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在光伏设备行业中面临结构性的挑战,其核心问题可从行业特性、技术迭代、客户结构、财务健康度及战略布局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行业特性:技术迭代与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
光伏设备行业呈现“技术迭代快、资本密集、政策敏感”的显著特征。2025年,光伏技术正经历从PERC向TOPCon、HJT(异质结)及钙钛矿的快速转型。捷佳伟创虽在TOPCon设备领域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但其技术布局过度依赖单一路线。2024年,TOPCon设备贡献了公司超70%的收入,而HJT和钙钛矿设备的订单占比分别仅为15%和10%。相比之下,竞争对手迈为股份在HJT设备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且钙钛矿设备订单已进入GW级量产阶段。
此外,行业产能过剩加剧了价格竞争。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虽达212.21GW,但6月单月装机量骤降至14GW,导致设备采购需求波动。捷佳伟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3年的1.5次降至2025年Q1的1.06次,而行业平均水平为3.75次,反映出其回款周期延长和现金流压力。
二、客户结构:头部客户议价权主导利润空间
捷佳伟创前五大客户(隆基、通威、天合等)贡献了45%的收入,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导致其议价能力薄弱。头部组件厂商通常要求较长的账期(捷佳伟创应收账款账期达180天,超过行业平均的120天)和设备降价,直接压缩利润率。2024年,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023年的18.77%降至14.65%,而同期迈为股份的净利率维持在16%以上。
更严峻的是,客户需求受政策影响显著。2025年2月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率下降,导致下游扩产意愿减弱。捷佳伟创2025年Q1新增订单仅37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速放缓,显示出对政策波动的高度敏感性。
三、技术布局:HJT与钙钛矿的滞后风险
在HJT技术领域,捷佳伟创虽推出大腔室射频双面微晶设备,但量产效率(25.6%)仍低于迈为股份(26%+)。2024年,其HJT设备订单占比仅30%,且实际收入贡献不足10亿元,而迈为股份同期HJT设备收入超50亿元。钙钛矿领域,捷佳伟创虽与头部厂商合作研发叠层设备,但截至2025年Q1,钙钛矿订单累计仅2.17亿元,且主要集中于中试线设备,与迈为股份规划的21.38亿元钙钛矿设备项目相比差距明显。
技术路线依赖TOPCon的风险在2025年进一步显现。随着HJT设备单GW投资成本从4亿元降至2.5亿元,以及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1%,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可能加速,导致捷佳伟创现有设备面临贬值压力。
四、财务健康度:现金流与研发投入的双重瓶颈
捷佳伟创的现金流压力显著。2024年,其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22%,主要因应收账款规模增至121亿元(占营收64%)。尽管公司通过马来西亚工厂投产和境外子公司设立推进国际化,但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仅9.21%,远低于晶盛机电(25%)和迈为股份(18%)。
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技术突破。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6.49亿元,占营收3.44%,低于迈为股份的9.29%和北方华创的29.87%。更关键的是,研发资源过度向TOPCon倾斜,HJT和钙钛矿领域的投入占比不足30%,导致技术储备难以支撑长期竞争力。
五、战略布局: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失衡
捷佳伟创尝试通过半导体和锂电设备拓展多元化,但进展缓慢。2024年,半导体设备收入占比不足5%,且主要集中于碳化硅清洗设备,而北方华创同期半导体设备收入超200亿元。锂电设备方面,公司虽推出复合集流体镀膜机,但订单尚未形成规模。
国际化战略同样滞后。尽管在马来西亚设立工厂,但海外订单占比仅10%,且主要集中于东南亚,欧美市场拓展不足。相比之下,迈为股份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18%,并通过收购德国企业布局欧洲市场。
结论:商业模式的核心短板
捷佳伟创的商业模式缺陷本质上是“技术路径依赖、客户结构失衡、财务弹性不足”的综合体现。其过度依赖TOPCon设备和国内头部客户,导致在技术迭代和政策波动中缺乏缓冲空间。若无法在HJT和钙钛矿领域实现突破,同时优化客户结构并提升海外收入占比,公司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和利润率持续下滑的风险。未来,其商业模式的转型成效将取决于技术路线调整速度、现金流管理能力及国际化战略的执行力度,我将慢慢观察,如果有改善,尚可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