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范式(06682)$ 范式突围,当中国PLTR遇上BAT,为何AI垂直王者无惧巨头?
当美国云巨头垄断算力市场时,Palantir(PLTR)以4000多亿市值证明:企业AI的核心战场从不是通用算力的比拼,而是垂直场景的深度渗透。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BAT等云厂商的生态霸权,非但不会阻挡第四范式的成长,反而会因其业务定位的本质差异,成为其差异化优势的“背景板”。在AI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落地的浪潮中,第四范式正以“行业数据+场景深耕+信创适配”的三重壁垒,走出一条与巨头并行不悖的崛起之路。
一、赛道分野:巨头的“基建逻辑”与范式的“落地逻辑”
BAT等云厂商的核心定位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而第四范式则是“企业智能生产力的转化者”,二者在业务内核、价值链条与盈利模式上存在根本分野,构成了“互补而非竞争”的产业格局。
云厂商的优势集中在“通用能力供给”。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其核心业务围绕算力租赁(如云服务器、GPU集群)、基础平台(如AI开发工具链)和通用技术(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API)展开,本质是通过规模化的基础设施服务获取收益。这种模式决定了其必然追求“广度覆盖”,试图将同一套技术框架复制到千行百业,但难以深入每个行业的业务肌理——就像谷歌云可以提供Vertex AI开发平台,却无法替代Palantir为金融机构构建专属反洗钱模型。对云厂商而言,企业AI需求是“流量入口”,而非价值核心。
第四范式则聚焦“垂直价值创造”。其以先知AIOS平台为核心,深耕金融、能源、交通等14个重点行业,核心任务是将企业的行业数据转化为可落地的决策智能。这种模式追求“深度绑定”:为招商银行打造的AI客服Agent,需吃透金融对话数据的行业特性,才能实现95%的复杂咨询准确率;与国家电网合作的智能调度系统,要融合电网运行数据与气象数据,方可达成10%的能源浪费减少。对第四范式而言,行业数据是“核心资产”,场景落地是价值终点,这与云厂商的“基建思维”形成清晰区隔。
这种分野在商业数据上尤为明显:2025年中期,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收入占比达81.8%,其中标杆客户平均收入同比增长56.6%,印证了其“深度服务+高客户粘性”的模式有效性;而云厂商的AI业务多依附于云计算收入,单个行业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往往不足1%,二者完全处于不同的价值赛道。
二、壁垒构建:PLTR的成功密码在中国如何复制?
Palantir在美国市场的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巨头不愿做、客户做不了”的市场空白——即私有化部署场景下的深度数据整合与决策支持。第四范式在中国市场,正以更适配本土需求的方式复制这一逻辑,构建起BAT难以突破的三大壁垒。
1. 行业数据闭环:比技术更稀缺的“场景资产”
在大模型开源成为趋势、算力逐步商品化的今天,行业数据已成为AI竞争的核心壁垒。第四范式深耕行业十余年,积累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沉淀在垂直场景中的数据资产与转化能力。在金融领域,其掌握了信贷审批、反洗钱等场景的高维交易数据,构建的智能风控模型能将不良贷款率降低0.5%;在能源领域,通过分析石油管道信号、风电设备运行数据,形成的预测模型准确率已达92%。
这些数据资产具有“私有性”与“场景性”双重属性:既属于企业客户的核心商业机密,需通过私有化部署保障安全,又高度依赖行业经验进行清洗与特征提取。BAT虽能接触到海量用户数据,却缺乏行业级的业务数据积累;即便获取数据,也因缺乏场景认知难以转化——就像亚马逊云无法替代Palantir处理军工领域的敏感数据,阿里云也难以吃透国家电网的调度逻辑。这种“数据-场景”的深度绑定,正是第四范式的核心护城河。
2. 信创生态卡位:巨头难以企及的“国产化枢纽”
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在于信创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这恰恰是第四范式的战略高地。不同于BAT的“全球技术+本土适配”路径,第四范式从起步就深度绑定国产算力生态,通过自研AI引擎EngineX实现了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主流信创芯片的批量适配,其信创模盒已上线超百个认证模型,预计一年内将增至十万级。
这种布局形成了“国产芯片-行业模型-企业需求”的闭环:在金融、政务等敏感领域,企业既需要满足数据安全要求,又需要AI技术落地,第四范式的“信创算力+行业适配”方案成为唯一选择。BAT虽也布局信创,但因其业务与国际技术生态深度绑定,在国产化适配的深度与响应速度上远不及第四范式。正如Palantir凭借政府与军工领域的私有化部署优势避开云厂商竞争,第四范式也以信创生态枢纽的定位,在国产化浪潮中占据了巨头难以替代的位置。
3. 产品形态创新:“平台+Agent”的落地加速器
第四范式的产品演进始终围绕“降低企业AI落地门槛”展开,形成了“先知AIOS平台+行业Agent+软硬一体”的独特形态。先知AIOS 5.0平台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让业务人员无需编码即可构建行业大模型;搭配「Virtual VRAM」虚拟显存扩展卡与SageOne一体机,可将GPU利用率提升至100%,推理成本降低50%。这种“软件+硬件”的深度集成,完美解决了企业“不会用、用不起”的痛点。
BAT的AI产品多为“工具级”,如百度飞桨是开发框架,腾讯云TI-ONE是训练平台,均需企业配备专业算法团队进行二次开发。而第四范式的产品是“生产力级”,以金融风控Agent为例,已封装了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推理加速的全流程能力,企业开箱即可用。这种“成品化”的解决方案,与云厂商的“工具化”产品形成鲜明对比,精准切入了市场空白。
三、增长验证:数据与案例下的范式力量
市场担忧的核心是“巨头挤压下的增长空间”,但第四范式的经营数据与标杆案例,已充分证明其在巨头生态中的成长韧性。
从增长速度看,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9.42亿元增至2024年的52.6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3.7%;2025年中期收入26.26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核心的先知AI平台收入同比激增71.8%。在BAT AI业务增速普遍低于20%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长曲线堪称亮眼。更关键的是盈利拐点的临近:2025年中期经调整净亏损同比收窄70%,预计年内即可实现盈利,这种“高增长+减亏”的组合,印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从客户粘性看,2024年标杆客户数达161个,同比增长16%,平均收入达1910万元;2025年中期虽受行业季节性影响,标杆客户平均收入仍同比增长56.6%。工商银行、国家电网等核心客户的合作持续深化,从单一项目扩展至全业务线AI转型,这种“深度绑定+量价齐升”的客户结构,正是Palantir成功的核心要素,也是BAT难以撼动的——云厂商可以争夺一次性的算力订单,却无法抢走沉淀了数年数据与经验的深度合作。
从生态协同看,第四范式与云厂商甚至形成了“互补共生”的关系:其SageOne一体机可部署在阿里云、腾讯云的基础设施之上,为云厂商的通用算力注入行业灵魂;而云厂商的算力资源,也为第四范式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底层支撑。这种“你做基建、我做转化”的分工,彻底消解了“竞争威胁论”的担忧。
四、结语:AI落地时代的必然选择
Palantir的崛起告诉我们:在巨头主导的科技生态中,垂直深耕者永远拥有生存与壮大的空间。第四范式在中国市场的实践,正是这一逻辑的延续——BAT的云生态越完善,企业的基础算力需求越易满足,对“数据-场景”转化的需求就越迫切,而这恰恰是第四范式的核心价值。
当AI从“技术概念”迈入“生产力革命”,市场终将明白:云厂商提供的是“水电煤”,而第四范式提供的是“智能生产线”。前者是基础,但后者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信创浪潮与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第四范式正以清晰的定位、深厚的壁垒与强劲的增长,成为中国版Palantir的最佳继承者,其成长之路,无人可挡。
机场航班延误,闲写一篇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