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base Global(COIN)$ $Tempus AI(TEM)$ $晶泰控股(02228)$
最近有好几个网友跟我聊起美股,大家讨论得挺热烈。老实说,我内心是有一点小遗憾的——今年以来,我的美股账户收益率,确实没有A股的收益率高。
家人移民加拿大已经有几年了,但我本人是今年才正式定居下来,也是在今年才正式开通美股账户,开始认真学习和研究美股市场。
年初我做了一个大方向的判断:
我认为今年A股、港股市场整体有望跑赢美股。一方面,美联储存在潜在的降息空间,全球资金的潮汐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A股/港股经过过去两年的估值出清,便宜货不少,容易形成结构性机会。
9个月过去,这个判断基本兑现了——今年的大A和港股确实更热闹、更活跃,美股整体节奏反而偏稳。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年的重心主要放在A股和港股,美股仓位相对有限。
虽然市场不同,但我认为选股的底层方法论是一样的。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不管是A股还是美股,本质上都是:
找到大趋势方向
确定赛道空间
选中好公司(增长+估值匹配)
拿得住,等兑现。
所以,我研究美股的方法论和A股完全一致:“确定性 + PEG合理 + 长期成长 + 戴维斯双击”。
今年美股已经是连续第6年上涨,整体估值水平站在历史偏高区间:
纳指过去5年年化涨幅 >20%,S&P 500 Forward PE 也在20倍以上;
“七巨头(Magnificent 7)”贡献了绝大部分涨幅,其他中小盘科技股甚至停滞不前;
AI主线标的普遍估值不便宜,PEG也高,对我这种喜欢“估值+成长”匹配度高的选手来说,下手难度不小。
另外,美股信息披露完善、机构占比高,信息差博弈的空间比A股小,这意味着要靠更扎实的研究和更长的视角来获胜。
由于对美股整体不熟,我一开始就决定不搞太多小方向,先从最明确的大趋势下手。
英伟达当然是AI基础设施的绝对龙头,但PE太高,PEG也不符合我的投资框架;实际上英伟达还是涨了不少,有点遗憾;
光模块、AI液冷、DDR5、CXL这些“卖水人”标的,在美股对应的企业不是市值极大(如Broadcom),就是估值已经被资金定价充分;
最后选了一点台积电,不算便宜,但是算是勉强符合我要求的股票,;
AI应用层公司里,我选了 Tempus AI(精准医疗方向),虽然规模还小、尚未盈利,但我认为这是AI应用落地中最有想象力的方向之一,目前处于盈利转折关头。
这方面,美股相对中国市场有明显领先。
我重点关注了 Coinbase、Circle、Robinhood、Bitdeer 等公司,也买入了一点 Figure Holding 做RWA(Real World Asset)的观察仓。
coin是唯一合规的美国本土最大虚拟币交易所,同时拥有circle稳定币收益的一半,具有五重身份,如果能够按照它的设想走出来,天花板极高。
Bitdeer是挖矿企业,除了卖矿机设备,也帮客户挖矿和接管矿机运行,同时也自营挖矿,如果比特币牛市,它会非常受益。
这条赛道对应的是**“美元数字化 + 金融基础设施”的长期大趋势**,我相信未来的爆发力会非常惊人,但短期估值与政策波动都很大,所以我采取的是小仓位、长跟踪的策略。
相比A股,我在美股研究中确实遇到几个难点:
信息门槛高:英文资料研究比中文费劲得多;
标的便宜的不多,PEG合适的更少;
很多AI应用层公司仍在亏损期,缺乏明确的盈利锚;
数字货币类企业波动剧烈,与币价强相关,估值方法不完全一样。
因此,我目前的美股仓位以观察仓为主,整体策略是“方向对、节奏慢、不强行追进度”。
我认为,美股投资对我来说是一个长期课题。
目前的策略是:
1️⃣ 不追短期收益率的对齐,允许节奏不同步;
2️⃣ 继续沿AI和数字货币主线深挖二线标的和应用落地企业;
3️⃣ 搭建一套自己的美股财报/研报分析模板,降低语言门槛;
4️⃣ 把重点仍放在确定性高、PEG合理、具备戴维斯双击潜力的标的上。
回过头看,我的美股投资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 “结构正确,节奏偏慢。”
我不认为这是坏事。A股/港股的今年行情本就精彩,而美股是我定居北美后不得不长期面对、逐步深耕的市场。
在我看来,美股布局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长跑。时间是朋友,节奏比速度更重要。
✍️ 最后,如果你也在做跨市场投资,或者也在研究AI和数字货币方向,欢迎留言交流。雪球上的讨论,往往能激发很多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