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盈利公告给我的感觉非常微妙。
首先,在中报发布前两周单独发盈利预告,本身就不是汇量一贯的操作方式。这次公告选择“只讲净利润”,既没有披露收入情况,也未提及Mintegral平台的核心运营数据,反而容易引发市场对Q2环比表现的担忧。其次,这并不是一份强制披露的公告,公司也没有使用“盈喜”这类积极表述,更像是一次主动控节奏的动作,而非监管要求下的必须回应。
就净利润而言,其实企业有较大的调节空间,包括员工股权激励、AI模型训练成本的确认方式,甚至是商誉减值的时间点和金额。尤其是后者——热云SaaS业务的商誉,一直是账面上一个隐性风险点。
看到有兄弟关注,我仔细翻阅了2024年年报,根据年报透露的信息,公司已对热云相关商誉计提了1445万美元减值(各位可以自行翻阅2024年报)。当初公司计划分阶段收购北京热云,在2021年即一次性确认了高达8634万美元的商誉。但由于后续交易冲突、仲裁和和解,公司实际支付的总金额约为4454.6万美元,远低于原先评估值。更关键的是,该SaaS业务自身的增长预期大幅放缓——预算收入增长率由2023年的10.4%降至2024年的6.3%,可回收金额也下调至7189万美元,低于账面值,因此触发减值(参考2024年报数据)。
那么,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减值?从年报中披露的贴现率与增长假设来看,如果热云业务无法持续改善,2025年继续计提商誉减值是完全可能的。换句话说,这个SaaS业务的不确定性坑,还留有7189万美元的“浮动雷”。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表达一个核心观点:净利润并不代表真实盈利能力,它的可操作空间太大了。对于汇量而言,目前最具参考价值的,反而是营收和经调整EBITDA。
我个人的解读是,公司这次公告的初衷,是试图释放一个温和正向的信号,同时给市场设置一个“心理底线”,这是一种情绪管理行为,更直白一点,可以视作某种形式的“市值管理”。小量子目前市值的狂飙突进,公司似乎主动在降温——也许是担心股价波动过大,或是对短期资金情绪过于敏感。但也反映出管理层对市场反馈的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回避策略。
但问题是,市场情绪真的能“拿捏”得住吗?连国家层面都没能成功掌控市场情绪(不然也不会在2023年下调印花税、放宽政策之后,仍然爆发2024年初的流动性危机),凭什么你们认为可以靠一份“非强制披露、不完全披露”的公告来“降温”?稍有不慎,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3月10日那份滑稽的临时公告,已经是一次代价极高的前车之鉴。
期待公司拿出更多正向能量,以公开透明的沟通态度,真正走进股东、回应市场。
2025.8.20 晚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