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
发改委5月底约谈头部养殖企业,要求其稳产能,降体重;农业部6月中旬召开会议,要求各地方农业部门引导本地降产能,降体重;6月下旬,发改委再次约谈腰部养殖企业,要求其稳产能,降体重。其中降体重任务明确要求在8月底前完成。
这些信息经过各种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在产业内几乎人尽皆知。因此在七八两月集团集体放量降重时,非集团养殖主体集体选择了压栏。他们认为集团降重完成后会有明显的缩量,计划等到集团9月缩量后再卖。
我们可以看到,6-8月,集团出栏量明显增加,超卖严重,在降重压力最大的8月份,前30大集团为了降重每天超卖超过十万头,但与此同时生猪价格却并未明显下跌,一方面是因为冬季疫情导致的基础供应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散户和中小规模场大规模的压栏。
到8月底,大部分集团如期完成降重任务,9月集团企业生猪出栏明显减少,前三十大集团日均出栏合计环比减少接近十万头,我此前也认为9月生猪价格会有所反弹。但是此前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场压栏的规模却超乎了想象。
在集团大幅减量的情况下,全国9月日屠宰量不降反升,也就是散户和中小规模厂日出栏量较8月提升十万头以上,同时叠加部分地区较为严重的疫情造成的抛售,造成了9月生猪价格的持续震荡下跌。
但是集团企业普遍采用循环生产模式,消化库存或者降重抛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散户和中小规模场往往采用批次化生产模式,一个批次销售完成后下一个批次往往间隔较长时间,尤其是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和近两年发展迅速的放养模式,基本都是春节后陆续入场的仔猪,出栏时间上也较为集中,同时当前散户和小规模场的存栏均重并不算很高,这就使得散户和小规模场降库存的时间不会太长,同时在库存下降后未来可出栏生猪可能也会减少。
二、产能调控
根据上周产能调控会议的要求,本周行业前25大企业上报了各自能繁母猪去化目标,目前虽然还没有详细的数量流出,但据悉已上报总量距离100万头的目标并不远,很可能稍作调整后就进入执行阶段。
本轮产能调控始于今年5月底,距今已经接近四个月的时间。距离6月中旬农业部会议提出全行业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也已经过去三个月。近几个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基本稳定,因此很多人认为产能调控无法有效落实。
农业农村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稳产保供是其主要任务,其次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强力推动行业产能,尤其是相对效率较高的产能主动退出意愿并不强烈;同时农业部门强制力有限,对行业头部企业的约束力也有限。
而发改委调控的力度远远大于行业主管部门,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三次煤炭产能调控,还是两次钢铁产能调控,发改委有充足的产业调控的成功经验。在上周产能调控会议之前,发改委调控重心一直在出栏均重上,并未明确能繁母猪调控,本次会议是发改委首次明确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
发改委成功调降头部企业的出栏均重就充分说明了其产能调控的能力,在近期确定各头部企业能繁母猪调减任务后,发改委将持续跟踪各企业调减进度,我个人相信这次能繁母猪调减将和生猪体重调降工作一样取得成功。
三、母猪集中度提升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由于疫情、价格波动、行业生产模式持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行业能繁母猪集中度在缓慢但持续的提升着。尤其是北方能繁母猪集中度提升更为明显。
结合近期实地调研和线上沟通得到的信息,目前华中、华北、东北地区已经有70%左右的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不再饲养母猪,转为自采仔猪的专业育肥户或者代养户;10%左右的中小规模场转型为专业母猪饲养场,外销仔猪和怀孕母猪;20-30%的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场仍然保留自繁自养模式。
大部分集团企业在过去两三年中能繁母猪均有所增长,其中一部分大量外销仔猪,另外一部分则大量外购仔猪,但集团企业整体仔猪是净外销的,这也是散户和中小规模场仔猪的主要来源。
上半年仔猪价格较高时一些放养企业曾经计划做母猪养殖,减少对外购仔猪的依赖,但随着仔猪价格的持续下跌和生猪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放养企业饲养母猪的积极性也大幅下降。$牧原股份(SZ002714)$ $温氏股份(SZ300498)$ $新希望(SZ00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