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卖火锅丸子和肥牛卷的公司,利润增长超过100%,它一定不只是在卖火锅。锅圈真正的战场,并非人声鼎沸的餐厅,而是你我身边,那片沉默但广阔的社区。
7月中旬,一份略显枯燥的业绩预告,让“锅圈”$锅圈(02517)$ 这家成立不过数年的公司,再次被资本市场用聚光灯照亮。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11%到146%。在消费行业普遍感受“体感微凉”的当下,这个数字显得有些刺眼。
一个直接的问题是:为什么?火锅还是那个火锅,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海底捞的翻台率是全行业紧盯的晴雨表。一个卖食材的超市,如何能在看似饱和的存量市场里,找到如此惊人的增长?
许多人的第一直觉是:锅圈抢了海底捞的生意。当人们觉得去餐厅太贵时,一个更便宜的“平替”方案自然会崛起。
这是一个合理但危险的简化。如果将锅圈的成功仅仅归因于对海底捞的“消费降级”式替代,将无法理解它真正的商业逻辑,也无法看清它未来的版图。
锅圈与海底捞,更像是同一个物种在不同光照和土壤环境下,进化出的两种生存形态。它们共享了“火锅”这个基因,但早已生活在两个平行的生态位中。
海底捞卖的是什么?是“服务确定性”支撑下的“社交空间”。
生日、纪念日、朋友小聚,当人们需要一个有氛围、有服务、不会出错的线下社交场所时,会想到海底捞。在这里,食物只是载体,真正的商品是服务员帮你带孩子的两个小时、是那碗免费的番茄牛肉汤、是“人类还能被服务到这个程度”的情绪价值。它的对手,是其他一切能提供优质线下体验的中高端餐厅。
锅圈卖的又是什么?是“供应链确定性”支撑下的“极致质价比”。
周末懒得做饭、朋友临时到访、想吃顿好的但又不想花太多钱。当人们需要一个方便、实惠、自由的“在家吃饭”解决方案时,锅圈出现了。它的核心是产品,是效率。它的对手,藏在更广阔的版图里——那些你习以为常,却充满“交易摩擦”的场景。
一个典型的用户画像分野是:去海底捞的消费者,愿意为服务和体验支付溢价;而选择锅圈的消费者,恰恰是因为锅圈帮助他们消灭了溢价。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如果锅圈不(主要)是海底捞的对手,那它到底在和谁作战?
锅圈的万家门店,像一枚枚楔子,打入了两个古老而庞大的万亿级市场:外卖和传统生鲜零售(菜市场+超市)。
它首先发动的是一场针对“外卖”的健康和性价比战争。
外卖解决了“懒”的问题,但带来了新的焦虑:价格越来越贵,满减套路防不胜防;重油重盐,食材来源不明,健康成为隐忧。一个三口之家点一顿像样的外卖,花费轻松过百。
锅圈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同样的花费,可以买到品质更好、分量更足的食材,自己简单涮煮,健康看得见。这对于注重家庭成员健康、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吸引力是巨大的。
它发动的另一场战争,是针对“菜市场和超市”的便利性革命。
想在家吃一顿火锅,传统路径是:先去超市买底料和冻品,再去菜市场挑新鲜蔬菜和肉,可能还要去另一家店买特色丸滑。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充满不确定性。
锅圈的“一站式购齐”模式,本质上是把餐厅的后厨,拆解、打包、前置到了社区1公里内。它用零售的逻辑,解决了餐饮的备菜难题。它消灭的,是消费者宝贵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所以,锅圈的TAM从来不是静态的“火锅市场规模”。它的增长,来自于对现有消费模式的“结构性重塑”——从外出餐饮的预算中,分一块“平替”蛋糕;从家庭内食的预算中,切一块“便利升级”的蛋糕。
当一个家庭体验过一次花150元在锅圈买的食材,全家吃得心满意足后,他们下一次面对400元的海底捞或者150元的外卖时,决策的天平已经悄然改变。
这不是让不吃火锅的人爱上火锅,而是让想吃火锅的人,能更便宜、更方便地实现这个想法。当实现一个愿望的门槛被无限降低时,需求的频次就会爆发式增长。
支撑锅圈完成这场效率革命的,是它在看不见的地方,做了大量“又苦又累但正确”的事情。它的护城河,不在于门店的装潢,而在于深入产业毛细血管的供应链。
这条护城河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极致的成本控制。 锅圈通过“产地直采+大牌代工(OEM/ODM)”的模式,以万店规模的采购量,直接向上游工厂下订单。它绕过了所有中间经销商,把从出厂到餐桌的链条缩到最短。这是它能提供“高质价比”产品的根本。
二是高效的履约网络。 自建的仓储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保证了全国万家门店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稳定、新鲜的货源。这种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旦形成网络效应,后来者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追赶。
前端的“轻加盟、强管控”模式,则让这套重型武器得以快速铺开。公司负责最难的供应链、品牌和系统,加盟商负责离用户最近的门店运营。这让锅圈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万店扩张。
回到最初的问题,锅圈的利润为何能翻倍增长?
答案是:规模效应的拐点到了。当门店网络足够密集,供应链的固定成本被摊薄,效率的红利就开始以“利润”的形式涌现。这份超预期的业绩预告,更像是一份宣言:锅圈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
火锅,只是锅圈用来验证这套模式的第一个爆款品类。烧烤、小龙虾、小份预制菜……理论上,任何“在家吃饭”的场景,都可以被装进这套“高效供应链+万家社区门店”的系统里。
锅圈的终局,不是成为“火锅食材之王”,而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央厨”。它用工业化的效率,重构了家庭厨房的成本曲线。
这场发生在社区的效率革命,战争才刚刚开始。当效率成为一种信仰,下一个被改造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