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从创立至今,始终围绕生猪养殖产业,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牧原不断拓展上下游业务,目前公司业务覆盖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兽药研发生产、育种、生猪养殖、圈舍设计与施工、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智能化养猪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猪屠宰、猪肉分割与包装、智能化屠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运营、猪肉销售、生猪养殖行业的技术服务等行业上下游各个环节。
2024年,牧原又开始拓展海外业务,进入2025年,香港上市、海外拓展、产业互联等一系列新业务及屠宰板块分割品业务的爆发都进一步丰富了牧原的业务线。
经过分析公司今年以来公开交流的信息和个人的一些调研信息,我尝试对公司的业务及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简单梳理,仅代表我个人看法。
一、内求价值
生猪养殖业务仍然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未来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善,实现生猪养殖业务的提质、降本、增效。
1.提质
短期内通过持续的品种改良,来提升生猪体型、瘦肉率、屠宰出肉率等品质。
中长期内,通过下游肉食销售得到的消费者反馈,通过育种来提高猪肉的外观、口感、香味等品质。
以智能化三防猪舍为基础,结合饲料优化提升猪群健康,通过疫病净化减少猪群疾病,减少养殖环节抗生素的使用,最终实现物抗养殖,提升猪肉安全品质。
2.降本
从生猪育种开始,通过饲料配方优化、疫病净化、疾病防治、人工智能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提升,以及养猪工程师培训赋能、基层管理人员持续培训及竞争上岗、激励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等一系列管理上的优化提升,来持续地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3.增效
通过管理持续的优化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进化提升人员效率;
通过品种优化、饲料配方改良、低蛋白饲料体系等减少粮食消耗,本质上减少养殖对耕地的需求,提高土地效率;
通过新能源的应用和养殖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持续降低养殖成本,叠加品种优化实现的售价提升,提升养殖利润,提升经营效率。
二、外寻发展
以生猪养殖为核心,围绕生猪养殖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补链、强链、拓链。
1.补链:完善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提升韧性
“补链”旨在填补现有产业链的缺失或薄弱环节,增强系统抗风险能力。
(1)供应链协同与稳定性提升
①强化上游供应链稳定性
通过牧原粮贸的发展,强化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借助本次港股上市,建设国外原料供应体系,降低原料成本。
②关键物资设备自主可控
在农牧装备、兽药疫苗等领域,可通过自主研发或战略投资等方式,提升核心物资设备的保障能力。
③深化供应链金融支持
借鉴内乡县搭建“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平台”的经验,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服务,稳定供应链关系。
(2)屠宰与肉食加工深化
①建设智慧冷链物流体系
以打造“肉食品冷链物流中心”为目标,投资或合作建设覆盖更广、效率更高的智慧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屠宰后的猪肉产品能快速、保鲜地送达全国各消费市场,减少损耗,并探索开展第三方冷链服务业务。
②提升产品附加值
降低白条销售比例,提升分割品、精分割小包装、无抗猪肉、雪花猪肉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打造To C端的终端消费品牌。
(3)副产品高值化利用
①延伸生物医药与化工材料链条:与千红制药合作从猪小肠中提取肝素钠,与丰益国际合作加工猪杂油生产饲料油、生物柴油。
②生物制药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未来探索从猪血中提取血浆蛋白粉、血红蛋白粉,从猪骨中提取明胶、磷酸氢钙等,提升副产品价值。进一步拓展生物制药领域,加大对猪副产物(如胰脏、苦胆、猪血等)的深加工技术研发,与更多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如西湖大学)合作,开发肝素钠以外的其他生物药品和保健品,挖掘每一头猪的最大化价值。
2.强链:强化核心环节竞争力,降本增效
“强链”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使产业链核心环节变得更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1)深度推进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①扩大AI大模型应用场景:将“生猪健康大模型”等AI技术更深入地应用于智能育种、疾病精准预警与防控、营养精准调控、行为分析等环节,持续提升生产成绩。
②构建产业数字大脑:整合内外部数据,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中台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业财深度融合”和“数据驱动决策”,加强对市场波动、原料价格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2)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体系持续升级
①研发应用新型疫苗与防控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生物制药企业合作,研发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新型疫苗、快速检测技术和消毒产品。
②强化“防-控-治”一体化体系:将创新的生物安全体系及其管理标准,通过“产业互联”模式开放给合作农户,提升整体产业链的生物安全水平,尤其是牧原养殖场周边农户的生物安全水平,降低公司疫病风险。
(3)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①扩大种养循环规模:在全国更多养殖场配套推广这种模式,服务更多农田,帮助更多农户节本增收,同时强化企业的ESG表现。
②发展“牧光互补”新能源模式:将猪舍、屠宰厂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的模式进一步推广,提升绿色能源自给率,降低碳排放,并可考虑将多余电力外供或参与碳交易。
3.拓链:拓展产业链边界,赋能产业
“拓链”是向前沿、向周边、向关联领域拓展,开辟新价值空间。
(1)合成生物产业开拓
围绕“未来食品、生物基材料”核心,拓展功能性蛋白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高价值氨基酸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将产业链从农业延伸至高科技制造业。
(2)农牧装备制造拓展
内乡县农牧装备产业园已吸引超1900家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2024年营业额超300亿元。牧原依托自身需求和经验,强化农牧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不仅自用,还可向行业输出智能饲喂系统、环境控制设备、清洁机器人等智能化养殖解决方案,打造新的增长极。
(3)产业生态赋能与输出
①深化“产业互联”模式:将“全链开放”理念制度化、平台化。不仅提供仔猪、饲料,更输出先进技术、管理模式、金融支持、市场渠道,吸引更多中小养殖场、上下游企业融入其产业生态网络,从“企业运营”向“生态构建”转变。
②打造技术与人才高地:依托牧原职业学院等平台,不仅为企业自身,也为整个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农人”和产业工人。同时,将自身创新的智能养殖设备、环保设备、信息化系统等向行业输出。
(4)向屠宰下游深度延伸
①开拓生鲜猪肉销售渠道:在加强与盒马、山姆等优秀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开拓更多线上线下生鲜猪肉销售渠道。
②强化B端战略合作:深化与湾仔码头、三井食品、海底捞等知名食品企业的合作,成为其核心猪肉供应商,并探索联合研发新品。
三、重点业务
上述发展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业务上,根据公司近期交流重心和市场关注的重点,我个人总结出降本增效、海外发展、消费拓展和产业互联四个重点业务,在后续会陆续发文做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