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KJ1188
 · 湖北  

$*ST波导(SH600130)$ 波导股份如果把苏州创欣科技收购过来也是极不错的!!!

一、定义:什么是 EC 后视镜?

EC 后视镜全称为 “电致变色后视镜”(Electrochromic Mirror),是基于电致变色技术的智能车载后视镜,通过电场调控镜片颜色深浅,实现防眩光、自适应光线调节等功能,替代传统手动防眩目后视镜,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燃油车及智能驾驶场景。其核心价值是解决行车中 “强光干扰” 问题(如夜间远光灯、白天强光反射),同时兼具节能、智能化属性,是当前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升级部件之一。

二、工作原理:电致变色技术如何实现 “智能调光”?

EC 后视镜的核心是镜片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层(如 WO₃氧化钨基材料),工作流程可简化为 3 步:

信号触发:后视镜搭载的光传感器(检测环境光强度)、摄像头(识别强光来源)实时采集数据,当检测到强光(如后方远光灯)时,向控制器发送信号;

电场调控:控制器向电致变色材料层施加低电压(通常 1-3V),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改变;

光学变化:材料颜色从 “透明 / 浅灰” 变为 “深灰”,镜片透光率从 80% 以上降至 20% 以下,削弱强光反射,同时保持正常视野(不影响观察后方车辆);当强光消失,电压断开,材料恢复透明,实现 “自适应调节”,无需人工操作。

三、核心优势:相比传统后视镜,EC 后视镜的差异化价值

安全升级:彻底解决 “眩光盲区”

传统后视镜防眩光需手动拨片(仅部分车型支持),且调节精度低,夜间强光易导致驾驶员短暂失明(约 0.5-2 秒),增加追尾风险;EC 后视镜可在 0.1-0.5 秒内自动调光,强光抑制率超 90%,2024 年行业数据显示,搭载 EC 后视镜的车型夜间行车事故率可降低 35% 以上。

节能适配:契合新能源汽车趋势

EC 后视镜无需依赖车载空调或额外散热模块(传统电子防眩目后视镜功耗约 5-8W),其静态功耗仅 0.1-0.3W,动态调光时功耗≤2W,按新能源汽车年均行驶 1.5 万公里计算,每年可减少约 2-3 度电消耗,符合车企 “降能耗、提续航” 的核心需求。

智能化延伸:适配 ADAS 系统

高端 EC 后视镜可集成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与汽车 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联动:例如,通过镜片颜色变化提示 “后方车辆距离过近”,或结合自动泊车功能调整视野角度,目前主流车型(如比亚迪汉、理想 L9)的 EC 后视镜已实现 “调光 + 预警” 双功能集成。

四、应用场景与行业关联:从车企需求到产业链玩家

主要应用场景

车载领域:分为内后视镜(车内观察后方)和外后视镜(车外两侧),当前外后视镜因需应对复杂环境(雨水、灰尘),技术壁垒更高,单价约为内后视镜的 3-5 倍(内后视镜单价 150-300 元,外后视镜单价 500-1500 元);

潜在拓展场景:消费电子(智能滑雪镜、防眩光眼镜)、建筑(智能调光玻璃),但目前车载领域占比超 90%,是核心市场。

产业链核心玩家与案例

国际龙头:美国 Gentex(全球市占率超 70%,垄断高端车企供应链,如奔驰、宝马),其 EC 后视镜毛利率超 40%;

国内代表:苏州创欣材料(国内唯一打破 Gentex 专利垄断的企业),其 EC 后视镜已批量供货比亚迪理想、奇瑞,2025 年与波导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后,产能提升至 600 万套 / 年,目标切入奔驰、路虎等国际供应链;

技术差异:创欣材料采用 “双模型融合算法”,可实现内 / 外后视镜独立调光,且低温环境(-40℃)下调光响应速度比 Gentex 快 15%,更适配国内北方寒冷地区。

五、行业趋势:为什么 EC 后视镜是 “车企必争之地”?

渗透率快速提升:2021 年国内 EC 后视镜渗透率仅 8%,2024 年已达 25%,预计 2027 年超 5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 70%(因新能源车企更注重智能化配置);

政策推动:2025 年起,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要求》拟将 “自动防眩目后视镜” 纳入中高端车型强制配置,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成本下降:随着国内企业(如创欣材料)规模化量产,EC 后视镜单价从 2021 年的 800-1200 元降至 2024 年的 500-800 元,逐步向 10-15 万元级家用车下沉。

$*ST宇顺(SZ002289)$ $*ST松发(SH60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