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集团园区内,一边是壁仞科技的GPU芯片正在装车发往各地智算中心,另一边是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在测试车间平稳行走,两个场景共同勾勒出上海在AI硬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
数字经济时代,GPU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引擎。因其能同时执行大量计算任务,GPU现已广泛应用于AI训练、科学计算等领域。
在国产GPU领域,壁仞科技作为2019年成立的创新企业,致力于打造自主原创的高性能GPU软硬件体系。
2022年8月,壁仞科技发布首款GPU芯片BR100,采用7nm制程工艺和2.5D CoWoS-S先进封装技术,单芯片峰值算力达PFLOPS级别,创造了全球计算力的新纪录。
壁仞科技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单芯片性能上,更在于其构建的完整软硬件生态。该公司自研的BLink互连技术实现单卡互连带宽448GB/s,支持单节点8卡全互联,为大规模算力集群提供高效通信基础。
其异构GPU协同训练方案,支持四种以上异构芯片千卡混合训练,通信效率大于98%。
今年7月,壁仞科技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分布式OCS全光互连芯片及超节点应用创新方案”荣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该方案作为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以 “光跃LightSphere X” 之名正式发布。
壁仞科技的首代通用GPU产品,基于原创训推一体芯片架构,已在多地智算中心落地。随着壁仞科技、浙江联通、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同打造的国产算力集群在浙江乌镇智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壁仞科技已在三大运营商完成国产算力集群的规模化商业落地。
在壁仞科技快速发展背后,上海临港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投资信息,上海临港通过投资青岛华芯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壁仞科技部分股权,持股比例为3.7853%,是壁仞科技的第五大股东。
这一股权关系使得壁仞科技的成功与上海临港的发展紧密相连。
上海临港对壁仞科技的支持不止于资金投入。作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临港新片区启动了滴水湖AI创新港建设,首期投资500亿元,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这一园区规划面积超100万平方米,以“一核两翼”空间体系为依托,打造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AI产业场景开放清单》,首批推出20类应用场景,包括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医疗等。这种场景驱动的产业协同体系为壁仞科技等技术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应用落地环境。
作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临港AI创新港通过“空间载体+创新生态+政策保障”三位一体布局,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的核心平台。截至2025年,临港AI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200亿元,集聚企业超300家,人才总量达1万人。
在AI硬科技的另一个重要赛道——具身智能领域,智元机器人同样展现出强大实力。在不久前举行的东博会上,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机器人大放异彩,能够为中外记者提供信息问询服务,为参会者提供展馆导览。
这些机器人之所以能摆脱“遥控玩具”标签,全靠搭载了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
智元机器人将机器人能力拆为“本体、小脑、大脑”三部分。本体是钢铁身躯,小脑管平衡与关节活动、步态调整,大模型就是大脑,掌管认知、学习和执行。这种架构使得机器人能够理解并执行复杂任务。
为让机器人读懂物理世界,智元机器人在上海搭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数据集采厂,给100多台机器人配备人类老师,进行“手把手教学”。工作人员戴上动作捕捉装备,给机器人示范家务动作,机器人同步模仿,连轻重缓急都一致。
9月23日,智元机器人宣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已在GitHub正式开源,成为全球首个采用ViLLA架构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同时,智元推出Genie Studio一站式开发平台,覆盖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真机部署全流程,助力开发者快速实现具身智能应用落地。
上海临港与智元机器人的合作远不止于战略层面,更是通过资本纽带实现了深度绑定。上海临港通过旗下投资平台直接持有智元机器人的重要股权,这使得双方的利益高度一致,形成了稳固的战略同盟。
这种深度股权合作始于2023年8月双方的战略合作签约。当时,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即表示,集团将开放自有场景和资源,加速智元人形机器人产品成熟和规模商用。这种支持包括汽车制造、3C制造以及物流等行业场景。
2024年,合作进一步深化。临港集团与智元机器人举行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推动了智元机器人从临港奉贤的首期生产制造基地开始,开启商用量产的新征程,打造成为上海人形机器人第一座量产工厂。
此外,作为股东和战略伙伴,临港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达成了采购机器人产品的意向协议。集团产业投资促进中心和智元机器人分别就“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场创新合作”“智慧工厂(5G+AI+机器人)”等事项与上海机场集团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备忘录。
对于这种“资本+场景”的合作模式,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曾指出:“临港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但得益于大量应用场景等是企业刚需,临港有着较强的后发优势”。这种优势正是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催熟技术,帮助创新企业从“1-10”的阶段,走向“10-100”的阶段。
上海临港同时布局壁仞科技和智元机器人,构建了完整的AI硬科技生态体系。这一战略不仅体现在企业直接投资上,更反在整体产业生态的塑造。
今年7月,上海临港宣布拟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8亿元参与设立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私募投资基金。该基金规模拟为225.01亿元,是重点打造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之一。
基金将围绕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聚焦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
这种“基金+基地”的模式是上海临港培育AI硬科技生态的核心策略。通过基金投资关键领域创新企业,再通过园区提供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和创新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上海临港在AI产业生态建设上的成效已经显现。根据《临港新片区AI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园区将实施“四大工程”:算力基础设施工程、开源生态培育工程、国际标准引领工程和应用示范推广工程。到2027年,园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AI产业规模达4500亿元,临港新片区占比约15%。随着壁仞科技和智元机器人等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随着壁仞科技在GPU领域不断突破,智元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持续创新,上海临港打造的AI硬科技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这种“硬件+软件”、“芯片+机器人”的双核驱动模式,正助力上海乃至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抢占制高点。