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强调一下,广告宿主论,我也没有考究过有没有这个标准说法,是我自己瞎提的,大致意思就是——广告的本质是“被动信息附着”,就是说消费者不会主动搜索广告,广告必须依附于一个用户有明确需求的场景或者载体,才能实现有效触达。
关于梯媒广告生意的永续性,市场一直有一个质疑——“随着电梯信号全覆盖,用户会在电梯里专注刷手机,梯媒广告将失去注意力”。但我认为,这个判断忽略了电梯场景的核心特性,实际情况也推翻了这一判断:近年来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媒介广告势头很猛,但是依然没有取代梯媒。背后的关键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隐私顾虑限制了手机的使用。电梯作为封闭的公共空间,人与人的距离较近,用户出于隐私考虑,并不会选择在里面刷短视频、看朋友圈等可能会暴露个人偏好的行为;二是梯媒广告与手机使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梯媒广告的核心优势在于“轻量化触达”,电梯海报以静态视觉冲击为主,用户抬头瞬间即可完成信息接收;电梯电视广告多为“短平快”,通过重复洗脑式播放形成记忆点;这些都不需要占用用户多少注意力资源,这与用户在电梯内“碎片化手机操作”并不存在注意力竞争。
广告的本质是“被动信息附着”,就是说消费者不会主动搜索广告,广告必须依附于一个用户有明确需求的场景或者载体,才能实现有效触达(这就是我说的广告宿主论)。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判断某种广告形式是否会被取代,核心是看其依附的“场景宿主”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只有当“场景宿主”的价值被新“宿主”取代时,依附其上的广告才会随之衰退。比如纸媒广告被互联网广告替代就是如此,纸媒广告的“宿主”是报纸、杂志,其核心价值是信息传递。但门户网站、APP、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媒体凭借“实时性、互动性、内容丰富度”等优势,提供了远超纸媒的信息价值,从而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核心载体从读书看报转向上网冲浪,纸媒这一“宿主”价值大幅衰退,纸媒广告才被互联网广告替代。而梯媒广告的“宿主”是“电梯空间”,核心价值并非信息传递,而是解决上下楼需求,是无法被互联网、短视频替代的物理场景。所以说,只要上下楼还需要电梯,梯媒广告的生存根基就始终稳固。
实际上,梯媒与互联网、短视频广告的定位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 “互补性” 要远超 “竞争性”。互联网、短视频广告主打 “精准触达 + 互动转化”,依托用户画像、算法推荐,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投放,并完成 “种草、引流、转化” 等链路化营销,但缺点是用户在刷手机时,会主动跳过广告、切换内容,广告触达效率受用户主观意愿影响较大。而梯媒广告主打“品牌曝光+心智占领”,恰恰可以依托电梯封闭空间的强制性,提高广告信息接收率,从而实现无差别、高渗透的曝光,更适合完成品牌认知、记忆强化等品牌形象触达,与互联网广告形成了完美互补。
综上,随着城市楼宇密度的提升和电梯场景的进一步渗透,梯媒广告将继续在广告生态中占据重要位置,它的永续性取决于电梯需求的永续性,且将与互联网广告形成长期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买分众算老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