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几天,来问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有球友、有朋友、有老股东,甚至还有几位短线客,轮番上阵,一句句问题砸过来。我其实都听到了,也都记下了,只是没立刻回答。
今天找个空,就一次说清楚。
⸻
其实你仔细看,从长远来看这两天公司根本没跌多少,但传言却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乱,很多人又从逻辑导向退回到了事件导向。
一看到风吹草动就想逃跑,一看到激励没发就要质疑,一看到别的公司出利好就焦虑……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但真理从来不是涨跌决定的,而是底层逻辑撑起来的。
⸻
很多人问:“数据到底是谁的?”
你先想清楚,公司卖的是什么?
不是把设备卖给司机,而是安装在车上,收服务费。
什么意思?你去餐厅吃饭,点了个包间,摄像头是你的吗?不是。
司机只是“使用者”,不是“拥有者”。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数据归属权天然就在公司手里。保险公司用数据,是跟公司签约,不是跟司机签。
⸻
重卡行业的保险机制是畸形的,很多人没意识到。
保费上限是被政策硬性限制的——你再高风险也不能乱涨价,结果是什么?
•高风险车队买不到保险;
•勉强能买的,保险公司也在亏钱。
保险公司想做,但没法控赔。那怎么办?
信息发展提供的不是保单,是方案。
通过数据精准风控,让赔付率从150%降到120%。虽然还亏,但能看到改善的趋势,就像是病人终于找到了对的药,哪怕只降了点烧,也愿意买单。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愿意把自己旗下的车队拿出来合作。
更现实的原因是:
不签、不降赔,就拿不到再保险额度,连业务都干不下去了。
⸻
辽宁这事也被讲得天花乱坠了,先从头说起。
辽宁项目一开始是百度中标,但百度落不了地,流标了;
后来转给了辽宁移动,不是联通;
每个省的装车方案,都是由“3+6+1”来负责,三大运营商+六大主机厂+一个中汽研。
还有人说辽宁搞送设备,说得挺热闹。
但你要知道,送设备等于硬件白送+财政兜底+国有资产流失,谁敢批?谁兜得起?
公司怎么处理?
很现实——把客户分三类:
• 一等客户:有钱、有想法,天津、内蒙古这种;
• 二等客户:有钱、没想法,比如河北、广西;
• 三等客户:没钱、有想法,比如辽宁。
一等、二等先做,三等——不是不做,是滞后做。
反正现在全国范围,也只有信息发展真正在装车,客户最后还是得回来。
⸻
关于股权激励和“鬼故事”
讲得最多的,是激励。
有人非说公司内部的激励计划出问题了,还和交易所沟通不顺,甚至衍生出一堆“公司被限”的故事。
也有人只看中股权激励,作为公司的价值标准。
但我想说一句:
股权激励重要吗?不重要。
不管认同与否,其实最重要的点还是在于公司的业务逻辑,至于激励的方式,公司自有自己的办法。
但它只是结果的表现形式,不是公司的价值来源。
你投资,是因为它发激励,还是因为它真的能改变保险行业结构?
如果你只是为了蹲一个激励计划,那你也太小看这家公司了。
⸻
关于“新朋友”和“老朋友”
还是有很多人在问:
“新朋友到底什么时候入主?”
“老朋友到底怎么搞?”
“控制权到底怎么安排的?”
但我说句实话:
现在还在反复问这些问题的,大多是还没做好长期准备的资金。
做T的、等催化的、看股东结构炒短线的,
你是投资人?还是“乘船体验游客”?
这艘船要远航的,真的不需要这么多短线水手。
⸻
今天回答的这些问题,只是一部分。
还有很多我知道你们在关心的,咱们慢慢聊。
但最重要的,还是回到这句: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市场的情绪可以反复,
但一家能装百万套设备、能把赔付率从150%压到120%、能同时打通三大运营商+保险公司的公司——
它的价值,不可能被几天的波动抹去。
风云再起,只要你还在这条船上,
就别低头,只管往前看。
————————————
25.07.14
这几天有不少朋友来问,尤其是在读完调研纪要、看完公告之后,脑子里冒出了一堆问号。今天,我们不妨一口气把这些问题说清楚。
⸻
一、“装车40万台”到底是重卡,还是也包括了网约车?
这个问题,其实是从“北斗规模化应用”的定义说起。
目前信发所说的“规模化应用”,统一指的是12吨以上的重型卡车。至于你听说的网约车、出租车,确实也是未来需要覆盖的对象,但目前不算在“北斗规模化”的统计口径里。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修路铺轨,先修主干道(重卡),再修支线(网约车)。最终的目标当然是“全车种全覆盖”,但政策推进、数据积累、保险承保模型,全都是“先重卡、再扩散”的逻辑。
⸻
二、保险团队对我们是什么态度?亏损了还愿意付钱?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们听到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
“赔付还是150%,降到了120%,这也叫成果?那还要不要分润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像是父母给差生请家教。
信息发展像是那位“补课老师”,孩子原来考试只能考10分,现在考到了40分。虽然还是不及格,但爸妈看到希望,愿意继续投资。
保险公司也是一样,他们原来赔150%,靠信息发展的数据降到了120%。虽然还是亏,但他们开始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装上了设备,就像在教室里装了摄像头:
原来不知道司机上课在干嘛、作业有没有做;现在看清楚了,可以对症下药。
“数据要素”就像是看到孩子课堂行为,“保险分润”就像是孩子成绩进步之后给老师的红包。哪怕不是满分,只要方向对、成绩进步,保险公司就愿意继续投。
至于大家关心的:“有没有这笔收入?”
这两个点决定了一切:
1. 什么时候在财报里单独列出数据要素收入;
2. 数据资产什么时候入表。
这些都是监管下的公开信息,一查就有。
逻辑其实很简单:只要跑通了,即便一开始只有一点点收入,也足以证明未来可以放大。
⸻
三、保险收入是“装完车立刻就到账”吗?
也不是。
数据这件事,本质上就是“越多越有价值”。
最早期的时候,车装得少,样本不足,保险公司肯定要等到一年左右的数据才能判断是否真实有效,毕竟不能让几个极端案例影响整体判断。所以一般收费要等一年以后,也就是第二年
但等车多了、样本大了,就像你拿了1000份试卷来分析学生成绩,只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周,就能看出趋势。
所以说,这个收入是 先渐变,后跃变。
早期是一年后生效,后期可以是半年收入,等体系跑熟了车辆多了,说不定在还没看到数据之前,保险公司就愿意付费。
⸻
四、装了那么多车,成本能回收吗?是不是签了也不装?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装车成本不但能回收,还能盈利。
安装费和服务费是由各地的北斗服务商收的,公司收的是设备服务费,安装服务是地方做的。就像你在美的买的空调,全国的空调都一样,但安装的是当地师傅,而且收安装费用的也是当地师傅。美的也不会赚安装费的钱。
第二,钱从哪来?
很简单,现在有三笔钱:
• 一是定增拿来的7亿;
• 二是银行刚批的5亿低成本贷款;
• 三是账期差,也就是你先收一部分预付款、延后支付一部分采购款。
这三项合计,大约能支持装车接近180万辆左右,对照全国800万辆重卡的规模,这只是开始。将来业务更大了,资金来源也会更多元。
⸻
五、摄像头如果被遮挡了怎么办?会影响数据吗?
这个问题,是从司机端提出来的,确实现实。
但答案也现实:遮挡就是骗保嫌疑。
如果发现摄像头被人为遮挡或损坏,保险公司可以直接认定为故意规避监管。那结果就很直接:
• 要么明年不给你买保险;
• 要么明年涨价,保费直接翻倍。
你说司机会不会配合?我们调研过,大部分司机都说:“我不怕装设备,我就怕因为别人的不规范涨我的保费。”
所以到最后,规范使用,反倒成了大家的共同选择。
⸻
但说到底,这一整套模式其实一直就围绕着两个关键词:
“装得上”,然后“用得起”;“跑得通”,最后“算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