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 之 31/52

用户头像
林峰77
 · 上海  

$信息发展(SZ300469)$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倘若三者齐备,那就不是“看一看”,而是“该出手了”。

这几天,有朋友跟我聊起北斗自由流,说“感觉讲完了”。

我笑了笑。

讲完了?这才刚开始。

9 月 12 日那天(上周五),交通运输部低调地发布了一份文件,名字不响,但内容够重。

是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申报方向指引。

从技术到国家战略,北斗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定位系统”

如果你还把北斗当成一个“辅助导航”的工具,那你真的已经落后了两拍。

北斗,是穿梭在新基建、智慧交通、保险风控、AI模型、碳排监测、公共财政之间的那根主线。

而这次发文,信息发展作为曾经是交通部体系内唯一一家做民用北斗的上市公司,所接触的政策面,可能比你想象中还要多。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文件里,和信发息息相关的那些“条例”。

北斗自由流:从“海南试点”到“全国推广”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的自由流吗?

起点在海南。

但这一次,文件第十条直接写道:

“推动公路自由流收费。”

更直白的是:不少于100条公路,试点自由流收费。

要知道,此前行业普遍预期是“先挑个三五条”。

而如今直接上百条,这是政策层面给出了明确信号:

这不是试试水,是直接规模化应用。

更重要的是,文件还特地指出:“全车型”。

什么意思?

不是以前那种“只收重卡”的“使用者付费”。

未来连私家车、商用车、出租车……全都将进入计费范围。

对于信息发展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 从“营运车辆”到“全民覆盖”的可能性;

• 从“个别试点”到“标准化推广”的路径;

• 从“一个终端”到“一条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地位。

北斗自由流的“复制性”,价值真正显现

公路与公路之间的差别,其实不大。

尤其是在没有收费站、不依赖基建的背景下,北斗自由流的高可复制性将彻底爆发:

• 模块化部署;

• 算法+轨迹模型可套用;

• 无需新建基础设施;

• 可直接嵌套在北斗智能终端。

什么意思?

一个省落地,全国跟进;

一条公路跑通,百条可复用。

养路费缺口,正成为政策重点关注的“隐疾

此次文件里,光是提到“养护、管养、数字化提升、收费机制”等关键词的就有好几条:

第2条:“公路基础设施养护新模式。”

第7条:“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8条:“普通国省道交通调查能力全面提升。”

这些都不是讲“技术”,而是实打实在讲“缺口”——养路费不够用了,路却越来越多,怎么解决?

而唯一合理的方式,就是使用者付费。

于是,北斗自由流不再是“实验性技术”,而是公共财政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从重卡数据,到AI风控、垂类大模型服务

再往后翻,还有几条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第9条:“探索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技术。”

第13条:“加快交通运输基础大模型创新突破。”

还记得信息发展在董秘问答里提到的三要素

算力、算法、数据。

数据这一块,信息发展现在是车路侧最核心的抓手。

不论是风控AI训练、ASLM模型构建、区块链数据确权,信发的数据量级、颗粒度、闭环能力,都有很高的壁垒。

数据多维、实时、精确,天然适配AI算法。AI算法部署平台,也正在逐步形成。

保险科技逻辑,被政策“捧上桌面”

第34条,“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向事前预防转型”,明确表示了:

• 提升风控水平

• 科技手段降赔

• 行业安全文化建设

从驾驶行为预测,到事故风险预警,到司机安全教育,这一整套产品线,已经不止是“保险公司的诉求”,而是变成了“国家政策的方向”。

区块链、无人机、低空经济…各条副线全线响应

不要忘了:

第41条:低空交通运输应⽤场景⾼质量培育。

第46条: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多条关于区块链、低空经济、城市大脑的内容

都和信发此前的各个布局强相关。

交信北斗(浙江)科技公司和信息发展在区块链可信上链、分布式数据存储方面已经拿下多个专利。

年报中所提到的,无人机低空测绘、城市感知设备投放、车路云一体化调度平台……

你以为是“旁支”?未来很可能也是“主干”。

天时、地利、人和,罕见齐聚

回到最开始——孟子那句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而这次,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起来了:

天时:政策顶层设计从“技术示范”逐步进入“应用落地”阶段

地利:海南先行,全国模板化铺开,复制进入快速发展期

人和:信发打通政策线、产品线、产业线,所有人开始真正看懂这家公司

现在再去担心“短线回调”、“项目没收入”、“还在亏损”这些问题,

你真的不觉得,自己格局有点小了吗?

这不是讲一个梦,而是搭一条路。

而且这条路,已经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