234)$ $东尼电子(SH60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