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赛西威客户与订单:结构优化,规模增长
客户结构均衡化: 德赛西威前5大客户排位微调,占比更趋均衡,理想占比降低,小米、奇瑞跻身前三,4 - 7名差距缩小,各区间占比明确。
订单规模与拆分: 25年上半年新项目订单年化超180亿,座舱与驾驶业务各有侧重,暂无详细客户拆分。
二、盈利能力剖析:多因素驱动,下半年稳中有变
上半年毛利提升密码: 业务规模扩张、传感器项目优化及驾驶业务规模增长,智能驾驶预控占比提升拉高毛利率。
二季度毛利波动缘由: 理想新车型代工业务影响单二季度毛利,传感器业务自身改善但仍低于整体。
下半年毛利预期展望: 代工业务有冲击,但客户结构变化对冲,下半年毛利有望稳定或微降,控制在合理区间。
管理费用下降之谜: 人员奖金系数季度变化致单二季度管理费用绝对值同比降低。
所得税扣除项目揭秘: 半年报所得税额外可扣除费用一亿源于研发加计扣除。
三、产品市场洞察:ASP趋势与代工模式新动态
预控产品ASP走势: 单一方案价格降,公司整体单车价值升,产品梯队丰富,价格区间跨度大。
代工业务定价逻辑: 代工以竞标拿单,多数按完整价格算,盈利取决于自身实力。
年降账期现状分析: 下游价格战缓和,年降和账期暂无明显变化,市场调整需渐进过程。
代工模式拓展成果: 小鹏加入代工阵营,海外业务获新项目,量产周期较长。
四、业务战略布局:多领域拓展,多维度应对挑战
软硬结合目标客户规划: 分阶段服务全客户,早期聚焦合资与传统自主品牌,海外市场待拓展,算法能力逐步提升。
新兴领域机会捕捉: 关注机器人与无人配送等领域,无人配送更易落地,机器人长期投入。
市场合作模式应对之策: 适应多元合作,积极参与代工,巩固市场地位,强化竞争优势。
Orin方案订单获取亮点: 海外与国内自主品牌订单到手,舱驾融合方案成竞争利器。
轻量级方案发展前景: 高通方案主导,今年量产少,明年有望规模增长,后续平台待突破。
毛利与海外业务应对策略: 英伟达迭代影响毛利,产品与客户结构调整对冲,海外传感器业务有突破,美国业务谨慎开展。
芯片合作全面推进: 与主流芯片厂商广泛合作,覆盖现有与下一代方案,各芯片进展有序。
具体芯片平台进展详情: 支架业务英伟达方案占优,Orin - Y起步,8775明年量产,8797待定点。
传感器与座舱收入构成: 摄像头传感器增长快,座舱域控与显示屏增速可观,各占比明确。
代工业务毛利差异: 代工毛利低于非代工,影响整体盈利水平。
海外业务市场趋势: 欧洲业务客户多元,宝马奔驰业务待放量,市场呈现大屏与智能化趋势,日系客户合作加速。
多合一方案推进思路: 推全套解决方案,克服客户采购障碍,仓架一体成突破方向。
全年增速指引情况: 维持50%增速指引,下半年有信心,达成率或超预期。
Q&A
Q1: 介绍现在最新的客户结构,包括今年上半年客户排序是否有较大变化、最新的前5大客户及其比重和比重的数据区间?
A1: 今年上半年客户排序有一定变化,但前5大客户整体占比相对更均衡。2020年第一名理想占比高,现阶段仍是第一名,但占比下降。现阶段前5大客户中,小米增量快,是前三客户,奇瑞也是前三客户,另外还有吉利,小鹏处于第五名左右,5 - 7名相对接近。前三名客户比重在20%左右,4 - 7名在5% - 10%区间。
Q2: 中报拆分的市价和座舱毛利率水平上半年提升以及单二季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传感器业务的毛利率是否高于整体水平,自驾里面传感器、预控等不同品类的比重结构是怎样的,展望下半年综合毛利率应保持怎样的预期?
A2: 上半年毛利率提升的原因:一是传感器业务方案变化以及规模增长较快;二是驾驶业务规模提升带来小幅度优化;三是业务结构优化,智能驾驶预控占比提升,其毛利率相对较高。单二季度环比一季度毛利率稍有下降,主要是客户理想在5月份新车型切换的代工业务带来了小幅度影响。传感器业务毛利率低于整体水平,但比以往有所提升。自驾业务中,传感器占比约4 - 5%,预控占比约25%,驾驶业务总体占比30%,座舱业务占比60%多,座舱业务中预控约占1/3多一点,显示屏约占1/3,其余为传统中控仪表及小业务。展望下半年,毛利率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可控范围内。一方面客户群结构变化,如广丰、长城等客户自驾业务上量会有对冲作用;二季度理想代工业务冲击比预想小。公司希望下半年毛利率维持相对稳定或有小幅下降。
Q3: 25年上半年新项目订单是否有分产品和分客户的拆分,如智能驾驶座舱与mi显示屏的分产品拆分,海外客户国内客户的拆分;单二季度管理费用绝对值同比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费用绝对值后续如何展望;半年报披露的所得税费用明细中额外可扣除费用影响一个亿的贡献是哪个科目的影响?
A3: 25年上半年新项目订单没有详细到每个客户的拆分,大致情况是座舱业务接近百亿,主要来自座舱预控;驾驶业务接近80亿,其中约60 - 61%来自预控,其余主要是传感器。单二季度管理费用绝对值同比下降,主要是费用以人员费用为主,还包括咨询顾问费用。公司人员未减少,但季度间奖金系数变化有影响,每年Q2做最终奖金系数确认。半年报披露的所得税费用明细中额外可扣除费用影响一个亿的贡献是研发加计扣除。
Q4: 海外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的原因是什么,今年海外能贡献多少收入体量,随着产能提升和订单落地,如何看待明年海外市场的增长?
A4: 海外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的原因是今年有更多较大项目,原来一些传统小项目不怎么赚钱,规模大的项目利润率回归较好水平,与其他海外业务类似。今年海外业务占比下半年会继续上升,因为前期拿的项目更多在下半年体现。中长期希望海外业务占比达到20 - 30%。
Q5: 预控产品的ASP趋势如何,针对不同单价的产品,是以利润率还是绝对毛利值去谈的较多,下游价格战平息后,整体的年降或账期水平有什么边际改善或变化,下半年是否会看到改变?
A5: 预控产品ASP趋势:同一方案产品价格下降,但公司整体预控供货单车价值提升。产品梯队丰富,有不同价格区间方案,如15,000 - 2万、1万 - 13,000、七八千、五六千、三四千等。不同单价产品以竞标方式拿单,与友商竞争,盈利情况取决于自身经营效率和成本。下游价格战平息后,整体年降或账期水平暂时没有明显变化,市场竞争仍在,客户回款条款调整是渐进过程,对下半年变化保持相对谨慎态度。
Q6: 代工模式除了理想的所有芯片和地平线的高端方案外,还有哪些公司在用,智能网联服务营收同比下降,代工模式贡献增加是否会提高其增长,代工模式是记完整产品价格还是代工费?
A6: 代工模式除理想、地平线外,小鹏也采用,从其V9开始,但营收贡献差异较大。目前分类披露中,只有理想96方案放在其他业务里,智能网联服务营收同比下降是因为国5方案减少。代工模式中,除原来95方案是部分非完整、非纯代工服务外,其他都是记完整产品价格。
Q7: 海外取得的大众、日产等新项目是哪些类型,预计何时量产?
A7: 海外取得的大众、日产等新项目,大众、丰田项目以显示屏、导航类产品居多,上半年在传感器领域有突破,拿到本田、雷诺等客户项目。海外项目量产时间基本需要两年至三年。
Q8: 做软件软硬结合的支架解决方案,定位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哪些,在新兴领域如机器人、无人配送、智能智慧交通等方面是否有较好机会?
A8: 公司希望将软硬结合的支架解决方案提供给所有客户,分阶段推进。现阶段市场竞争大,公司希望借助预控、传感器能力、规模以及算法优势,为客户提供快速、低成本、高安全质量保障的方案。早期合资或传统自主品牌可能会更快采用连带算法的方案,海外市场也会提供相应方案。在新兴领域,公司已进入机器人和无人配送领域,无人配送场景明确,技术瓶颈不明显,现阶段会先落地,有创业公司做得不错,公司能更快商业化落地;机器人领域公司也在研究投入,但大规模应用可能更晚。
Q9: 除小鹏外,其他玩家采用自研芯片方案,公司后期订单获取情况如何,Orin方案和4月份车展发布的软硬一体支架解决方案,订单获取情况如何,中报提到的轻量级方案在整个支架业务的占比如何,今年和明年如何展望?
A9: 市场上很多玩家采用自研芯片方案,公司认为长期来看这不是合理方向,会造成资源浪费。公司提出开放共享,主动适配当下阶段特点,积极参与代工项目获取,巩固市场地位。代工有门槛,公司因体系支持和规模化优势,有业务切回的情况。对于车厂自研芯片代工业务,公司会积极获取,如小鹏图灵等。Orin方案和4月份车展发布的软硬一体支架解决方案有获取海外和国内自主品牌订单。客户产品结构已有自研或与其他供应商合作情况,公司凭借服务优势和创新的舱驾融合方案获取项目。中报提到的轻量级方案主要是高通方案,今年量不大,如8620在奇瑞已量产,8650在丰田等可能明年量产,明年有订单获取和量产规模增长机会,后续希望在高通8775、8797方案获取较大平台。
Q10: 英伟达新平台迭代,支架预控和座舱预控毛利率是否有压力,海外业务产品上有无变化?
A10: 英伟达新平台迭代,支架预控和座舱预控毛利率会受到代工业务影响,但可通过多方面对冲。产品结构上,后续Orin和高通方案上来会对代工业务有对冲;客户结构上,客户更均衡,代工业务客户占比降低。公司目标是维持20%左右毛利率水平。海外业务产品有新变化,在传感器领域有新突破,在欧洲和日本有新业务。现阶段主动不拿美国业务,墨西哥,产线规模较小,主要是为配套雷克萨斯北美业务。
Q11: 六七名客户是哪些?
A11: 后面占比在5%左右或以上的客户主要是长城、南北大众、一丰广丰、广汽等。
Q12: 与英伟达、高通等主流芯片的合作方案情况,下一代芯片方案如何,英伟达座舱芯片现在主流是哪一款,英伟达Orin X和高通8155主流解决方案的价格分别大概是多少?
A12: 德赛西威与市场上现有的主流方案全面合作,包括英伟达、高通,也与国内的地平线、黑芝麻、新时等芯片厂商合作,但营收体系以高通和英伟达的方案为主。从产品规划来看,英伟达现阶段Orin x用量最大,后续可能有Orin X甚至双Orin的开发项目;高通的8650已量产,接下来是8775和8650量产,再往后是8797、8397,座舱和自驾领域的下一代AI预控也在同步开发。自主品牌方面,与地平线的J5、J6有合作项目,与黑芝麻的A1000已量产供货,A2000也在开发中。目前英伟达没有座舱芯片,高通座舱芯片最大规模的是8155,新旗舰8295规模快速上升,8255作为8295的性价比款也较受欢迎,下一代AI芯片8797或8397已拿到项目。英伟达Orin - X单芯片价格在七八千水平,双芯片在一万 1万二三水平,高通8155价格在2000多到3000多,8295价格在4000以上。
Q13: 新项目年化销售额80亿的市价中,英伟达相关芯片平台方案的占比,Orin - Y在新订单中的占比情况?
A13: 新项目年化订单里英伟达的方案占大部分,但未明确给出具体占比区间。Orin - Y处于刚起步状态,已有几个自主品牌的项目在开发,准备后续上线,其性能与Orin - X差别不大,但价格更友好。很多客户已采用Orin - X,现在采用Orin - Y更多是出于新一代的考虑,不是替换Orin - X,而是保持领先的旗舰方案,所以Orin - X的量更多、价值量更大。
Q14: 8775性能的开发进展如何,8797项目的定点情况有无变化?
A14: 8775算力在100Top以内,适合中低阶车做标配化方案。去年10月已向客户发布,目前主要看客户车辆的发布时间,大概率在明年,包括国内和海外方案。8797目前未到定点周期,定点情况暂无变化。
Q15: 增长较快的传感器和海外市场拓展的主要是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这两类产品吗,车联网产品是否放在传感器中,智能座舱今年上半年收入构成中,中控显示屏和座舱域控的占比如何,座舱域控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情况怎样,代工业务的毛利率相比于传统Orin平台上的非代工项目低几个百分点?
A15: 增长较快的传感器和海外市场拓展的产品主要是摄像头,雷达可能也有。车联网产品不放在传感器中,单独归类。智能座舱今年上半年收入构成中,显示屏占总体营收的1/5,增速为几十的水平;座舱域控增速与驾驶预控接近,都在50%以上。传统Orin平台上非代工项目毛利率约20%,代工业务毛利率在十几的水平,可能低至10%左右。
Q16: 海外尤其是欧洲业务的前三大收入结构客户是哪些,是否拿到ABB客户的座舱订单,欧洲客户座舱是否有大屏多屏化趋势;地平线J6m芯片与哪些车企合作,给地平线做代工和给英伟达做代工的毛利率差别如何?
A16: 欧洲业务贡献较多的客户有大众、斯柯达、沃尔沃等。已拿到宝马和奔驰的业务,但形成大营收还需较长时间,宝马验厂花了两年时间,拿项目后开发还需2 - 3年。从前期拿到的项目能看出欧洲客户座舱有大屏化趋势。未提及地平线J6m芯片与哪些车企合作。给地平线做代工的毛利率比给英伟达做代工更高,因为地平线方案总体价值量小很多。
Q17: 多合一方案指的是否是单价15,000 - 2万的产品,用的是什么芯片,全年支架区域控制器和座舱与控制器是否维持50%的增速指引?
A17: 目前未对全年支架区域控制器和座舱与控制器的增速指引做上调调整,虽然同比去年增速不错,下半年也有信心,但没有大幅变化通常不做调整,最终达成率可能比预期更好。多合一方案并非仅指某一款产品,也不是只有特定芯片的方案,而是希望在客户端推广更全套的方案,提供一篮子解决方案,包括预控、传感器、显示器、摄像头、雷达、算法等,相比客户分开采购,在产品表现、成本、服务、供货和质量保障等方面更有优势,但客户采购策略可能是推广的障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感谢支持+关注!$德赛西威(SZ00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