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南旱涝灾情⑤

用户头像
一凡帝诺维奇
 · 河南  

④夏粮成绩

豫东南2025年夏粮单产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山区减产最为严重,平均亩产在500斤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在100斤以下。

丘陵地区平均亩产在五六百斤,同样有部分缺乏灌溉条件的在100斤以下。

平原地区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左右,其中:

从播种到收获之间基本没有灌溉和生长期田间管理的,基本相当于看天吃饭的,亩产普遍在300-700斤,平均500斤左右,小部分低于低于200斤。这部分大多是外出务工且没有土地流转的一般农户,对粮食生产不太重视,目前在豫东南农村占比已经较小。

在旱情较为严重时有过浇灌,但是缺乏足够的灌溉,且缺乏生长期田间管理的,亩产普遍在500-1000斤,平均700斤以上,小部分低于500斤。这部分大多是就近务工或者年龄偏大的农民负责管理的土地,他们对粮食生产较为重视但又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或者因为土地面积较小,从成本收益角度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或者财力。这部分目前在豫东南农村属于主流。

在轻度旱情时就开始且持续浇灌,且生长过程有持续且完善田间管理的,亩产普遍在1000斤以上,平均能达到1200斤以上,部分能达到1500斤左右。这部分主要是现代化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化的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部分的普通农民,尤其是亩产超过1400斤的,基本都是现代化农场、高度专业化的种粮大户和个别水平较高的家庭农场。这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且愿意进行持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证了夏粮的高产,平均单产几乎都创了历史新高。

从亩产不足百斤,到1500斤的历史新高,今年小麦的单产差距之大也是历史罕见,两级分化明显。单产差距的背后是土地管理、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差异的积累,尤其是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及时充足的灌溉对产量的影响更大,而这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根据河南省统计数据,2025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8524.42万亩,比上年增加9.19万亩,增长0.11%;2025年河南夏粮平均单产439.92公斤/亩,比上年减少4.66公斤,下降1.05%;2025年河南夏粮总产量750.01亿斤,比上年减少7.13亿斤,下降0.94%。

可以说,河南夏粮的抗旱任务基本取得了成功。豫东南地区根据我个人实地调研,平均亩产略好于河南平均水平,也符合豫东南整体山地丘陵比例低于河南平均水平的客观条件。

2.夏旱

①持续干旱

麦收完成后,全省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旱情也进一步加剧。

6月全省气温持续在30℃以上,高于常年同期平均气温2℃左右,造成土壤持续快速失墒;进入7月,高温加剧,7月全省气温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8月初全省平均气温持续接近40℃。

与此同时,全省降水也持续明显减少。

5月底6月初麦收前后省内部分地区出现了小规模的降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墒情,但全省大部分地区还是依靠浇灌完成了秋季作物的种植;6月全省降雨依然低于平均水平,部分地区6月已经开始抗旱浇灌;6月下旬至8月初,全省降雨量明显减少,其中6月下旬全省基本无有效降水;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79.5毫米,较常年同期少五成以上;8月初全省无降水。

高温少雨天气持续到8月5日。8月5日开始,全省开始了持续降雨降雨天气。

在8月5日全省范围的持续性降雨开始之前,河南已经有41%的气象监测站出现重度以上的干旱,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魏国强透露,“本次河南旱情为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而且2025年是春夏连旱,抗旱浇灌贯穿春季、夏播和7月,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平原地区平均地下水位11.87米,较上年同期下降3.57米。

豫东南地区旱情尤为严重,7月以来,35℃以上高温连续日数接近30天,突破历史极值,且连续48天无有效降水,驻马店部分地区7月降水量仅有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6%。

而豫东南的周口、驻马店、信阳三市贡献了全省接近三分之一的粮食产量。持续的干旱给豫东南地区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地影响,也对全省的粮食生产产生了威胁。

$北大荒(SH600598)$ $苏垦农发(SH6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