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就是中报季了,叠加这周指数大涨。我认为下周可能会有些变动。接着这个机会我想说说我这个号的操作理念。
很多人问我:“现在股票风险这么大,你持仓里既有全是个股持仓,并且最近已经融资到达了500万了,不害怕 不担心风险吗?”
其实我的投资逻辑很简单:用“深度价值”的框架挑公司,靠股息和复利穿越周期,适度杠杆只是放大“确定性”的工具。
1. 为什么选这些公司?——只买“低估的印钞机”
我的持仓(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泸州老窖、伊利股份、双汇发展)有个共同点:它们不是“赛道股”,而是经过周期考验的“现金奶牛”。
中国平安/招商银行:金融行业的“剩者为王”。平安的寿险改革逐步见效,招行的零售护城河依然稳固,两者都是行业低谷期仍能保持盈利、分红稳定的“压舱石”。
泸州老窖/伊利/双汇:消费赛道的“刚需王者”。白酒的社交属性、乳制品的日常消费、肉制品的民生需求,决定了它们的业绩不会消失,只会随经济回暖修复——而当前估值已反映了足够悲观预期。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征是:PE/PB处于历史低位区间,账上现金充足,管理层长期稳健,且过去十年平均分红率超过4%——不是“炒概念”,而是真金白银的分红能力。
2. 融资3.88%利息怕不怕?——股息覆盖+安全边际是关键
很多人看到“融资”就紧张,但我的杠杆逻辑和“借钱炒股”完全不同:
成本可控:融资利率3.88%,而当前持仓的平均股息率超过4%(比如目前招行近1年分红率约4.7%,老窖约5%,平安约4.3%)。股息收入已经能覆盖融资成本,甚至还有余。
安全垫够厚:这些公司当前的PB(市净率)大多在0.8-1.2倍(比如截止至周五收盘平安PB1.18,招行1.02),意味着即使股价不涨,你买的资产本身也在打折——跌多了反而更划算。
只加“认知内的杠杆”:我的持仓控制严格,只用于买入“长期确定性强、现金流稳定”的标的,绝不用杠杆追高或博弈短期反弹。
简单说:我不是赌股价上涨,而是赌这些公司“活着且赚钱”的能力——只要它们继续分红,我的本金和利息就有源头活水。
3. 深度价值的本质:赚时间的钱,而非情绪的钱
很多人追求“高弹性”,但我更看重“低回撤+复利积累”。这段时间市场风格偏向AI、科创,我的持仓可能没那么“性感”,但:
回撤更小:消费和金融是经济的“基本盘”,下跌时往往比题材股抗跌;
分红再投:每年拿到的股息,我会直接买入更多份额——熊市里,分红就是“自动抄底”的子弹;
长期视角:中国平安、招行这些公司经历过更惨的周期(比如2008年、2015年、2020年),但最终都修复并创新高——时间会奖励耐心的人。
总结:我的投资观就三句话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只选“业务简单、现金流稳定、分红慷慨”的企业,拒绝“故事股”;
股息是底线,杠杆是工具:用高股息覆盖融资成本,用适度杠杆放大确定性的收益;
慢就是快:不追求短期暴利,只赚企业成长和分红复利的钱——时间久了,账户数字自然会说话。
如果你也认同“深度价值”的逻辑,欢迎交流;如果更偏好成长股,也没关系——投资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
(附:当前持仓平均股息率4.5%,融资成本3.88%,净息差0.62%——这就是我的“躺赚”小目标😉)
下周末,我会根据中报情况把手里的持仓做一些简单的点评。 加油期待下周表现!!持有~坚持~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