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易微(688045)深度研究报告:战略转型中的电源管理芯片专家

用户头像
茗艺大户室
 · 江苏  

$必易微(SH688045)$

1 公司财务表现与行业对比分析

通过对必易微近五年财务数据的系统梳理,并与半导体设计行业均值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公司在战略转型期呈现出“营收稳增但盈利承压,研发高投入蓄势未来”的显著特征。以下关键财务指标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发展态势的核心特征。

1.1 核心财务指标趋势分析

收入与利润表现必易微2020-2024年营业收入呈现“先扬后抑再企稳”的波动趋势。2021年行业景气高峰时营收增速高达40%以上,但2022-2023年受行业库存调整影响增速大幅下滑。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8亿元,同比增长18.98%,重返稳健增长轨道。然而盈利指标仍承压,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717.09万元,扣非净利润为-4628.23万元,尽管较2023年同期分别减亏9.97%和20.97%,但仍处于亏损状态。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业绩改善加速,营收2.83亿元(同比-6.99%),净亏损881.46万元,但亏损同比收窄16.92%,尤其第二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431.79万元,实现单季度扭亏。

毛利率与费用结构: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5.9%,同比提升9.91个百分点,反映产品结构优化成效。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近30%,实现连续四个季度增长。这种改善主要源于:1)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2)工艺升级降低成本;3)供应链优化成效显现。费用端则呈现“高研发、控销管”的特征。2024年研发费用率高达25.6%,研发投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62%。相比之下,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为7.2%和7.8%,均低于行业平均的9.5%和8.5%,体现公司在营收规模有限阶段对费用的严格控制。

资产运营效率:公司在资产周转效率上面临挑战,但部分指标已开始改善。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65天,较2023年的75天有所改善,但仍高于行业平均的55天。存货周转天数为150天,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105天,反映公司在库存管理上仍有优化空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负转正,达到341.56万元,同比增加1838.71万元,现金流改善趋势明确。

人力资本效能:2023年公司人均产值为160万元,低于行业平均的220万元;人均薪酬为32万元,接近行业平均的33万元,导致人力成本收入比高于行业平均。随着公司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人均产值有望持续提升,2024年已提高到172万元,与行业差距缩小。

1.2 与行业对比分析

表:必易微2020-2024年核心财务指标与行业对比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行业数据来自Wind半导体设计板块平均值

从对比分析中可发现,必易微在多个维度上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研发投入强度: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2024年25.6%的水平较行业平均19.0%高出6.6个百分点,体现其作为追赶者在技术创新上的高投入策略

毛利率差距:尽管连续改善,2024年25.9%的毛利率仍低于行业平均35.2%的近10个百分点,反映公司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

周转效率挑战:存货周转天数和营业周期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表明公司在库存管理供应链协同方面存在改进空间。

人力效能瓶颈:人均产值虽持续提升,但2024年172万元的水平仍低于行业平均220万元,说明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

1.3 财务转型信号分析

必易微的财务数据中已显现出积极的转型信号。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公司单季度毛利率突破27%,2025年第二季度进一步提升至近30%,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同时,公司产品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传统LED驱动芯片占比下降,而电机驱动控制、DC-DC等新兴业务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电机驱动控制芯片收入达1560.87万元,同比增长超过245%;DC-DC芯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7%。这些高增长业务正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公司现金流状况大幅改善,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41.56万元,较2023年的-1497.15万元实现由负转正。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进一步提升至415.18万元,显示公司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在资产质量方面,公司2024年末现金资产占比大幅提高,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增加33.12%,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15.81个百分点;同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清零,资产流动性显著增强。偿债能力指标表现优异,流动比率达9.89,速动比率8.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财务安全性高。

2 公司基本面深度分析

2.1主要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必易微作为国内领先的电源管理芯片设计企业,其产品结构正经历从单一LED驱动向多元化解决方案的战略转型。当前公司产品矩阵可分为传统优势业务和新兴成长业务两大类,供需格局呈现显著分化。

传统LED驱动芯片业务:该业务曾是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但面临需求萎缩与供给过剩的双重压力。在需求端,全球LED照明市场增速放缓至5%以内,且发达国家因经济低迷导致需求持续下滑。供给端,国内该领域经历十年竞争红海化,市场参与者约15-20家,产能严重过剩。必易微在此领域凭借“PFC+LLC/LED驱动”技术方案,在低PF通用驱动芯片与辅助供电芯片领域保持约10%的市场份额,年出货量达10-15亿颗。但随着行业价格战加剧,该业务毛利率已降至20%-25%,成为拖累公司整体盈利的主要因素。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下滑明显,主要受“订单外溢、发达国家需求持续低迷”影响。

新兴成长业务:公司战略转型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四大产品线:

电机驱动控制芯片:面向机器人散热系统的蓝海市场。需求端受AI硬件(眼镜/手机/手表)及服务机器人爆发驱动,年增速超30%。供给端技术壁垒高,国内具备多相电机控制能力的企业不足5家。必易微已实现单/三相无刷直流(BLDC)电机驱动芯片量产,应用于CPU/GPU散热系统,2025年上半年收入1560万元(+245%)。该业务毛利率超40%,成为盈利改善关键驱动力

DC-DC转换芯片:受益于家电智能化工业自动化升级需求。公司产品覆盖降压/升压/升降压全品类,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47%。凭借高可靠性(>200万小时MTBF)打入头部客户供应链,毛利率达35%-40%。

电池管理芯片(BMS):瞄准储能电动车市场。公司已推出110V高边/低边驱动AFE芯片,并研发电量计芯片。需求侧受户储爆发(年增50%)驱动,供给侧被TI/ADI垄断(市占率80%),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信号链芯片:布局隔离+ 系列产品,首款隔离栅极驱动器已量产。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与新能源领域,需突破车规认证壁垒,但一旦突破毛利率可达50%以上。

表:必易微主要产品线供需分析与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行业分析,券商研究

供需平衡趋势:公司正通过动态产能调配应对结构性供需矛盾。传统LED驱动芯片采取“限产保价”策略,晶圆代工产能向12英寸迁移降本10%;而新兴业务则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建立战略产能联盟,确保55nm BCD工艺优先供应。在需求端,公司绑定小米生态链(通过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持股)与苏州华星光电等头部客户,确保订单稳定性。

2.2 管理层发展规划与思路评价

必易微管理层的战略规划呈现清晰的“三步走”路径:短期优化产品结构、中期突破高端产品、长期布局车规芯片。2024年股权激励方案(授予价15元/股)将核心技术人员与业务骨干纳入考核对象,考核目标聚焦电池管理、信号链、汽车照明芯片三大产品线,设置2024-2027年收入目标分别为500万元、3600万元、9500万元和1.75亿元,毛利润目标分别为225万元、1400万元、4000万元和7200万元。该规划体现管理层对产品升级的坚定决心,具有前瞻性。

战略执行层面,管理层采取三大关键举措:

研发投入倾斜:持续将25%以上营收投入研发,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9%。研发方向从单一电源管理向MCU、电池管理、信号链延伸,已推出支持四电机控制的MCU解决方案及110V BMS AFE芯片。

客户结构升级:减少低毛利中小客户比重,主攻头部客户。在家电领域2023年收入增长58.04%,2024年成为美的格力一级供应商;在工业领域打入汇川技术供应链。

供应链重塑:关闭6英寸低效产线,全面转向12英寸55nm BCD工艺,晶圆成本降低15%-20%。同时引入三家新封测厂,封装成本下降10%。

管理层战略评析

前瞻性得分高:提前布局电机驱动与BMS芯片,抓住AI硬件与储能爆发机遇。2025年H1电机驱动收入增长245%印证方向正确。

执行力中等偏上:产品迭代速度较快(年推出10+新品),但车规认证进度慢于预期,原计划2024年通过的AEC-Q100认证推迟至2025Q3。

风险控制审慎:保持零有息负债,流动比率9.89远超行业平均的3.5,为转型提供安全垫。

短板:市场开拓能力待提升,海外营收占比不足5%,显著低于同行30%+的平均水平。

2.3 净利率稳态值预测

基于对必易微业务结构转型路径的分析,结合行业周期演进趋势,我们预测公司净利率将经历三阶段修复,于2027年进入稳态区间:

驱动因素量化分析

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业务(电机驱动/DC-DC)占比将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7年的50%以上,带动综合毛利率从25.9%升至35%+。

规模效应释放:营收突破10亿门槛后,管理费用率有望从7.8%降至6%以下,研发费用率从25.6%降至20%左右(仍高于行业平均)。

工艺升级降本:12英寸晶圆迁移降低芯片成本15%-20%,叠加封装成本优化10%,可贡献毛利率提升5-8个百分点。

稳态净利率测算: 采用分业务加成法进行预测:

传统LED驱动芯片:稳态毛利率25%→净利率5%(费用分摊后)

电机驱动芯片:毛利率40%→净利率25%(高附加值)

DC-DC转换器:毛利率38%→净利率22%

BMS/信号链:毛利率45%+→净利率30%

假设2027年业务结构为LED驱动30%(净利率5%)、电机驱动25%(净利率25%)、DC-DC 25%(净利率22%)、其他20%(净利率28%),则加权平均净利率为: (30%×5%)+(25%×25%)+(25%×22%)+(20%×28%)= 18.05%

风险调整:考虑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压缩溢价空间,给予2%的下修缓冲,最终预测稳态净利率区间为15%-18%。该水平与当前行业龙头矽力杰的16.8%净利率基本相当,具备可实现性。

3 行业可比公司对比分析

3.1 可比公司定性分析

表:电源管理芯片行业主要企业竞争要素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行业分析报告,公司年报,券商研究

分析解读: 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呈现梯队化竞争格局必易微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跃迁的关键阶段:与龙头矽力杰、圣邦股份相比,公司在车规级技术信号链产品广度上仍有差距;但相较明微电子等企业,其在电机控制BMS芯片的前瞻布局构筑了差异化优势。

盈利模式分野:行业呈现两种成功范式:1)以矽力杰为代表的IDM模式,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成本与技术双优势,净利率可达20%+;2)以圣邦股份为代表的Fabless研发导向模式,依靠IP积累获取溢价。必易微当前更接近后者,但工艺创新投入(如55nm BCD)正在弥补制造端短板。

3.2 可比公司定量评分

表:电源管理芯片企业竞争力量化评分(百分制)

数据来源:行业分析,财务数据,策略评估

评分解析

进入壁垒必易微得75分,主要失分点在车规认证缺失(2025年计划)及海外专利储备不足。但55nm BCD工艺集成能力(占比30%)得分高于晶丰明源

盈利模式:70分反映Fabless模式在产能紧张时的议价劣势,但25%+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溢价部分抵消此短板。

竞争力:80分的关键加分项是电机驱动芯片245%的增长及大客户突破(占比40%),但传统LED业务下滑形成拖累。

未来需求:90分冠绝第二梯队,源于AI硬件/机器人对电机控制芯片的爆发需求(年增30%+)。

业绩确定性:70分是最大短板,系转型期利润波动所致,但现金流改善(2024年转正)提供安全边际。

3.3 细分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在电源管理芯片细分领域,车规级BMS芯片的进入壁垒最为突出,我们评估其壁垒分值为95/100。矽力杰在该领域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壁垒构成包含三重维度:

技术认证壁垒(权重40%):

需同时通过AEC-Q100(芯片可靠性)、ISO 26262(功能安全ASIL-D)、IATF 16949(质量管理)认证,认证周期3-5年。

矽力杰拥有国内最全的车规认证组合,而必易微当前仅完成工业级认证,车规级计划2025年申请。

专利壁垒(权重30%):

高端BMS芯片专利被TI/ADI垄断,全球有效专利超5000件,国内企业需交叉授权或绕道设计。

矽力杰通过收购NXP相关专利组合获得准入资格,必易微2024年才启动专利池建设。

生态壁垒(权重30%):

车企供应链准入需经历“器件→模组→整机”三级验证,周期长达24个月。

矽力杰已进入比亚迪/蔚来供应链,而新进入者面临客户转换成本高企的障碍。

相较而言,必易微当前壁垒得分约50分,主要在车规认证和专利储备上存在显著差距。但公司战略性地选择从工业级储能BMS切入(认证要求较低),计划2024年实现3600万元收入目标,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差异化路径。若进展顺利,有望3-5年内将壁垒提升至80分水平。

4 未来前景预测与估值分析

4.1 三种情景下的财务预测

基于对行业景气度、公司产品转型进度及竞争格局的综合研判,我们对必易微2025-2028年财务表现进行情景分析:

表:必易微2025-2028年多情景财务预测

情景概率评估

悲观情景(30%):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不及预期,价格战加剧,同时公司新产品导入延迟。出现条件:1)晶圆代工价格降幅<5%;2)电机驱动芯片竞品降价超20%;3)车规认证推迟1年以上。

中性情景(50%):行业温和复苏,公司电机驱动/BMS芯片如期放量,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支撑条件:1)55nm BCD工艺迁移降本10%;2)储能BMS签约2家头部客户;3)研发费用率降至22%。

乐观情景(20%):AI硬件需求爆发,公司车规认证提前通过,储能大客户订单超预期。触发因素:1)人形机器人电机驱动芯片量产;2)通过AEC-Q100认证;3)海外客户突破。

4.2 2026年市值预测

聚焦中性情景,2026年作为公司盈利拐点年,估值将切换至PS+PE复合体系:

营收预测:9.7亿元(中性情景)

电机驱动芯片:2.5亿元(增长引擎)

BMS芯片:1.2亿元(储能客户突破)

DC-DC转换器:2.8亿元(稳健增长)

LED驱动:3.0亿元(战略收缩)

其他:0.2亿元

净利率:8.0% → 净利润0.78亿元

估值逻辑

相对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2026年平均PS 5.2倍,给予成长性溢价20%→6.2倍PS,对应市值60.1亿元。

绝对估值法:FCFF模型测算(WACC=10.5%,g=3%),合理市值58.3亿元。

盈利拐点溢价:扭亏第一年通常享受PE溢价,给予40倍PE→31.2亿元。但该值未反映增长前景,需结合PS法综合判断。

市值区间合成

中性目标:取PS法与FCFF法均值→(60.1+58.3)/2=59.2亿元

乐观情景上浮30%→77.0亿元

悲观情景下修40%→35.5亿元

当前市值42亿元(2025年8月),2026年中性目标市值59亿元,潜在升幅40%。若乐观情景触发,市值上看77亿元,但需密切跟踪电机驱动芯片放量进度及车规认证进展。

4.3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

短期(0-6个月):关注Q3电机驱动芯片出货量是否持续高增长(阈值:单季营收环比+20%),作为产品转型成功与否的观测点。

中期(6-12个月):2025年报能否实现盈亏平衡(中性预测2025年净利润0.18亿元),是估值修复的关键催化剂。

长期:2026年车规级芯片量产进度决定市值天花板。

核心风险

技术替代风险:SiC/GaN第三代半导体可能颠覆传统电源芯片架构,公司相关专利储备不足。

客户集中风险小米生态链贡献超30%营收,若小米手机销量下滑可能传导至芯片需求。

存货减值风险:150天存货周转天数高于行业平均,若产品迭代加速可能引发减值计提。

5 研究结论

必易微正处于从“LED驱动芯片供应商”向“综合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商”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基于深度财务分析与行业对标,核心结论如下:

转型阵痛与曙光并存:公司2024年营收6.88亿元(+19%),但扣非净利润亏损4628万元,反映业务结构调整的代价。积极信号是2025Q2单季已实现盈利,毛利率连续四季度提升至30%,且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转正,显示盈利拐点临近。

产品迭代成效显著:在传统LED业务承压(2025H1营收下滑)背景下,电机驱动芯片(+245%)与DC-DC转换器(+47%)成为新增长引擎。公司在机器人散热、储能BMS等高端领域的突破,有望推动综合毛利率从当前25.9%向35%+进发。

估值修复路径明确:中性情景下2026年营收9.7亿元,净利率8%对应净利润0.78亿元。给予6.2倍PS(行业溢价20%),目标市值59亿元,较当前42亿元存在40%上行空间。乐观情景下(车规认证提前+储能大单落地)市值上看77亿元。

核心观测指标

电机驱动芯片出货量:2025Q3环比增速需维持20%+以验证产品竞争力;

研发转化效率:当前25.6%的研发费用率应带动营收增长加速至行业均值的1.5倍以上;

存货周转天数:150天降至120天以下将显著改善现金流。

综上,必易微的转型战略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但执行风险不容忽视。建议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成长型投资者逢低布局,并密切跟踪上述观测指标以动态调整投资决策。公司在电源管理芯片国产替代浪潮中有望占据一席之地,但攀登高端市场的征程仍面临激烈竞争与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