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科技30年:股价跌89%又反弹153%,芒格教我的周期本质

用户头像
升哥聊钱小茶馆
 · 广东  

10月6日国庆收假,跟朋友在虎门农庄啃完烧鸡往回赶。傍晚的夕阳把天染成橘色,车刚拐进赤岗社区骏马路,突然瞥见马路旁厂房墙上镶着“深科技”的牌子——我下意识踩了脚刹车:这竟是深科技的工厂?
这片300亩的园区已经运营十年了。翻资料才知,2015年刚投产就开足30多条SMT生产线,一边造智能电表出口欧洲,一边悄悄接华为低端机型的代工订单。这场景瞬间勾回记忆:2015年我刚入市,翻到深科技(000021)的资料,只记住“电表+华为”两个标签,连“EMS制造”都不懂,还跟朋友说“这公司横跨两大领域,够牛”。如今再看,那时的我根本没看懂门道:借着半导体国产化东风,它的股价从2013年的6.3元飙到2015年牛市峰值41.27元,市值冲到643.81亿元,早成了封测领域的隐形龙头。可我眼里,它只是个“会接订单的代工厂”。
回家一翻股票软件,深科技正死死钉在涨停板上——27.87元。2024年年报更刺眼:营收148.27亿元,同比增3.94%;净利润9.3亿元,暴涨44.33%。翻到业务构成栏才惊觉,当年的“电表厂”早已换了内核:智能电表占比19.8%,半导体封测悄悄爬到25.6%,高端电子制造撑起45%的营收,单华为相关订单就占了高端制造板块的近70%。
股价的起伏更像场刺激的过山车:2015年41.27元的高点后,2018年贸易摩擦一砸跌到15元,市值缩水到234亿元;2020年疫情探底10元,2021年跟着半导体缺货潮反弹到30元;2022年又因存储芯片价格暴跌40%-50%、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28%,股价砸回11元,存储封测毛利率直接从18%砍到12%。如今它较2023年低点涨了153%,市值回升至434.8亿元,可我当年攥了半年就早早抛出,错失了这轮反弹。
“要是早看懂涨跌逻辑,哪会只赚点零花钱?”这念头缠着我入睡,梦里竟撞进了间洒满阳光的书房。芒格先生坐在沙发上,手里正翻深科技2024年年报,抬头招招手:“年轻人,为周期股犯愁?”
我赶紧凑过去:“先生,今天见了深科技的工厂才醒悟,2015年它涨到41块时,我根本没看懂它的底气。现在跌到27块又反弹,这起起落落到底藏着什么规律?”
芒格放下年报,手指敲了敲纸面:“你漏了周期股的核心——技术筑墙,周期显效。这公司1994年上市开盘才8块,靠代工沉寂两年,1996年突破磁头技术打破日本垄断,股价立马冲到18块,市值95.6亿元。可2000年互联网泡沫一破,磁头业务垮了,股价跌到2005年的3.8块,市值只剩20.2亿元——这就是没跟上技术迭代的代价。”
他翻到2015年的财务页:“你关注它时,刚好踩在第二次周期顶。虎门工厂投产、更名‘深科技’都是表象,关键是拿到大基金投资,要从传统封装往先进封装转。但那时封测业务才占15%,不如电表显眼,才让你看走了眼。后来2018年华为订单受冲击,2022年存储价崩了,股价砸到11块,这是‘客户依赖+行业周期’的双重暴击。”
“但周期底的动作才决定下一轮高度。”芒格指着工厂布局图,“2018年它把虎门基地的低端产能改造为高端代工线,2022年提前押注HBM封装,刚好赶上华为昇腾芯片爆发。就像1998年砍磁头做代工、2019年聚焦存储封测,每一次转型都是在为周期蓄力。”
“那华为和技术,到底谁是股价的发动机?2024年利润暴增,是运气还是真有壁垒?”我追问。
“华为是加速器,技术才是护城河。”芒格指向利润表,“2023年Mate 60爆单让桂林基地满产,撑起了业绩底;但真正的王牌是合肥基地的HBM3封装——样品通过英伟达验证,良率98.2%,快追上三星的98.5%了。它2025年计划量产的16层堆叠SiP技术更具竞争力,把DRAM、PMIC等芯片‘挤’进11.5×13.5mm的空间,功耗降22%,良率99.7%,这才是脱离单纯代工的底气。”
我盯着434.8亿的市值犯嘀咕:“可现在市值比2015年还低,难道价值没涨?”
芒格笑了:“市值得看‘含金量’。2015年643亿是牛市泡沫,先进封装产能几乎为零;2025年434亿是实打实的硬资产——每月50万片存储封测产能,接了长鑫存储50%的订单,还深度绑定长江存储,毛利率从12%升到16.98%。就像1997年靠磁头、2007年靠低端代工,每轮周期的价值内核都在升级。”
“那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风险在哪?”我终于问出关键。
芒格递来张纸条,列着三个问题:“先想清楚周期边界。第一,合肥二期8.2万片/月产线跑通了,计划2026年扩到13.2万片,但英伟达把HBM招标价压到1.1美元/GB以下,华为昇腾的出货能跟上吗?2022年存储价崩的教训还在,需求跟不上就是产能浪费。第二,台积电占了全球37%的先进封装份额,还被英伟达包了70%产能,深科技研发费用率才6.2%,能追上技术迭代吗?1996年丢过技术优势,不能再犯错。第三,马来西亚基地80%的封装基板靠日本、韩国进口,美国的设备限制就是悬在头顶的剑;当地人工成本还涨了12%,代工毛利压到16-18%,这风险比2018年更实在。”
话音刚落,书房的光线突然暗了。芒格的声音飘远:“深科技的30年,就是中国半导体的周期史——1996年靠单点突破,2015年靠政策红利,2025年靠国产替代。周期股的价值从不在‘华为概念股’的标签上,而在为下一轮周期的准备里。”
猛地睁开眼,窗外天已亮。翻深科技公告,果然写着“与核心客户达成HBM阶段性合作”,股价还停在27.87元。这次我没急着看K线,而是拉了遍它的股价轨迹:1994年8元、1997年18元、2005年3.8元、2015年41.27元、2022年11元、2025年27.87元——每个拐点都藏着技术突破或行业变革的信号。
突然懂了芒格的意思:散户总在追涨杀跌里后悔,其实是没看懂周期股的本质。老业务扛住周期波动,新技术挖开增长空间,供应链顶住外部风险,这三点才是穿越牛熊的密码。就像深科技的HBM突破、虚拟电厂新业务,才是当前市值背后的真底气。
原来投资最该戒掉的,是对“标签”的执念。所有财富都是认知的投影,而周期股的答案,从来都在涨跌背后的产业逻辑里。你曾踩过周期股的坑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