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拆解:我的买入和卖出三原则|案例+逻辑+实战

用户头像
羽界之家
 · 加拿大  

$甘李药业(SH603087)$ $澜起科技(SH688008)$ $美亚光电(SZ002690)$

这段时间不断有人问我:
你为啥买入这个?
为啥又买入那个?
什么时候该卖?
现在涨多了要不要先出掉点?

今天我干脆一次性说清楚——我的 买入和卖出三原则。举例说明我的持股思考,你掌握了这个逻辑,就能举一反三,应用到自己的选股和买卖体系当中。

一、买入的三原则

1. 确定性
很多人拿不住好股票,不是因为没买到,而是因为心里没底。跌了怕继续亏,涨了又怕利润飞了。归根到底,是对企业未来缺乏“确定性”的认知。

短期股价可以靠资金和情绪推动,长期一定是价值决定。只有当你对公司的盈利模式、壁垒和现金流有信心,才能拿得住。
比如段永平能十几年拿苹果,因为苹果的生态、果粉的忠诚,保证了它的持续盈利能力。

我这里说的确定性不是“绝对确定性”,那在资本市场几乎不可能。大国热战、黑天鹅谁也不敢打包票。所以我们只能追求 相对的确定性

2. 成长性
股市本质上就赚两类钱:

价值的钱:公司利润每年增长,长远看一定会反映在股价上。

情绪的钱:市场错杀,10元价值的公司跌到5元,等市场回暖再回归。

真正能让你“闭眼拿”的,只有企业长期稳定的成长性。

3. 戴维斯双击
当公司利润高速增长,叠加估值提升,就会发生戴维斯双击。这是收益率最高的一类投资机会。
当然,能同时满足的股票并不多,但我还是把它列为第三条原则。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目标就是让收益率更高一些。

二、案例拆解:买入篇

失败的例子:荣昌生物
当时我对创新药行业认知有限,几乎没办法评估它的价值,所以缺乏确定性。最后被震仓出局。
如果换作今天再看创新药,我会分析:药物独创性、疗效对比、适应症市场规模,从而推断未来价值。

成功的例子:甘李药业
甘李的逻辑更直观:国内市场看集采定价+市占率,国际市场看增长潜力,管线进展再加权。
买入时价格在50–60区间,PE(TTM)约30–35,我预计未来三年CAGR在45–50%,PEG不到0.7,完全符合买入原则。
因此哪怕股价波动,我依然拿得住。

另一例子:澜起科技
当时股价70–75,我眼前一亮。半导体+AI+国际竞争力,稀缺且热门。
虽然一开始仓位不大,但在药明合联兑现双击后,我逐步加仓到80–90,甚至100附近还补过。
澜起技术门槛高、毛利率稳,AI需求带来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我测算前三年CAGR约60%,后三年仍有45%。买入时PEG约0.8,即使现在也在1附近,高成长公司PEG容忍度本来就更高。
再叠加港股IPO预期,我判断2025Q4–2026H1有望出现戴维斯双击。

不会选股的朋友可以反复看我专栏里的文章“如何找到成长型的标的物“网页链接

三、卖出的三原则

买入假设被破坏
比如甘李的集采政策变化、竞争格局恶化、核心假设失效,就要重新评估。

估值过高
PEG从0.7涨到2.5以上,说明预期透支,这时就要考虑卖出。

发现更好的标的
如果有更高确定性、更高成长性的机会,资金就该转移。

四、案例拆解:卖出篇

小米
买入成本11–12,后来涨到30+。我当时测算PEG已经到2.2,不再符合原则,于是28–34清仓。
事后看小米冲到60,我算是卖早了。但卖出资金投到药明生物,从结果来看,收益更大。

美亚光电这是我的伤心股
成本24,持有多年。后来复盘发现当时买入PEG就高达2.5,之后叠加疫情和增速下滑,虽然持股多年,降低了它的PE,但是依然高估,遭遇戴维斯双杀;这两年顿悟后,我开始再复盘它,去年年底PEG仍在1.3,估值并不便宜,我果断割肉,账面损失超500万。
但把资金转移到其他标的后,一年时间涨了250%,比死守美亚更有效率。

五、总结

买入靠三原则:确定性、成长性、戴维斯双击。

卖出靠三条件:逻辑破坏、估值透支、发现更优标的。

这套方法不能保证买到最低、卖到最高,但能保证我心里有数,拿得住,也敢放手。
投资没有完美,只能不断实践、复盘、优化,才能在牛熊中活得更久、赚得更多。

欢迎球友们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买卖原则,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